资讯 > 新时代 >

国宝画重点丨一起来读,这部刻在石头上的史书

新华社 2024-06-07 14:37:27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是一部镌刻在石头上的史书。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是6月8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里,感受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

1500多年前,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北方,推行汉化政策,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以及外来文化加速融合。来自四面八方的工匠齐聚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用斧凿将那个年代的多元交融与兼容并蓄“凿”进石窟中。

云冈石窟吞吐万汇、兼纳远近。专家认为,59000余尊造像分为早、中、晚三期,石刻造像风格的变化,展现了西来像法逐步中国化、世俗化的演变过程。

走进云冈石窟,异域风情的脸庞、装束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

头顶羽冠面目端庄的东方形象、头戴鲜卑帽的供养者、北方少数民族的索头辫发、欧罗巴式的西方面貌……无不是多民族大融合而形成的艺术表达。

丝路漫漫,胡乐声声。根据相关统计,云冈石窟20余个洞窟500多件乐器造像中,胡乐器出现频率非常高,对此后隋唐时期胡汉音乐的深度融合起到开拓奠基作用。

在粗犷豪放的北魏时期,这样交汇杂糅的乐器组合到底能奏出怎样的音律,今人已无法想象。但美美与共的大同之美或能触动现代人的创作灵感。

在云冈这座艺术殿堂,东西方建筑文化也在这里融合发展。

或庄严睿智,或慈祥喜悦,或丰盈自在,或热烈开怀,或可爱呆萌,或大彻大悟……

笑,在云冈石窟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温润了冰冷的石窟,温暖了沉寂的历史。从云冈石窟一个个愉悦的表情中,我们感受到了北魏平城时代的繁荣强盛,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开放包容胸怀下的文化自信。

云冈艺术在吸收、融合中不断创新、变化

展现在我们眼前的

是一座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宝库

是积极进取、追求卓越的民族性格

更是兼容并包、自信从容的时代精神

一眼千年

世界在这里“大同”

监制:胡国香

终审:张焕

记者:王菲菲 王学涛

设计:王宇轩

编辑:王晶晶 孟洁

学术指导:

云冈研究院文博研究馆员 王恒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吴巧云

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研究员 王春波

文物图片来源:云冈研究院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新华社山西分社

联合出品

责编:张靖雯、李冉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