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抗美援朝战争后方的最前沿,在新时代重振轻纺名城雄风——

【来这里打卡(14)】雄赳赳!丹东英姿更昂扬

2021-05-11 05:57:32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一九五○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出版的人民日报第三版。  资料图片


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塔和纪念馆。  新华社记者 杨 青摄

没想到,本报记者去辽宁丹东的打卡之行,是从偶遇一位老人开始的。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里,这位老人坐在轮椅上,身后的年轻人推着她缓缓移行。老人使劲睁大眼睛,往墙上打量。

“您也是来参观的?”记者问。

“不是。”老人轻声说,“我来找人,找我的指导员。”

老人是一名文艺兵,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她的指导员不幸牺牲了。她来纪念馆,是想在展陈中找到指导员的名字。

这座纪念馆始建于1958年,是全国唯一全面反映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战争和抗美援朝运动历史的专题纪念馆。改扩建后,展陈面积7879平方米,展出文物1600多件。走进序厅,迎面是一片曙光色,随后色调忽变,似乎战争的阴云正在逼近。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美国出兵干涉,把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应朝鲜党和政府请求,同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

在纪念馆,记者遇上一群小学生,他们围在一面英雄照片墙前,听讲解员娓娓道来——

美军“双料王牌”飞行员费席尔驾驶的飞机被击落,他成了俘虏,却并不服气。费席尔提出一个要求:见见击落他的对手。当19岁的志愿军飞行员韩德彩出现在他面前时,他目瞪口呆。

“你酬金多少?”费席尔问韩德彩。

“五万万!”韩德彩伸出5根手指。

“五万万美金?”

“五万万颗人民的心!”

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1950年11月22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站在国防最前线的安东市人民》。文中写道:“在美国飞机的不断威胁下,安东市的工人们正更加积极地继续进行生产。国营第八橡胶厂全体工人在‘用生产战胜敌人’的雄壮口号下,不仅提高了产量,并使质量达到百分之百的标准。”

安东,就是今天的丹东。丹东与朝鲜一江之隔,是抗美援朝战争后方的最前沿。当年,英雄的丹东人民喊出心声:“要人给人,要物给物,要血给血,要什么给什么,要多少给多少。”

抗美援朝精神已成为这座边城的血脉。国有难,召必至。70年后,丹东人民作出同样的选择。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防护服等抗疫物资告急。农历正月初二,辽宁紧急召开防疫物资调度会,呼吁企业捐助防护服救急。丹东企业家们毫不犹豫举起了手,海合谷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梁伟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轻纺名城,丹东纺织产业基础雄厚,但没有一家企业专门生产防护服,大家都是临时转产。“接下任务后,我开始睡不着觉了。防护服面料太紧缺,我给供应商挨个打电话,四处求助。终于,一家江苏企业愿意提供面料,但有个要求,需要政府出具保函,确保生产的防护服捐赠抗疫一线。”梁伟对记者说,“半小时后,盖着丹东市政府公章的保函就传到了江苏。”

危难时刻,又见遍地英雄。工人紧急返岗,政府安排特派员驻企,负责“缺啥补啥”。几天后,面料如约到货。很快,首批防护服穿到了医务人员身上。

原本是临危受命,却意外开辟出一片新天地。从一件没有到日产百万件,丹东防护服产业的崛起只用了半年多时间。现在,丹东防护服产量占辽宁的80%,出口量占全国的15%。

更提气的是,经此一役,117家企业加入丹东防护服产业集群,不再单打独闯,实现了订单与销售渠道共享,生产设备互相调剂。当地纺织服装企业握指成拳,重振轻纺名城雄风,助力丹东经济全面振兴。

深夜,记者走在丹东街头,感觉到舒爽安宁。无论是战争岁月还是和平年代,这里从不缺少热血与勇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奋斗路上,每个人都是英雄!(记者 潘旭涛 辛 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5月11日   第 01 版)


“来这里打卡”系列报道

【来这里打卡(13)】“只有共产党把淮河治好了”

【来这里打卡(12)】幸福生活“铿铿”而来

【来这里打卡(11)】三亚,椰风海韵处处春

【来这里打卡(10)】体育强国梦,从这儿开始

【来这里打卡(9)】“现在的日子,攒劲得很!”

【来这里打卡(8)】看!这颗璀璨的“丝路明珠”

【来这里打卡(7)】 “新生活就从那时候开始”

【来这里打卡(6)】功业长永,红旗自有后人擎

【来这里打卡(5)】“阿拉幸福感老浓了!”

【来这里打卡(4)】北大荒,已成货真价实的北大仓

【来这里打卡(3)】“赵光腚”们如今过得有滋有味!

【来这里打卡(2)】这张考卷,历史给出了答案

【来这里打卡(1)】人民日报从这里走来

责编:赵宽、张荣耀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