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贝熙叶和贝大夫桥
图②:贝熙叶骑车前往西山
图③:西山森林音乐谷
图④:中法友谊亭
图⑤:圣-琼·佩斯故居
图⑥:敬德书院
图⑦:鹫峰秀峰寺
图⑧:贝家花园
图⑨:北京西山“中法文化小道”路线图。
潘旭涛制图
2014年3月,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到一位法国医生:“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叶……”
如今,在北京西山深处,有一条9公里的徒步路线为人们所喜爱。这条“中法文化小道”,串起了6个中法文化交流的史迹,其中就包括贝熙叶曾经的住所——贝家花园。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请跟随本报记者的脚步,一同踏上北京西山“中法文化小道”,探访中法人文交流历史上的精彩故事。
法国医生贝熙叶开辟运输药品的自行车“驼峰航线”
位于北京西山阳台山东麓,距离北京市区40多公里,在海淀区苏家坨镇北安河村西几里许的牛鼻子山山坳里,有3座建筑依山势而建,这里就是贝熙叶在西山的住所。
记者日前来到贝家花园,走进花园大门,一块石碑惹人注目,上面刻着“中法人文交流基地”几个大字,还印有中法两国的国旗。
贝家花园办公室主管于娜介绍,贝家花园是北京市海淀区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遗迹之一,它承载着民国时代中法文化交流的记忆,是中法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2001年,贝家花园被列为海淀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又被列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花园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贝熙叶1872年生于法国,1913年来到中国,任法国公使馆医官,此后在华工作生活41年。在贝熙叶的接诊名单中,有前清遗族、达官贵人、社会名流,更有革命先驱和许许多多的普通老百姓。”于娜介绍,1923年,贝熙叶选定地址,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在西山定居。出于人道主义精神,他救死扶伤,对弱者施以援手,常常给十里八乡的村民、附近学校的师生免费看病、治病,因此深受群众爱戴。外国朋友称他为——“西山的罗宾汉”。
在于娜的带领下,记者沿着登山木栈道向上攀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城堡式的3层石楼。这是贝家花园最为醒目的建筑——碉楼。
碉楼墙体采用花岗岩石垒砌而成,坐西朝东,呈四方形。东门门额之上,嵌有一个刻着字的汉白玉石匾,字迹依稀可见“济世之医”4个大字。于娜介绍,碉楼原本为防盗所建,后来贝熙叶将它改为诊所,一层为候诊室,二层一间为诊疗室,三层储存药品兼作休息室。由于贝熙叶经常为周围村民免费诊治,还常常不收药费,当地村民亲切地称这位法国人为“老贝”“贝大夫”,有老人至今还记得贝大夫的事迹。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贝熙叶代表外国驻京医官致函中国红十字会,愿意为红十字会服务,支援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不久后,受共产党北平地下交通员黄浩委托,贝熙叶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为八路军送药。之所以选择贝大夫,黄浩认为,首先,贝大夫真诚帮助中国抗战,值得信赖;其次,贝大夫常常从城里去西山的贝家花园,贝家花园正好和平西抗日根据地相接;三是日本兵不敢轻易搜查法国人,即便搜查,医生携带药品也属正常。
事实上,这条路线并不简单,首先要从位于王府井大甜水井胡同16号的住所秘密运送药品到西郊贝家花园,再辗转运到“山那边”的平西抗日根据地,一路上要经过多个日军关卡,危机重重。贝熙叶深知其中风险,却从未推脱。
1939年初,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到冀中战地医院视察,得知许多贵重药品是地下工作人员冒着极大风险从敌占区运来,不由地竖起大拇指,连连赞扬:“真了不起!”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加紧了对华北物资的掠夺,石油成为紧俏的战略物资,贝熙叶的汽车没法开了。为保住通往根据地的生命线,他开始骑自行车运送药品。
《北平人民八年抗战》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述,“贝大夫在鹫峰下的北安河村外造了一座别墅‘贝家花园’,而他的看房人王岳川也恰好是地下党的秘密交通员。50多岁的贝大夫骑自行车运药,载重几十斤,行程数十里,十分劳累却从不叫苦……”
北京史地民俗学会的专家张文大,就是鹫峰脚下的南安河村人,多年热心于西山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他发现,那时的贝熙叶并非50多岁,而是年近古稀,从城里的大甜水井胡同到西山的贝家花园,行程也远不只数十里,而是40多公里。张文大感叹:“那时城里到北安河是土路,北安河到贝家花园是山间小道,坑坑洼洼、泥泞不平,可不像现在到处都是平整的柏油路。难以想象,一位快70岁的老人是怎样骑着自行车、带着几十斤重的药品一次又一次地走完了这段路程。”
贝家花园的展板上,一张黑白照片,定格了贝熙叶骑着自行车运药行走在土路上的瞬间。一位白胡子外国老人,风尘仆仆地骑行在蜿蜒的山路上,这也是当时附近百姓经常看到的情景。
二战期间,中国和盟军曾在喜马拉雅山脉上空开辟一条空中通道,通过这条航线运送物资支援中国抗战,因沿途山峰如骆驼峰背一样起伏连绵,异常惊险,被称为“驼峰航线”。贝熙叶用自行车运送药品的这段路程,则开辟了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它与“白求恩大道”“林迈可小道”一起,并称为京津冀地区援华抗战“两道一线”。
除了送药,贝熙叶还为八路军战士做手术,多次帮助国际反法西斯人士和地下抗日人员撤离北平。中共地下党组织还以贝家花园为掩护,建立了情报站。“就是在这张床上,贝大夫曾免费为八路军战士做过手术。”于娜指着碉楼一层一张破旧的木床说。
贝家沙龙成为当时北京“法国社交中心”
贝家花园所在的这片山场自东向西形成梯田状,有一层层高台地。依山而建的贝家花园由3座建筑组成,分别在不同的高台地上。顺着山路继续往上攀登,选择较为平缓的一条,就来到了北大房。
北大房位于院落东北侧,坐北朝南,是贝熙叶自己的居所。这栋二层楼房以钢筋混凝土模仿中国传统的木构建筑,柱梁上饰以彩色绘画,中国风明显;房屋内部的壁炉、沙发等装饰,又极具西式风格。
另一座坐西朝东的五楹厅堂,为贝熙叶与朋友聚会的场所,俗称南大房。中间3间有外廊,用木柱支撑,木梁上有彩色绘画,类似中国南方民居。两侧房间的墙面用青砖和虎皮石砌成,显得古朴雅致。南台院用彩石垒成菊花形图案,院中置圆形汉白玉雕花花坛一个,这样的建筑风格同样彰显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站在南大房向远处眺望,林木苍翠、奇石林立,远处的田园农舍尽收眼底,景色十分秀丽。“南大房是贝熙叶的会客厅,每逢周三,他都会在家里举办聚会,人称‘贝家沙龙’。”于娜告诉记者,贝家沙龙在当时的社交圈里赫赫有名,许多法国知名人士都参加过贝宅的聚会,不少人还定期从外地赶过来,如法国驻华公使馆外交顾问铎尔孟,上海领事馆法官居斯塔夫-夏尔·图森,诗人、考古学家谢阁兰等。一些民国名人,特别是一些有赴法访问或工作经历的人,也来参加贝家沙龙,如蔡元培、李石曾等。两国特色鲜明的文化深深吸引着对方人民,贝家沙龙成为当时北京的“法国社交中心”。
上世纪初至二三十年代,贝熙叶等法国精英和一批曾赴法留学的民国人士,经常活跃于西山一带,中法人文交流在此蓬勃开展。
1920年,李石曾、蔡元培等将位于西山碧云寺的法文预备学校,扩充为文理两科,改称中法大学西山学院,中法大学由此正式成立。1921年,中法大学在法国里昂设立海外部,里昂中法大学成为中国近代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所大学类机构。从北京西山到法国里昂,中法人文交流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展开。
如今,沿着悠长的北清路,到达京西鹫峰之麓、妙峰古香道起点之侧的北安河村,再向西山脚下探寻到环谷园路8号,就到了敬德书院所在地。
敬德书院工作人员介绍,1924年,李石曾将中法大学附属温泉中学(男校)从京西温泉村迁到这里。那个时候,贝熙叶是中法大学的校董、教授、校医,他为当地老百姓免费治疗,北安河、温泉一带的村民都感念贝大夫的好。夏天多雨,山路经常被冲坏,贝熙叶的车常被困在山脚下,温泉中学师生还集资建起一座石头小桥,起名“贝大夫桥”,并把名字刻在桥上。贝熙叶非常感动,特意来到桥上合影留念,这张照片留存至今。
敬德书院的修缮复建,以尽可能贴近和保持温泉中学的原有风貌为原则。现在,这里是海淀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研修基地和师德教育基地,跨越百年,见证着海淀教育的昨日今朝。
置身书院内,古松参天,抬眼是西山连绵的山脉,历经沧桑的银杏、白皮松和暴马丁香,依然生机勃勃。
小道串联起中法文化交流代表性点位
春夏之交,是亲近自然的好时节。
在北京西山,有一条9公里长的小道,成为徒步爱好者的首选。这就是2023年末在“中法文化论坛”海淀系列活动中,北京市海淀区正式发布的西山“中法文化小道”。
这条蜿蜒小道,串起了西山森林音乐谷、圣-琼·佩斯故居、中法友谊亭、鹫峰秀峰寺、敬德书院和贝家花园6个中法文化交流代表性点位,步行约需3.5小时。
在海淀区文化发展促进中心工作的韩笑认为,对于喜欢爬山的人来说,如果山上还能有些人文景观就再好不过了,而西山刚好满足。这里不仅有凤凰岭、鹫峰、阳台山,还有很多故事。
的确,西山“中法文化小道”是一条具有百年历史、见证中西交流、充满青春朝气的人文景观徒步路线。踏上小道,掩埋在历史尘埃中的中法文化交流故事一一展现。
一把两层楼高的“吉他”横卧,这是北京西山森林音乐谷最具特色的建筑——吉他空间。位于海淀西山风景长廊,紧靠阳台山自然风景区北侧的西山森林音乐谷拥有多个室内和户外活动场所。2023年,西山中法跨文化交流展在吉他空间举办。2021年,圣-琼·佩斯文献展在中法文化主题场地音乐谷玫瑰花园举办。
说到圣-琼·佩斯,不得不提起这位诗人外交官的长诗。1916年至1921年,圣-琼·佩斯在法国驻北京使馆工作,在此期间他深入了解东方文化,游历足迹遍及林海雪原与沙漠戈壁,并隐居在西山桃峪观,写下长诗《阿纳巴斯》(译为《远征》)。1960年,圣-琼·佩斯获诺贝尔文学奖。为纪念圣-琼·佩斯以及他在此创作的长诗,2010年,管家岭村在村边的制高点上修建了一座欧式景观亭,取名中法友谊亭。
“没有巴达杏的土地”“蜜饯的玫瑰酱”“祝圣的幡旌”……西山森林音乐谷市场总监陈丽军表示,大西山的种种,出现在百年前的法文长诗中。如今,人们依旧会去苏家坨镇采摘当地特产玉巴达杏,去妙峰山景区看玫瑰,去管家岭探访中法建交50周年时复建的圣-琼·佩斯故居桃峪观,循着妙峰山古香道拾级而上,在中法友谊亭欣赏当年法国友人喜欢的西山风景。
小道上的故事远不只这些。
“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曹雪芹在西山写出《红楼梦》;贝家花园座上宾、贝熙叶和李石曾共同的密友——在中国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法国汉学家铎尔孟,在他人生的最后10年,致力于校审法文版《红楼梦》。这段跨越时间与空间、跨越东西方文明的“双梦奇缘”,成为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话。
了解近现代史中北京西山一带在中法民间交流中曾经书写过浓墨重彩的一笔,游览当年法国友人时常光顾的历史文化古迹……这一切,让徒步西山“中法文化小道”变得有趣且有意义。
“最近前来打卡的游人增加了不少,许多人都想了解贝大夫的事迹、看看他曾经生活的地方。”贝家花园总经理张晓辉说,景区会在南大房举办一些特色活动,如红酒品鉴交流、沉浸式剧本体验等,让游客更好地了解贝家花园的历史,也对贝熙叶开辟的自行车“驼峰航线”有更深刻的认知。
“在中法人文交流历史上,海淀大西山地区具有独特且不可忽视的资源价值。”韩笑表示,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游年,借此契机将举办中法人文交流海淀论坛、西山圣-琼·佩斯长诗《阿纳巴斯》研讨会、原创舞台剧《西山红色交通线(贝熙叶)》演出等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中法人文交流活动繁荣发展。(记者 严 冰 叶 子,胡晓晓、方梓妍、刘雨馨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4年05月07日06版)
责编:秦雅楠、姚凯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