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侨网12月11日电 日前,中非民间商会携手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共同举办“第六届中非经济合作与海外安全研讨会”。有关部门、高校及50余家中资企业代表出席会议。
中非民间交流与合作促进会会长南庚戌提交了题为《非洲华人视角探讨如何保护华侨华人利益和安全》的论文。文中通过实例深入探讨和分析非洲国家中华侨华人以及中国企业面临的安全挑战,并提出建议和策略以保障他们的安全和利益。论文指出,社会不稳定、对中国人的误解和偏见,以及文化差异和隔阂是造成不安全因素的重要原因。文中介绍了有效的安全管理策略、促进文化融合、承担社会责任以及慈善和公益活动在建立良好企业形象及获得当地民众信任中的作用。此外,文中还强调了华侨华人和中国企业与当地政府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参与民生建设对于提升中非友谊的必要性。
论文中说,随着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如何与当地社会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促进长期发展的关键。长期以来,因为语言、宗教和文化的不同,华人总是隔离于当地社会之外,华人自成一个生活和交往圈子,造成了与当地的隔阂,产生了当地人以为中国人是“外星人”和“异族”的误解,所以也会被当地看作是被攻击的对象。
论文指出,在非洲,一些民众可能认为所有中国人都非常富有,因而成为抢劫的高风险群体。同时,由于语言障碍,华侨华人可能不容易与当地社区融合,这种隔离感可能进一步加剧当地社群对他们的误解和猜疑,2023年11月28日在博茨瓦纳首都哈博罗内举行的华侨华人安全会议上,当地的一位警察局长就抱怨与中国社区的沟通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华人与政府官员交流只能用一些简单的英文单词,但这不足以双方理解和了解,更不用说深入沟通了。遇到这种情况,警察只能采取强制手段将人带到警察局,找翻译来处理。
论文进一步指出,文化差异是华侨华人和中国企业在非洲面临的另一个重要挑战。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华侨华人往往难以完全融入当地社会。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文化隔阂可能导致误解和沟通障碍,甚至可能引发冲突。例如,中国企业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模式可能与当地的习惯不同,这可能导致劳动纠纷或社会抗议。此外,由于不熟悉当地的法律和社会规范,华侨华人可能无意中触犯当地的法律或习俗,从而遭遇困境。以博茨瓦纳为例,当地的华侨华人在经营生意时往往下班很晚,除了被当地人认为抢了他们的饭碗外,也为当地的犯罪分子提供了机会。另外在家中存放和携带大量现金的习惯也是遭到犯罪分子袭击的重要原因,以至于华人被称为是流动的“提款机”。
针对华侨华人和中国企业安全,论文中指出,对于在非洲的华侨华人和中国企业而言,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策略是确保其安全和持续运营的关键。这些策略应包括建立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员工安全培训、提高对当地法律和文化的认识,以及与当地政府和社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作者引用中国驻博茨瓦纳大使王雪峰在博茨瓦纳华侨华人安全会议上讲话,“安全首先是个人要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承担起对自身安全的主体责任和第一责任人,加强华侨华人的安全教育培训和引导,与警方和使馆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协调,共同做安全营商环境的维护者”。所以华侨华人掌握一定的安全知识和防范手段很有必要,这种知识应包括急救知识、防抢防盗技能、应对绑架和恐怖袭击的方法,以及对当地法律和文化的基本认识和发生事件后如何应对。
有关社会责任方面,南庚戌在论文中指出,承担社会责任意味着企业和个人不仅要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还要考虑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在非洲,中国企业通过参与或发起各种社会责任项目,如教育、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积极贡献于当地社区的发展。在肯尼亚,有中国企业资助建立学校、提供奖学金给当地学生,著名的野保人星巴在肯尼亚保护野生动物,由环球广域传媒集团在南非举办的中非野生动物保护论坛等。在博茨瓦纳,华人社区为当地的贫困建房,资助贫困孤儿等,这些行动不仅改善了当地教育条件,也提升了企业的社会形象,促进了中非友好关系。鼓励在非洲的华侨华人和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当地的民生项目也是改善当地人对中国人“另眼看待”的有效途径,比如积极参与当地的农业生产,通过中国的先进农业技术和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帮助当地农民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收入。
综合该论文总结如下,华侨华人和中国企业在非洲遇到的安全问题不仅来源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复杂性,还包括文化差异和对中国人的误解和偏见。有效的安全管理策略,包括建立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安全培训、提高对当地法律和文化的认识,以及与当地政府和社区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对于提高华侨华人和中国企业的安全至关重要。
另外,促进文化融合和承担社会责任是提升华侨华人在当地形象和安全的重要策略。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和社区服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华侨华人和中国企业不仅能提升自己在非洲国家的形象和安全,还能为当地社区的发展做出贡献,进一步促进中非友谊。因此,结合民生建设和公益活动是保护华侨华人利益和安全,同时促进中非友好关系发展的必要举措。
责编:张青津、张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