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生动实践。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周年。10年前,面对“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年来,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总体框架,包括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景、文明交流、生态体系等五个方面,开创了国际交往的新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内涵日臻完善,外交实践硕果累累,国际共识日益扩大。从理念到行动,从萌发到壮大,中国用笃定的信念和扎实的行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力量。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中巴经济走廊为巴基斯坦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中老铁路实现了老挝人民“变陆锁国为陆联国”的夙愿,雅万高铁成为东南亚国家首条实现350公里时速的铁路,蒙内铁路拉动了当地经济增长超过2个百分点,马拉维600眼水井成为润泽当地15万民众的“幸福井”,中欧班列“钢铁驼队”助力中国与欧洲双向奔赴,“鲁班工坊”帮助塔吉克斯坦等国家年轻人掌握了职业技能……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奏响“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交响乐,搭建了各方广泛参与、汇聚国际共识、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实践平台。
落实“三大全球倡议”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依托。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从发展、安全、文明三个维度指明人类社会前进方向,为解答事关人类和平与发展重大问题提供中国方案。
在发展领域,中国坚持行动导向,共建全球发展共同体,同世界粮食计划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近20个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在埃塞俄比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近60个国家实施130多个项目,涵盖减贫、粮食安全、抗疫、气候变化等领域,受益人数超过3000万人。
在安全领域,中国以谈判协商方式同14个陆上邻国中的12个国家和平解决陆地边界问题,并完成中越北部湾海域划界;推动朝鲜半岛、巴勒斯坦、伊朗核、叙利亚、阿富汗等国际地区问题解决;积极致力于同各方开展反恐、生物安全、粮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共赢而非零和的新型安全之路。
在文明领域,30余个大型文化和旅游年(节)在全球多国举办,“阿拉伯艺术节”、“相约北京”国际艺术节、“欢乐春节”等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美术馆联盟在多国落地开花……全球文明倡议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精神动力,向全世界发出增进文明交流对话的真挚呼吁。
中国同越来越多地区和国家携手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地区和平发展发挥建设性作用。多边层面,中非命运共同体成为中国与地区国家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典范,中阿、中拉、中国—太平洋岛国等命运共同体建设蹄疾步稳,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推进。双边层面,中国同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蒙古国、古巴、南非等国家就构建双边命运共同体发表行动计划、联合声明或达成重要共识,同中亚五国双边层面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全覆盖,实实在在地推动了当地发展建设,促进了民生福祉。
中国在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领域提出致力于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为各领域国际合作注入强劲动力。近年来,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核安全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等重要理念,将丰富主张转化为具体行动,为解决世界性难题作出独特贡献。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10年来,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既是倡导者也是行动派。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蓝图变成路线图,需要国际社会携手努力,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不管前途是晴是雨,中国愿同各方携手同行,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本报记者)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09月28日第 01版)
责编: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