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动物可搭乘“鸟类航班”全球旅行

参考消息网 2023-09-20 19:00:17

参考消息网9月20日报道 日本《产经新闻》9月9日刊登题为《动物可“搭乘”鸟类在大陆间移动》的文章,作者是长内洋介。内容编译如下:

即使是像贝类一样基本无法移动的动物,只要“搭乘”上候鸟,也能去到很远的地方。进化论提出者达尔文的这一假说首次得到日本研究团队的证实,他们找到了动物跟随鸟类在大陆间移动的证据。这可能成为破解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之谜的钥匙。

远距离移动

生物是如何移动并遍布地球各处的?它们是如何到达那些相隔甚远的大陆,或是茫茫大海中因火山爆发而产生的小岛上的?自19世纪以来,许多生物学家在探讨这一问题。达尔文也是其中之一,他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进行了详细论述。

当时距离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问世还有差不多半个世纪,达尔文指出,生物之所以能够远距离移动,除了借助海流和浮木以外,还可能是“搭乘”了候鸟。他猜测,既然候鸟可以运送植物的种子,运送动物是不是也可以?大型动物可能比较困难,但像贝类那样的小型动物应该是有可能的。

海贝可以随海流移动,但是淡水贝一旦到海水中就无法生存。而同种淡水贝可以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处的淡水河之中,这究竟是为什么?达尔文猜测可能是候鸟偶然间带贝类进行了长途飞行。

他把野鸭放入装有贝类的水槽中,发现野鸭脚部可以牢牢抓住贝类,由此更加确信自己的假说。他认为,那些带有贝类的野鸭“即使被风吹过大洋,到了海岛或其他遥远的陆地,也一定会落在那里的池塘或溪流里”。

就在《物种起源》出版大约160年后,日本研究团队证实了达尔文的假说。

去年春季,鸟类博物馆研究员小田谷嘉弥在利根川河畔的池塘里捕获到一只澳南沙锥时,发现其胸部羽毛上粘着几毫米大的螺贝。

日本东北大学研究人员通过DNA比对后发现,这种螺贝生活在澳大利亚等地的淡水中,日本根本没有。澳南沙锥春季从大洋洲飞到日本,把当地的贝类也带到了这里。今年7月,相关论文发表在《生态学》杂志上。

跨大陆旅行

研究人员发现,目前约有60个动物被鸟类带到别处的案例,最早的案例记录于150多年前。这些动物主要是贝类,也有鱼卵、水生昆虫、水蚤类动物等。不过,它们的移动距离相对较短,从未到达几千公里的跨大陆级别。

曾任日本东北大学贝类研究员的斋藤匠强调,虽然此前设想过鸟类可能携带动物在大陆间移动,但是没有确凿的证据。此次得到的证据十分重要,可以直接回答自达尔文以来的这一自然界难题。

小田谷嘉弥捕获的那只澳南沙锥大小如同鸽子,其胸前羽毛根部粘有贝类。贝类平时生活在水下,可能是偶尔浮出水面时恰巧接触到鸟的羽毛。贝类被发现时刚刚死亡不久,所以可以推断,其在飞行过程中应该尚未死亡。

动物要想借助候鸟大范围扩大栖息地,必须经历几个阶段。首先是牢牢附着于鸟的身上,然后确保飞行时不掉落,到达终点后落在当地,最后还要具有继续繁殖的能力。

由于此次发现的贝类已经死亡,所以还不能证明其借此扩大了栖息地,但是已经为最难证明的前两个阶段提供了证据,从这一角度来讲意义重大。在生物长久的历史中如果反复出现这样的“旅行”,其中可能就有到达终点后依然存活的个体,它们在当地完成了交配,就可以繁衍生命。就连从未与大陆相连的夏威夷群岛和小笠原群岛也有淡水贝类和蜗牛,这可能都是被候鸟带过去的。

在许多情况下,动物是被候鸟捕食后在其体内被带到别处。但这样有一个难点:动物必须保证不被候鸟消化存活下来。由于候鸟4小时以内会进行排泄,所以这种方式不可能将动物带到很远的地方。因此,如果要实现跨大陆飞行,一般需要附着在候鸟身体上。但这种情况太过罕见,所以很难找到实例验证。

适应新环境

生物来到新环境会进行适应和进化。研究小组成员、东北大学研究生院博士田谷昌仁表示:“鸟类研究者也关注的话,可能还会得到其他类似于此次成果的发现。鸟类给生物的分布和进化带来怎样的影响?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线索。”

每年都会进行长途飞行的澳南沙锥属于鹬科鸟,目前,世界范围内鹬科鸟的数量正在下降。它们的繁殖地多在靠近北极的高纬度地区,但是受全球变暖的影响,当地环境发生了恶化。此外,迁徙中转地的滩涂地带面积因开发而下降等也是其数量减少的原因。从长远来看,鹬科鸟的减少可能会阻碍生物的全球性移动和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另一方面,地球上生物移动的最主要推动者其实是人类。外来物种正在威胁着全球各地的生态系统。正如偶然来到小笠原群岛后在当地不断进化的蜗牛,被人类带到当地的片蛭、老鼠等外来物种捕食,目前正面临存亡危机。对生物“长途旅行”的研究并不仅局限于自然现象层面,对于人为造成的外来物种问题也会提供参考。

责编:海闻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