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凭侠者仁心,拆解时政迷局。”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媒体“侠客岛”以时政解读为特色,语言清新活泼,话题涉猎广泛,内容权威及时有深度,一出道即艳惊新媒体江湖。在业内,它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入选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创立的工作室机制被同行借鉴参考;在海外,它敢于对美西方斗争,被誉为“舆论场轻骑兵”。它积累了数以千万计的高质量“岛友”,其中最知名的是——
2019年1月25日,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在人民日报社举行。学习前的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问及:“‘侠客岛’是你们办的吧?”并表示“我经常看”。
总书记的关注,是对以“侠客岛”为代表的人民日报社新媒体融合发展成果的高度肯定。在人民日报社的十年融合探索中,人民日报海外版是一抹亮色,不仅培植了“侠客岛”“学习小组”等知名新媒体品牌,还涌现出“海客新闻”“海外网评”“深一度”“海叔聊经济”“港台腔”等有特色的网络新媒体,形成融合发展的多业态矩阵,在海内外舆论场打响了一批“海字号”报道品牌。
人民日报海外版做对了什么?
破除界限,让融合创作力量活起来
“学习小组”的办公室不大,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装满书的书架,上面摆放着几张合影。那是2022年9月29日,“习主席的国礼故事”创作专班的部分成员在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参加主题党日活动的留影,每个小伙伴还与各自笔下的国礼亲密同框。
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照片上,勾起记者编辑们在创作专班的难忘经历。
最初确定这组重大报道主题时,大家就感到仅靠“学习小组”几杆枪显然不够。于是,人民日报海外版打破部门界限,抽调年轻骨干,成立创作专班,成员平均年龄不到30岁,几乎清一色“90后”;编校团队则由长期在新闻领域耕耘的资深编辑担纲,以“70后”“80后”为主,名号“海声”。
据创作专班记者回忆,“海声”有五“抠”:抠选题、抠标题、抠句子、抠用词、抠文风,每篇稿子都逃脱不了轮番“搓磨”的命运。尽管不得不直面编辑三番五次的催稿电话和上级的修改意见,但大家有一个共识——“搞就要搞精品”。考虑到新媒体受众尤其是海外受众的阅读特点,这组报道力求篇篇有新意、期期藏“彩蛋”,不仅描摹国礼,更要通过外事故事引出深邃的习近平外交思想。
涉及的近30件国礼多数没有公开过,背景资料欠缺,如何还能把故事写“活”?每位作者都修炼出了一套挖资料的“独门秘笈”:读论文、找专著、看纪录片……别看一篇千余字的报道,说不定作者搜集了10多万字的背景素材。
比如,《这幅送习近平的古地图,跟中国有400多年渊源》一文,开头便写数百年前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华:“他的行囊里,装有一幅由地理学家奥特里乌斯绘制的欧洲地图。多年后,这幅地图成了中国最早彩绘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的蓝本之一。”寥寥数笔,把历史和现实巧妙地勾连。但你或许想不到,这个细节是作者从《利玛窦中国札记》《李之藻研究》等“冷”著作中发现的。
采编人员“融”起来,表现形式也要“活”起来。常规图文以外,每篇报道均配音频,成为不少用户通勤途中的“悦听伴侣”;“习主席的国礼故事”系列还推出了短视频产品,受到抖音、B站等平台用户喜爱,其中《习近平的8号球衣》单条视频播放超600万次;“#习主席获颁的勋章#”“#习主席的国礼故事#”等话题登上微博热搜榜榜首。音频剪辑、照片拍摄、产品运营……很多技能都是记者编辑们摸索着自学的。
这组融媒体报道的传播效果让人喜出望外,总阅读量、播放量逾1.3亿次。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负责人说,报道生动形象地宣介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也给国礼对外推介工作带来有益启发,是一次精彩的国际传播。有网友说:“读‘国礼’系列,像‘追剧’一样过瘾!”
记者编辑不能仅耕耘版面、新媒体的一亩三分地,还得参与制作多形态的融媒体产品,像这样打破内部界限的内容生产,近几年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越来越频繁。“学习小组”的“出卷·答卷·阅卷——时代之问,总书记这样回答”“‘物’见初心·总书记的时代印记”“跟着总书记学调研”等在舆论场颇有影响力的核心报道,以及落地报纸的“欣欣向荣的中国”等重点策划,无不是举整个编辑部之力、协同创作的战果。
48期的“来这里打卡”系列融媒体报道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陆续刊发,每期都配以年轻编辑记者现场采访的短视频。
借助外嘴,让驻华大使讲中国故事
“我们有纯净的海滩、美味的食物、热情的人民,热烈欢迎中国游客将萨摩亚作为太平洋地区的旅游目的地。”
最近,萨摩亚驻华大使卢阿马努韦·马里纳应邀登上人民日报海外版。扫一扫报纸版面上的红色二维码,读者还可身临其境走入采访现场,深入了解被称为“世界上最早看到太阳升起的地方”的岛国风情,以及这位“想游遍中国”的大使对萨中友谊的沉浸式体验。
马里纳是第101位亮相“我在中国当大使”专版报道的驻华大使。“借外嘴讲好中国故事”,这组由海外网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独家策划的作品,是央媒首次集中、持续推出的有关驻华大使的融媒报道,也是驻华大使这个对普通人来说颇有些神秘感的群体,第一次进入海外网主题报道的策划视野。
移动互联网时代,“情绪传播”是规律。“我在中国当大使”,突出一个“我”字,努力转换话语体系,将大使还原为一个个鲜活的“跨文化体验者”:印尼驻华大使周浩黎是大熊猫的铁杆粉丝;莫桑比克驻华大使古斯塔瓦爱好中国功夫;坦桑尼亚驻华大使凯鲁基和家人在中国度过了15个春节;俄罗斯前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把华为手机作为礼物带回国,还透露普京总统是包饺子“专家”;阿根廷驻华大使牛望道被天安门广场上人们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一幕深深打动,体会到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这些“冒着烟火气”的讲述,拉近了距离,消解了成见,打动了人心。
优质有效的国际传播不是单向输出。对土耳其驻华大使埃明·约南的专访《“朱婷为土耳其排球事业作了贡献”》聚焦体育合作,其中提到大使回忆自己与中国女排运动员拉家常的愉快场景,赞扬朱婷用她的成功和谦逊“赢得了中国人和土耳其人的心”。报道发表后,朱婷本人回复“听到大使这么说我很开心”,记者随即发表采访手记《朱婷回应了大使点赞》,有来有往的暖心互动,收获了520多万阅读量。
3年多来,这个系列陆续发布540篇图文报道、400多期多语种短视频,以中、英、俄、法、日文等15种语言面向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播,累计超550家海内外媒体和网络平台推介转载,总阅读量和播放量近20亿人次。2022年,“我在中国当大使”入选世界互联网大会“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实践案例”,为创新国际传播提供了新经验。
由人民日报海外网编著的《我在中国当大使(第二辑)》出版发行。
靶向精准,直接打入海外舆论场
今年5月23日,香港国泰航空乘务人员歧视不讲英语的乘客一事,经网络曝光后掀起轩然大波。事发当天,舆论场很快出现了“侠客岛”旗帜鲜明的声音:在香港歧视普通话注定是个笑话。评论指出,在中国香港,崇拜英语而看不起普通话的逆流必将快速湮没于历史大潮。
“侠客岛”对热点新闻的应急机制起了作用。当天热点出现后,编辑迅速上报舆情并形成初步观点,选题得到批准后,联合海外版台港澳部资深记者快速写作。为达到快速响应的效果,先在微博端以数百字“岛叔微评”的形式率先发声,然后在微信端推出深度评析稿件,短视频同步操作,制作“岛妹快评”。一个热点事件,快速响应、梯次发声、立体呈现,这是“侠客岛”近年来在舆论场打拼琢磨出来的经验。
这套组合拳不仅登上了微博、头条等平台的热搜榜首,在海外舆论场也引发广泛关注,有近50家境外媒体以“人民日报海外版社交媒体侠客岛”为标识转载文中观点,其中不乏路透社、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美国广播公司(ABC News)、半岛电视台、联合早报等国际一线媒体,覆盖中文、英文、日语、韩语、越南语等多个语种。报道也在港台地区高度吸睛,香港《明报》还推出整版报道回应“侠客岛”观点。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这些年,借助融合发展,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媒体讲道理、析背景、击痛点、化矛盾,努力用海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022年3月,以抹黑丑化中国为目的的“大翻译运动”刚一露头,海外网的“海外网评”栏目就第一时间亮剑,推出评论稿件《小偷小摸的“大翻译运动”抹黑不了中国》,在海内外引发强烈反响。美国有线新闻网(CNN)随即刊文称,人民日报海外网评论指出,“大翻译运动”将一些网民的过激言论上升为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劣性”,玩的就是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的把戏。
目前,人民日报海外网已建立了广覆盖的海外社交网络账号,其中Facebook官方账号主要面向海外华人和港澳台地区用户,600多万粉丝中有七成是“Z世代”年轻人。岛叔、岛妹、海叔、海妹、懂台仔、铁兔……这些为国内网友熟知的“网红”,同样活跃在境外舆论场。
作为主流外宣媒体,人民日报海外版格外关注海外华文媒体的融合发展。2017年,由海外网研发的“海聚”平台上线,通过新媒体技术手段优化海外传播渠道,依托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原创外宣资源,帮助海外华文媒体生产内容、加速融合升级。目前,“海聚”已吸引奋斗在意大利、加拿大红枫林新闻网、希腊《中希时报》、瑞典《北欧时报》、马来西亚《亚洲时报》、泰国泰华网等50多家海外华文媒体入驻,日均落地自采报道约400篇次,用户覆盖海外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创新机制,激发年轻人才华与热情
融合发展的本质是资源整合。进入深度融合阶段,既有的“金字招牌”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从“写公号”转型为新媒体品牌的立体化运营,报道形式也须更加多元。这些年,“海字号”品牌在舆论场上不断释放传播效能,与人民日报海外版充分激发媒体融合内生动力、调动年轻记者编辑的积极性密不可分。
已是“一线品牌”的“学习小组”“侠客岛”,最早由几名年轻记者编辑利用业余时间发起创立。牌子立起来了,队伍要怎么带?年轻人的才华和热情,如何转化为可持续的内驱力?
这些新问题都没有现成样本可循。为此,人民日报海外版编委会突破思维定式,先采用项目制方式鼓励大胆探索,项目逐渐壮大后,再成立专职部门归口管理。如今,这两个新媒体品牌由一支十余人的全职团队深耕内容,熟悉新媒体运营的突出人才被充实到领导岗位,委以更重的转型职责。
为了激励更多记者编辑参与新媒体生产,人民日报海外版设计了促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考核激励机制,鼓励“移动优先”,提高融媒体作品稿酬。2017年起,设立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媒体年度精品奖项”“最佳融媒人”等专项奖励,2022年开始设立“新媒体月度精品奖”,每两月一评,获奖范围进一步扩大。
水大了,鱼自然多了起来。
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海外版策划推出“来这里打卡”系列融媒体报道,编辑记者纷纷出镜,气质表现不输专业主播;“侠客岛”推出短小精悍的快评微评,岛妹飒爽的形象搭配犀利的观点,深受年轻人喜爱;“学习小组”在年轻人的创意下,推出“云课堂”,邀请中央党校知名专家在线授课,让优质党课资源上云端、下基层,20多期“云课堂”累计吸引800多万人次、1000多个基层党支部参与听课;海外版经社部的“海叔聊经济”工作室与“侠客岛”合作,帅气漂亮的海叔海妹加盟入镜;海外网推出“真相”“海评面”等短视频评论,利用中英双语对外传播,同样是年轻团队在操盘……
创新体制机制,相信年轻一代。新媒体如同“鲶鱼”,正把人民日报海外版的更多创新潜能搅活起来。
建党百年之际,“侠客岛”邀请《觉醒年代》主创,在鲁迅故居举办岛友沙龙。
文字编辑:宋彦霖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苏唯
责编:陈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