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中国外长正面回应“去风险”:就是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

环球时报 2023-05-11 07:33:00

“以‘去风险’之名行去中国化之实,就是去机遇、去合作、去稳定、去发展。”当地时间9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柏林同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共同会见记者时这样回应德国和欧洲一些政客所谓对华合作“去风险”论。近几个月来,伴随着中国与世界众多国家高层往来的“外交潮”,中欧高层互动的频密程度也十分罕见。法国总统、欧盟委员会主席和德国外长上月“接力”访华余温仍在,中国外长又踏上欧洲之旅,开始对德国、法国和挪威进行访问。欧洲领导人和高层亲自感受到中国经济繁荣后,都强调不与中国“脱钩”。一些欧洲政客和媒体转而以“去风险”为名炒作“减少对中国依赖”。不过,这样的声音并未得到广大欧洲商界人士的认同。德国《商报》的调查显示,德国对外投资中,对中国的投资占比仅约7%,但从中国赚取的利润却占12%-16%。显然,在欧洲商界看来,与中国合作并非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与中国合作就有利好,“去中国化”就会付出惨痛代价,这个共识正在加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10日也重申,中国是欧洲应对风险挑战的关键伙伴,欢迎欧洲继续分享中国市场机遇和发展红利,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欧洲一体化的共同发展。

德中交流保持“高铁速度”

“频繁互访成为德中之间的新常态”,德国《南德意志报》9日称,近来北京和柏林之间的高层交流明显增加。报道称,当天德国外长贝尔伯克在柏林与到访的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举行了会谈。在会谈后的联合记者会上,秦刚表示,这是双方3个月内第三次会面。贝尔伯克也回忆起3周前两人一起乘坐中国高铁从秦刚的家乡天津到北京。她提到中国高铁每小时350公里的高速,表示她“很高兴德中两国在交流中也保持高铁速度”。

当地时间2023年5月9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柏林同德国外长贝尔伯克举行会谈。(图源:外交部网站)

这是秦刚出任中国外长以来首次访欧。德国是此行的首站。德国电视一台称,与在北京时一样,从记者会上的情形可以看出,双方交换意见很坦率。贝尔伯克在记者会上首先强调了双方的共同利益,比如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但她随后谈到有争议的问题:乌克兰。对此,秦刚表示,中国不是冲突制造者,也不是冲突参与方,而是和平的倡导者,和谈的推动者。乌克兰问题高度复杂,简单化、情绪化不是解决方案,只有保持冷静理性,为政治解决创造条件,才是出路。

对于此前有报道称欧盟可能因对俄合作而制裁中国企业的问题,英国《金融时报》称,秦刚做了“严厉而坚定”的反应。他表示,中方不向乌克兰危机相关方出售武器。中俄企业开展正常交往合作,不应受到影响。秦刚警告,中方坚决反对依据自身法律,对别国搞长臂管辖和单边制裁,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护中国企业的正当权益。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称,秦刚的话清楚地向欧洲发出信号:像某些国家一样用制裁的语言与中国对话是不可接受的,中国希望与德国和欧洲共同维护双方伙伴与合作关系免受威胁。报道称,对中欧关系的威胁之一来自美国挑拨和施压,美国企图把欧盟拖入反华制裁联盟。

秦刚此次访德主要目的是为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做准备。这将是两国新一届政府的首次全面对接。10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柏林会见秦刚。朔尔茨表示,非常期待在德国举行德中第七轮政府磋商。德方正积极筹备,愿同中方共同努力,确保取得积极成果。秦刚表示,中德加强对话合作,有利于为世界注入更多稳定性、确定性和正能量。

当地时间2023年5月10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柏林会见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图源:外交部网站)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10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德政府磋商是默克尔政府时期中德双方达成的重要合作成果,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是中德全方位合作的体现。他说,秦刚此次欧洲之行主要是落实此前中欧领导人达成的共识。自去年底以来,从德国总理朔尔茨、法国总统马克龙、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到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还有众多国家高官纷纷访华,欧洲政要掀起了“访华潮”,中欧高层互动的频密程度为近年来罕见。

在结束对德国的访问后,秦刚将对法国和挪威进行访问。《纽约时报》称,秦刚对法国的访问可能“更轻松”,马克龙上月访华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所说的“欧洲应该追求战略自主”等话语也受到中方欢迎。挪威外交部对秦刚来访表示欢迎,“中挪合作、气候等全球性问题,以及乌克兰危机等国际问题将是此次访问的重要主题”。

“少了中国,欧洲就没风险了?”

在中德外长记者会上,有一个问题备受关注。当被问到近来德国和欧盟一些政客提出的所谓对华合作“去风险”时,秦刚表示,谈论“去风险”,首先要思考什么是风险,风险在哪里。他提醒称,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国家正在发动“新冷战”,破坏国际规则,煽动意识形态对立,搞阵营对抗,“脱钩断链”……“这些才是需要重视的、真正的风险!”9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在欧洲议会演讲时也提到“去风险”。法新社称,朔尔茨谈及欧中关系时称,“来自中国的对抗和竞争有所加剧”。他称自己赞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观点:欧洲不应“对华脱钩”,而要“明智地去风险”。他还称:“中国越来越像对手和竞争者,而非伙伴。”尽管如此,法新社称,朔尔茨的讲话“并不是美国所要求的更强硬路线”。10日上午,贝尔伯克赶到巴黎与法国外长科隆纳会面。两人在记者会上称:“我们不寻求(与中国)‘脱钩’,我们谈论的是‘去风险’。”

“少了中国,欧洲就没风险了?”德国电视一台10日质疑道。报道称,冯德莱恩和贝尔伯克访华后,对华态度有所改变,她们都强调不与中国“脱钩”,而改口称“去风险”。但如果真这样“去风险”,欧洲可能不得不告别全球化的市场经济。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所长张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欧洲一些政客和媒体之所以炒作对华合作“去风险”,是因为一部分人受美国的施压或怂恿,企图在某种程度上“去中国化”,但这不符合欧洲的利益。他说,当前欧洲经济面临困境,中国是世界最大市场之一。多国领导人近来纷纷访华,目的之一就是抢搭中国发展的快车。欧洲企业当然不愿意放弃,这也是为什么欧洲政客渲染“去风险”,中欧贸易投资持续增长的原因。

到中国去成为“必须”

德国《商报》称,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和德国工业联合会等机构的联合调查,过去十年,中国作为德国企业的投资目的地,重要性明显增加,但德国并没有形成对中国的依赖。报道举例称,德国2020年对华直接投资仅占德国对外总投资的7%,对美国投资占27%,对欧盟其他国家及英国的投资占43%。而与其他市场相比,在华投资利润却更丰厚。德国对外投资中对中国的投资占比仅7%,但从中国得到的利润却占12%-16%,与对美投资利润相当。

菲律宾《马尼拉时报》称,近来多国领导人和西方跨国公司老板密集访问中国,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观点,那就是到中国去和投资中国市场不仅是一个选项,而是“必须”。报道引述法国《费加罗报》的报道称,从中国回去的“所有公司老板都称将继续投资中国”。

欧洲时报》称,2022年,中国与欧盟贸易额达8473亿美元,意味着中欧平均每分钟贸易往来超160万美元。欧洲研究机构坦言,如果与中国“脱钩”,欧洲每年损失至少1300亿欧元。与此同时,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洲陷入能源危机,吃亏的是德国和欧洲,得利的却是美国。显然在时代巨变之际,奉行“和平与合作”的中国已是全球不可或缺的稳定力量。

责编:庄鹏泽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