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原创 >

中印尼侨界学者、作家和侨批爱好者热烈探讨

唤醒印尼侨批的“海丝”记忆(侨界关注)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03-29 06:05:34

一九〇一年,通过“水客”由印度尼西亚安汶寄往福建永春的侨批。

一九四九年,由印度尼西亚爪哇直葛寄往三宝垄晋春信局到福建石码的侨批,由厦门正大信局解付。均为受访者供图

在闽南语中,“信”读作“批”。海外华侨华人与家乡往来的两地书便称作“侨批”。在晚清至近现代的侨批中,有一个重要门类:印尼侨批。印尼侨批既记载了老一辈华侨华人闯南洋、报桑梓的奋斗历史,也留下了印尼邮政业、金融业发展的独特印记。

日前,印尼—中国泉州侨批文化交流论坛在福建省泉州市举行。来自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华侨华人、侨界学者、华文作家和侨批爱好者等千余人在线上线下参会,共同探讨印尼侨批背后的“海丝”故事,探寻印尼侨批发掘与保护的路径和前景。

一封厚重家书

“母亲大人膝下:

叩禀者,兹因日寇南进,家音断绝,三四年未悉家中如何,甚为挂怀。自和平以后,经有寄回二信,国币叁万六千元,不知何故无接复示。兹有邮便,再付呈国币壹万伍千,到即查收复示……惟望母亲玉体善自珍重为要,余事后禀。

专此叩请

福安!

儿 玉坪 玉钳 叩禀

中华民国卅五年五月廿四日”

这是一封1946年从印度尼西亚峇眼亚比寄往福建南安的侨批。字里行间,流露出海外游子对母亲的深深关切和思念。

“自古以来,闽南一带的百姓便有‘漂洋过海,过番谋生’的传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逐渐成为人们移居的主要目的地。在外打拼的华侨华人把钱款和书信辗转寄回家乡,侨批应运而生。”印尼—中国泉州侨批文化交流论坛期间,侨批收藏家与研究者、中国人民大学家书文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黄清海向本报记者说。

黄清海介绍,他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收藏侨批,藏品包括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各地间的侨批家书、侨批汇款单据、华侨出入囯证照等,其中有不少1949年前的印尼侨批。

“印尼侨批记载了印尼华侨华人胼手胝足、敢闯敢拼的创业历程,也记录了海外侨胞与家乡侨眷天海一方、相互守望的浓厚乡情。从这些侨批中,我们可以还原老一辈华侨华人出洋做苦工,进而开店做买卖,再到办公司、逐步建立华人商业圈的全过程。他们积极为侨居地的开发和建设作出贡献,同时在经济上襄助家乡亲人、支援家乡建设,为促进当时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起到重要促进作用。”黄清海说。

“印尼侨批浓缩了先辈们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坚韧的奋斗精神。”论坛期间,印尼华文作家协会总主席袁霓对本报记者说,“为了给家人创造美好生活,先辈们漂洋过海来到印尼。他们不畏艰辛,踏实勤恳,把辛苦攒下的银钱随同家信寄回家乡,为当时的中国送去重要的侨汇。印尼6000多个有人居住的海岛,大部分都留有华侨华人奋斗的足迹。福建、广东、海南等各地,也都流传着先辈们下南洋、报桑梓的故事。”

“论坛上的讨论唤醒了我对侨批的记忆。”印尼雅加达南安同乡会主席高景源与记者分享了他的家族与侨批的故事。今年已年逾古稀的他,年少时跟随家人从福建南安迁居印尼,至今已在当地定居50多年。

“我们高家南渡印尼有100多年历史,祖父辈亲历了抗日战争的烽烟。听家人说,那时,从印尼往家乡寄信,过程十分艰难。新中国成立前夕,还发生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寄出的信件有时即使贴满邮票,也可能在过程中因为货币贬值、邮资不够而无法送达。但无论过程如何曲折,我们始终没有断了和家乡的联系。”高景源说,“直到今天,我们还保持着和家乡亲属的联络,经常互有来往。现在,我家中还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祖父辈与南安亲属之间往来的信件。虽然不少纸张已经破旧不堪,但其中饱含着对故乡割不断的情。”

一份生动史料

“敬查四月廿四日,在汶泐寄小岵陈厉相官带进英银三元,谅必早荷收到可知。近日陈彭官到汶,接读四月初二日在家受的诲言内示,诸情业已拜悉一切。籍知合家自老亲以下诸位大小俱幸平安,欣喜之至……”

这是一封1901年通过“水客”由印度尼西亚安汶寄往福建永春的侨批。寥寥数语,勾勒出“水客”这一特殊“送信人”的形象。

论坛上,泉州华侨历史学会副秘书长刘伯孳以这封侨批为例,介绍了印尼侨批业的发展概况。

“印尼侨批历史悠久。早在18世纪80年代,印尼吧城(今雅加达)华人公馆的《公案簿》就有印尼侨批的相关记载。在金融、邮政还不发达的年代,印尼华侨华人习惯委托同乡熟人,携带平安家书和养家银项返乡。此后,逐渐出现替华侨华人携带书信和银钱回国的职业投递人,这些人被称为‘水客’。19世纪中期,华侨华人创办的侨批局也开始在印尼出现,进一步推动了印尼侨批业的繁荣。今日,我们透过印尼侨批,能看到中国和印尼金融业、邮政业早期发展的面貌。”刘伯孳对本报记者说。

刘伯孳介绍,相比东南亚其他地区的侨批,印尼侨批有鲜明的特点。

“印尼岛屿众多,华侨华人分散居住在各地,寄信时常需要经过多地中转,因此,印尼侨批往往留有丰富的邮政印记。同时,特殊的地理环境也决定了印尼当地侨批局的业务更为庞杂、邮政习惯更为严谨,因此,印尼侨批的邮路痕迹往往也更清晰可辨,是追溯侨批流转过程和侨批业发展的绝佳史料。”刘伯孳说。

“在交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印尼多岛的地理环境,意味着侨批业的经营十分不易。考虑到这一背景,印尼侨批丰富、清晰的邮政信息,凸显了印尼华侨华人敢创业、善创业的优秀品质。如今留存下来的不少印尼侨批封和信笺都印有那时华资企业和信局的广告,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印尼华人商业的繁荣盛况。”黄清海说。

“印尼侨批含有印尼各地的风土人情,一些家书还会随信介绍并附上印尼的土特产品,其中蕴含的民俗历史值得进一步挖掘。此外,透过印尼侨批的邮票、图章等元素,我们还能了解当时的南洋风情。”袁霓说。

“受动荡和战乱影响,大量印尼侨批曾遭到损毁。目前,印尼侨批在印尼和中国各地留存的数量十分稀少,因此尤为珍贵。”刘伯孳说,“希望有更多印尼侨胞加入侨批抢救、保护和研究队伍,共同挖掘印尼侨批的文化内涵与特色。”

一段“海丝”情缘

论坛上,与会学者指出,印尼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福建人最早移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许多珍贵的“海丝”文化交流历程,都保存在一封封印尼侨批之中。

“印尼侨批记录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演化的历史脉络,是中国民间外交史的重要物证。”黄清海说,“当下,做好印尼侨批的抢救性征集与保护工作、挖掘印尼侨批文化价值,对于唤醒印尼华裔的乡愁记忆、增进中印尼友谊、促进合作共赢具有重要意义。”

“一封侨批就是一段民心相通的故事。”袁霓说,“印尼侨批蕴含多样的南洋文化,是文学创作的灵感宝库。近年来,印尼华文作家协会积极参与侨批主题文学创作大赛,希望通过文学创作,宣传宝贵的侨批遗产,搭建连接中国和印尼两地的民心桥梁。未来,我们还计划与印尼华人历史博物馆、印尼客家博物馆等机构合作,继续深入挖掘和发扬印尼侨批文化。”

论坛过后,高景源计划召集南安同乡,开展一次“侨批故事会”。

“出生在印尼的华裔孩子中,有不少人从来没有回过自己的祖籍地,也不了解先辈们的创业历史。我希望举办一次讲述侨批故事的分享会,向孩子们介绍老一辈的奋斗史,唤起年轻一代的故乡情,鼓励他们传承侨批文化和家国情怀,未来致力于推动中国和印尼间的友好交流。”高景源说。

印尼泉州青商会会长施文概近期也正和其他侨团联络,围绕侨批进行“头脑风暴”。

“在这次侨批论坛上,许多印尼老华侨热情讲述了他们与侨批的故事,我听后深受鼓舞。”施文概说,“印尼泉州青商会作为新侨团体,正致力于带领印尼华裔新生代了解、走进祖(籍)国。最近,我们正和印尼其他侨团商量,希望通过举办活动或比赛,带动大家搜集更多侨批,介绍家族侨批故事,让更多印尼华裔了解侨批背后的人文历史。”

“侨批中的‘海丝’记忆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在当下依然具有现实意义。近年来,福建多地已经涌现出侨批主题戏曲、电影、纪录片、短视频等。未来,我们还需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等手段,让侨批文化走进更多人心里,让美好的‘海丝’情谊代代相传。”黄清海说。(记者 林子涵)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3月29日   第 06 版)

责编:庄鹏泽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