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原创 >

为船舶装上清洁的“心脏”(品牌论)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06-24 04:48:35

近年来,一批中国“首艘”相继亮相:2020年底,首艘千吨级纯电动客船在长江武汉段首航;去年8月,首艘超级电容新能源车客渡船在南洞庭湖下水试航;同年,首艘以高温甲醇燃料电池为动力的示范游船在佛山仙湖首航;不久前,首艘内河氢燃料电池动力工作船开工建造……一项项技术成果,折射着中国船舶制造业在改进动力上取得的一次次突破。

动力源决定轮船是否行得远、行得稳。从最早依靠船桨和风帆,到后来的煤炭和燃油,改进动力源一直是船舶业发展的重要课题。如今,柴油是应用最广的船舶动力来源。截至2019年,中国90%以上的船舶仍采用柴油机动力系统。

随着“双碳”目标提出和低碳理念普及,柴油动力船的劣势逐渐体现——燃烧1千克柴油约排放3.03千克二氧化碳,同时还会产生二氧化硫等其他废气。以江苏省为例,该省内河流域航行年燃油消耗量超2700吨,排放8000多吨二氧化碳,给环境带来沉重负担。船舶渗出的污油和运行时的轰鸣还会造成水体和噪声污染,影响环境和人居。相较之下,新能源动力通过充电或燃烧清洁燃料,能够大大降低碳排放,有利于实现“双碳”目标。

为船舶安装一颗更清洁的“心脏”,技术支持得跟上。一方面,不同于在陆上驰骋的汽车,航行中不可控因素更多,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对船舶影响大,必须采用安全且稳定的动力源,才能保障航行顺利。另一方面,充电桩可以定点设在马路边、小区里,这种模式却无法照搬到水面上,加之电池在低温情况下耗电更快,如何保证续航时间?能否设立足量水上LNG(液化天然气)加注站?这都是中国绿色船舶制造业需要进一步思考的课题。

船上其他设备的动力源向“新”而行,不是只更换动力就“万事大吉”。一旦出现动力源受损失电、起火等危急情况,船上人员难以及时疏散,水上逃生困难。因此,动力稳定运行的同时,确保人员安全、做好应急预案也在技术研究范围内。可喜的是,难题正被接二连三地破解,显现出中国新能源船舶业澎湃的探索热情。

政策支持拓宽其“成长”之路。使用新能源动力,不仅需要制造商勇于创新,也离不开顶层设计的鼓励与保护。中央和地方从强化自主设计建造能力、规范生产标准、开设试点、扩大应用规模、发放动力改造补贴等方面推出了系列政策,解决发展中的堵点难点,助力新能源船舶平稳前行。反过来,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也将推动一系列政策文件和法律规章制度出台,促进、引导行业稳健成长。

柴油从被人类提取、不断加以完善到逐渐代替煤炭,经历了漫长时间。新能源动力技术同样要走一段研发推广长路。船舶制造企业应加紧科研步伐,在更短时间内给更多船舶装上一颗“清洁”、安全的“心脏”,助推中国新能源船舶驶向更美好的未来。(王晶玥)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6月24日   第 10 版)

责编:侯兴川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