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原创 >

唱中国戏 抒家国情(侨界关注)

有一批华侨华人,身在异国他乡,却痴迷中国传统戏剧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2-06-24 04:39:30

陈小芳

吴蓉英

程杰

秦竹

虞晓梅

乡音乡情化乡愁。在海外,有一批爱唱传统戏的华侨华人。他们用自己的表演慰藉着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也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

因为使命,所以不停步

“茶歌飘四方,啰呵呵,飘在人心上,你是山野吹来的风,带着泥土香;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伴随着融合了黄梅戏歌曲《山野的风》和传统选段《对花》的旋律,稚嫩的童声响起,打扮漂亮的小姑娘们翩翩起舞,模仿着戏中人物的身段。

这是一段拍摄于美国的视频,主角是几个跟着北美小芳黄梅艺术团团长陈小芳学唱黄梅戏的“华二代”。“别看他们年纪小,都已经跟我学了几年了。”说起自己的这些小学生,陈小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4年前,我开办针对小朋友的黄梅戏班。最初,是因为我的成人学员们有时会带着孩子来团里排练,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们就开始对黄梅戏感兴趣了。这不就是一种传承吗。而且,有的父母觉得,让孩子学唱黄梅戏,既能学习中文,又可以亲近中国传统文化,一举两得。”

十几岁就开始学习戏剧的陈小芳,对黄梅戏的热爱从未中断。到美国后,她更是把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让更多人欣赏黄梅戏当成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美国休斯敦华星艺术团副团长虞晓梅也有这种使命感。“我是个运气很好的人。”虞晓梅这样评价自己的学戏经历。小时候,她在上海京昆剧团京训班接受过正规现代京剧训练,后来又在上海乐团学习声乐。到美国后,她开始对传统京剧感兴趣。机缘巧合之下,她在2015年正式拜张派名家王蓉蓉为师,成为张派艺术的再传弟子。她还得到了阎桂祥、刘明珠、李莉、赵秀君等多位京剧名家的传授和指点。

“每次回国我都会找师傅和各位老师请教,平时我也会把自己练习的视频发给他们看,请他们指点。他们特别好,手把手地教我,一字一句地打磨。我觉得既然拜了师,而且有这么好的资源,就有责任好好学戏,好好唱戏,让更多人欣赏京剧。”虞晓梅说,“美国朋友邀请我表演节目,我一定会唱京剧。他们特别喜欢,对我的京剧扮相更是赞不绝口。每次我表演结束,他们都会跑到后台问我:你这个妆怎么化的?这个头饰怎么戴上的?衣服上的刺绣怎么这么好看!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欣赏到京剧的美,我真的特别高兴。”

因为情结,所以难割舍

澳大利亚悉尼华星国剧社的发起人之一程杰,曾对京剧不感兴趣。“父亲说我叛逆。”程杰的父亲程正泰是杨派大师杨宝森的弟子,母亲也曾在剧团工作。生长在这样一个京剧氛围浓厚的家庭中,程杰被寄予厚望。“家里希望我干这行,也练过基本功,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放弃。”程杰对京剧态度的转变发生在出国后,“2000年,父亲过世。2001年,我来到澳大利亚。离家远了才发现,京剧对我而言已经成为一种情结。经人介绍,我来到了当地的京剧票房,见到了一些老票友,又听见了胡琴声和京剧唱腔。我觉得特别亲切,像在家里一样。票房里还有当年和父亲同在戏校教书的老师,我就觉得更亲切了。”

从那以后,程杰开始学京剧,并且越来越有兴趣。“2015年,我们商量着成立了国剧社,现在有十几个人。大家经常活动、演出,很充实。”

同在澳大利亚的秦竹,则是从小就喜欢越剧。“我是南京人。南京的越剧氛围很浓厚。我母亲就是越剧爱好者。我从8岁开始学唱越剧,一直都很喜欢。出国之前,我在网上查到了澳大利亚悉尼越剧团这个组织。2006年,我移民澳大利亚,加入了越剧团。”秦竹说,“疫情前,我们越剧团每年都会举办两次面向社区的折子戏专场,时间分别是4月和10月。除此之外,我们还会受邀参加其他的演出。一年下来,演出任务不少。”

“这是乡音,很多观众听完会很激动。有时候,我们演出结束,观众会对我们说:谢谢你们,我们知道你们付出了很多,才让我们在海外还能听到越剧,真的太感谢了。这让我觉得很温暖很感动。”秦竹说。

远在巴西圣保罗的吴蓉英,对传统戏剧的情结源于在文工团和越剧团的经历。当年,她是团里的全能型人才。“当时的业务团长很看重我,所以重点培养。我唱过样板戏,也学过越剧。1988年我来到了巴西,1995年到了圣保罗。虽然离开了艺术圈,不过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并没有中断,所以我加入了圣保罗华星艺术团。大家都对我唱的《沙家浜》中的阿庆嫂印象深刻,所以很多人喜欢叫我‘阿庆嫂’。”吴蓉英说,“我很感激当年的经历,让我有基础也有能力与巴西的观众分享京剧和越剧。”

因为热爱,所以不放弃

在海外进行传统戏剧表演不是件容易事。

“在国内,唱好自己的那部分戏就可以了。在国外不行,没有专业老师,只能看视频自己学;没有专业化妆师,必须自己亲自动手;找不到合适的服装,必须回国定制。”秦竹笑言,“不过,哪种爱好不需要花精力花钱?因为热爱,所以不会放弃。”

“在海外做票友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要真的热爱,第二要有时间,第三还得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因为行头都得自己置办。”程杰说,“但是,真的很开心。在这里,因为京剧,我结交了很多朋友。我还能发挥自己美术设计专业的技能,设计绘制演出背景板等。”

“有时候,忍不住会感慨,在国内做演员多舒服呀。在这里组织演出活动,缺人才缺资金。有些好苗子刚刚培养得有些眉目了,结果因为工作或者家庭变迁离开了。不过,难是难,我从来没想过放弃。”陈小芳说。

各种各样的中外交流活动,也给了他们坚持下去的底气和勇气。

“2017年,我和天津青年京剧团合作,在天津中华剧院与在中国京剧舞台上享有盛誉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谭孝曾、李宏图、张克领衔主演了张派名剧《状元媒》。我这么一个美国的票友和各位名家同台表演全本《状元媒》,真的很激动。通过排演这个戏,我学到了很多。回到美国后,我觉得自己的表演更像个样子了。”虞晓梅说,海外票友的交流也很多,“世界各地都有国剧社。疫情期间,我们已经举行了几次线上交流。兔年春节还会有交流活动。”

“在海外唱黄梅戏,我们都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我教的小朋友会在美国学校给自己的美国同学表演黄梅戏。有一次,一个学员表演黄梅戏《女驸马》选段。表演之前,她问同学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剧种。结果,很多同学只知道京剧,完全没听说过黄梅戏。这次小小的演出,就此打开了她的同学认识黄梅戏的一扇窗。”陈小芳很忙,“6月25日,我们要向新泽西历史文化委员会的一个学徒基金用英文介绍黄梅戏。这是一个免费对外开放的线上讲座,题目是‘领略中国黄梅戏的艺术魅力——梁祝十八相送选段’。我希望利用这次机会介绍一下黄梅戏发展史和艺术表现形式,如音乐、服饰、化妆以及梁祝故事等。之后,我就要和艺术团成员一起开始准备今年12月的专场演出了。”(本报记者 张 红)

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6月24日   第 06 版)

责编:侯兴川

手机海外网
使用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