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岩古镇至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素有贵阳“南大门”之称。地处东径106°14′,北纬26°20′,位于“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 ——“爽爽贵阳”南郊,距贵阳市中心29公里,距花溪城区12公里,年平均气温 15℃ , 夏季最热时的平均气温也仅 24℃左右 , 凉风习习 , 极其舒适。
景区总面积4.8平方公里,核心区域面积0.8平方公里,以青岩古镇核心区域为中心,向周边田园风光区、文化娱乐产业项目和大型旅游综合服务区辐射,形成了融历史军事古城、宗教场所、特色民居、历史人文景观、地质遗迹、田园风光区、少数民族自然村寨、大型旅游综合服务区、文化产业娱乐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区,呈现处很高的观赏游憩价值。
1991年,贵州省政府将青岩镇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列为贵州省历史文化名镇。2006年,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2010年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7年获得贵阳首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青岩古镇选址于连接广西与贵阳的咽喉所在,是我国古代军事城防的典型代表,城内完善的防御格局,组成了近乎完美的军事攻防体系,让这座城池固若金汤,在景区内赵公专祠景点参观时您可以详细了解这座“攻不破的石头城”。明朝徐霞客在游记中称青岩为“南鄙要害”之地。
青岩城垣为明天启年间总兵班麟贵始筑旧城,后其子班应寿又筑新城。清嘉庆三年(1798年)武举袁大鹏重修城垣。咸丰三年(1853年)青岩团练总理赵国澍又对青岩城垣全面进行整修,不仅使青岩更加具有军事上易守难攻的格局,同时,为青岩奠定了有东、南、西、北、定广5座城门(南门曾筑有内城墙)和古城墙围合的空间为城池核心的4条大街,26条小巷的格局。明、清两代所建九寺、八庙、八牌坊、五阁、三洞、二祠、一院、一宫、一楼组成的遍布全镇的古建筑群,与古道、石街、青瓦木屋交相辉映,显出古镇幽雅、古朴的氛围,构成了完美古朴的古镇风格。
青岩镇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三普登录文物点38处。
青岩境内交通便捷,101省道纵贯南北,县乡公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村寨道路相互连接。青燕线、田园南路、东早路、北部环线、桐惠线等5条主干道路通往景区,贵惠高速青岩出口距离景区仅1公里。
青岩教育事业发展,人文荟萃,人才辈出,历史上曾经有广州顺学、青岩书院等。涌现出名震京城的才子周渔璜、云贵第一位金榜题名的文状元赵以炯,诗文功力深厚的周钟瑄和辛亥革命时期贵州有影响的同盟会员、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平刚等。周恩来的父亲、邓颖超的母亲、李克农将军亲属等抗日战争时期在青岩秘密居住的曾居地,红军作战指挥所等,都构成了极其丰富的革命传统文化内容。抗日战争时期,浙江大学、贵阳女子师范学校、女师附中、乡村师范学校、战时保育院等纷纷迁至青岩,在青岩留下了重教、助教、兴教的印记。古镇因多元文化交融碰撞,孕育了众多的人才,涌现出许多杰出的人物。为传承和弘扬莘莘学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求学意识,景区每年还会定期邀请应届黔籍高考状元在状元故居举办传承“状元文化”的系列活动。
“南来北往人,酸甜苦辣味”,青岩古镇的饮食融合了湖南、江西、四川、广西、广东等地的饮食特点,又自成体系,丰富的物产和民间生产的各种食品,构成青岩独特的饮食文化。刺梨、糯米酒是青岩的特产之一,作为喜庆佳节的必备饮品,百年老字号的土特产品玫瑰糖、鸡辣椒、双花醋、状元蹄、糕粑稀饭、米豆腐豆制品、水盐菜等民间土特产品随处可见,不仅名盛旺销,也反映了青岩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
近年来,青岩古镇景区始终以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为抓手,以加大保护核心景区、扩大景区游览范围、提升景观和服务品质、提升景区配套服务、与时俱进打造智慧景区等为工作重点,将“以人为本”作为运营管理的核心理念,围绕游客的出游需求完善服务、塑造口碑,围绕景区的客观实际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力争将青岩塑造为“品味黔中文化·尽在青岩古镇”的旅游文化品牌,向世界展现“山地兵城·黔中古镇”的旅游形象,打造成为中国国际特色旅游小城镇。根据“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包容多元、彰显特色”的原则,青岩古镇进一步挖掘发展潜力,充分依托青岩当地特色资源优势,聚焦青岩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以旅游带动、培育夜间经济,推出“大明志”系列主题营销活动。
责编:夏丽娟、侯兴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