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厢镇历史沿革
城厢镇位于青白江东南侧,距离青白江核心区6公里,城厢古镇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街道),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8.3937万,常住人口10.2251万。
早在汉代已有民居聚落,在东晋413年设立金渊戍,这是城厢最早的建制,迄今逾1600年;南北朝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设立白牟县,这是城厢最早的县制,距今已有1400多年。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金堂治所由赵镇迁址到城厢,统称金堂,以后历经元朝、明朝、清朝及中华民国和新中国成立,约900年间,城厢镇一直为金堂县治所之地,政治文化的中心。
1940年民国时期,更名为城厢镇,取自“在城曰坊、进城曰厢”;1950年金堂县迁出;1981年城厢镇划归青白江区。
现状的城厢镇,还保有“龟背”形制,状同成都。镇域内有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家珍祠、文庙、武庙、明教寺觉皇殿、绣川书院、陈家祠堂),10余处祠堂,60余处古代院落,10处工业遗址,几乎完整保留着4街32巷的老城肌理。
在过去的七八百年间,先后培育了《全宋诗》精选的作者黄中庸、理学家谢湜、文史学家张晋生、辛亥革命功臣彭家珍、哲学家贺麟、植物学家何铸、著名作家流沙河等。馆藏文物的品种和数量为青白江区各乡镇之首。正是鉴于城厢古镇独有的历史文化价值,1993年2月,城厢镇被四川省政府批准成为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二、城厢天府文化古镇项目
(一)基本情况
城厢古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项目范围约1.2平方公里(1800亩),实施范围约1.2平方公里(1800亩)。西至清泉大道,南至环城南路,东至茶花路,北至成南路,总投资约27亿,是目前成都最大规模、全域覆盖的古镇更新项目,也是成都最大规模体验后巷经济的古镇项目。该项目通过PPP模式开发,以“文旅商城”四大功能为引擎,涵盖餐饮、零售、住宿、休闲娱乐、文创体验、办公等多种业态功能。
本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及后续开发中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将对城厢镇乃至青白江区及成都市的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预计年营业收入约 40000万元人民币,年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以上,项目提供就业岗位7000人以上。同时能推动城市居民安稳致富,促进社会稳定,这对维护地区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运营主体及模式
运营主体单位:中交环投(成都)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项目投资模式:城厢古镇项目采用PPP+DBFOT+使用者付费+可行性缺口补助模式投资开发,其中建设期三年,运营期十五年,投资规模为27.48亿元。投资资金来源由项目公司自有资金+融资贷款构成,其中项目公司自筹5.5亿元;融资贷款以建行成都青白江支行为牵头行、联合工行成都青白江支行、农行成都高新区支行组成的银团提供共21.58亿元。2020年累计完成投资4.08亿元。
项目盈利模式:项目盈利模式包括自营联营、招商租赁两大类,其中,运营期运营收入总额预估是17亿元,包括自营联营8亿、招商租赁9亿两大类;自营联营包含自营文化场馆、自营住宿;招商租赁包含商铺出租、物业管理、停车设施服务。
(三)主导产业及龙头企业
主导产业:城厢古镇传承千年古县制文化,以明清院落为载体创新发展文化创意、当代艺术、教育培训、研学等产业,围绕“文、旅、商、城”四大功能,形成“风华绣川、厢逢九思、1956文创园、白牟雁归、千年西街、蓉欧客厅”六大组团。以城厢在地文化为核心赋能24个文化场馆,培育文化遗产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艺术创作等服务。
头部企业:现已引入西安Localand、苍鑫工作室、新星星艺术中心、咏归川、瓦当瓦舍、洲际假日、智选假日等7个头部品牌,此批品牌均为青白江区首店;其中,西安Localand、苍鑫工作室、新星星艺术中心等品牌为四川省首店。
(四)发展定位及远景目标
发展定位: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城厢古镇秉持“修旧如故、活化更新”的保护理念,融入城镇更新、保留原真生活的“微更新、轻改造”策略手段,活化古县制规制,将古镇打造成为本地人骄傲,原真生活保留,外地游客向往的人文轻度假、烟火街巷市井生活的样本。
远景目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AAAA级景区,古县治活态读本,成都轻度假体验样本,城厢“城市会客厅”。
三、文物点位
西街
城厢镇的“西街”是古镇城厢保存最完整的一条街。这里的古建筑有金堂县衙、陈家祠堂、三清观、米家花园、如画楼等。全长317米,街后侧有几处大院,较大的民居院落为余家大院,其余尚有何家大院、李家大院等10处。
连接西街有4条小巷,北侧为西城边街、槐树街、坚强巷、南侧有上寿巷。西街两侧大部分保留老街原有的清代和民国时期民居和街房建筑,仅有4处为后来新建房屋。就是在这不起眼的西街,走过清代二品按察使何元普、著名诗人流沙河,成都大学前校长何寿等杰出人物。
金堂县衙大门
步入西街,我们首先看到右手边位置是金堂县衙大门,坐北朝南,门面建筑结构宏大,工艺精美。1930年,县衙为金堂县政府所在地,政府各职能办事机构均在此。现存县衙大门,改建筑反映了清代衙门的庄严和肃穆,为我们研究清代衙门建筑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陈家祠堂
往西是保存基本完整的“陈家祠堂”。始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距今已200余年,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为穿斗与抬梁式砖木结构,是典型的明清时期客家建筑风格。陈氏是一个大家族,是金堂县境内第一大姓,城厢镇有“陈半县”之说。而“到了城厢不去西街不算到了城厢;到了西街不去陈家宗祠不算到了西街”正流行于摄影家和旅游者的新语汇中。
整体建筑以灰白为主色调,木结构为漆黑,地以青石铺陈,天井有新栽桂树,四周摆雕花石缸;廊、道、房或张摆书画、或挂对联,显示了主人个性化的文化修养。据说,主人置下这片房产,包装过程中曾请街邻年长者、园林高手为之策划,最终选中了明清风格结合川西民居特色的格调。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福建南靖陈氏举族共200余户、2000余口先后迁入四川省金堂县,于城厢镇附近居多。陈氏有“族聚三千余人,世间第一;居同五百多载,天下无双”的光荣传统,在宋代受皇封为“义门之家”。为弘扬祖德,睦族敬宗,德化乡里,同时亦作族中议事之地,陈氏族人在城厢镇修建了这座三进式家族祠堂——“旭高祠”。陈姓人家曾显赫一方,还出现了很多人才,如清代四川文史学家陈一沺、学者和诗人陈一津,名宦陈时江。
现存门厅、前厅、后厅、天井,祠堂内古色古香,耐人回味,其保存的各式木雕做工十分精美,特别是房柱上的装饰木雕,各式图案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风火墙泥塑考究,外墙中央有蝙蝠云彩,两端有麒麟等泥塑,屋脊、翘角细致极具保留价值。门窗上都雕刻有栩栩如生的精美图案,如鱼,代表年年有余;牡丹,代表荣华富贵;蝙蝠,代表福寿康宁。虽历经百年,依然色彩鲜艳。尤其是梁上几块精美雕刻上都有一幅场景式的主图,有的像在教子;有的像在审案;有的是戏文;还有陈氏家族当年家训。
陈氏宗祠建筑的布局、构架特殊于一般祠堂,瓦木做工讲究,保存比较完整,是该地区规模较大、等级较高的家族宗祠。长期以来,是该地陈氏家族祭祀和集会的公共活动场所。
该祠堂解放后为中药材仓库。2005年,由陈氏后人陈贵全筹资购得,建为祭祖场所,定名为陈氏宗祠。200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它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清观
道教名刹三清观,原名灵官庙,始建于明代1612年(明万历四十年),旧址在家珍巷,嘉庆八年(1804年)由当时古城镇富豪出资重修,占地近1000平方米。现存大门万年台、前院、两侧厢房、正殿和后殿,另有佛像十尊,房屋40余间,占地1426平方米。
正门位于南面,临街的山门为戏台,人们得从戏台下面进入三清观,站在院内可以看见百年老戏台。戏台上供奉着怒目凶煞的灵官,这灵官是道教护法神明,他长着三只眼、手持打神鞭、脚踏风火轮,是一位法力无边的神将。据说该戏台是目前成都平原所见的最为庞大的一个古戏台。
戏台屋顶陡斜,呈卷棚式,檐角飞翘,恰到好处的衬托出灵官的威武和凶猛。上首是大殿,单檐悬山式屋顶,供奉着慈航普度、妙相庄严的三清菩萨。像这种神像供奉在万年戏台中央,神位与戏台同置一处的建筑风格,实在是少见。供奉神明缭绕的香火和咿呀的腔调,仿佛一起完成了神到人的精神转移。
三清观在明清和民国时期香火鼎盛,有不少道教居士长年在此清修,新中国成立后相继还俗,信徒锐减,至1966年“文革”,道教作为封建残余被彻底清除,庙宇内雕塑被捣毁。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宗教政策的落实,原部分居士又恢复灵观庙,进行道教活动的想法。1995年开始在庙宇内重塑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元始天尊、灵宝天尊等神像。自从2006年5月25日恢复三清观以来,省、市道教协会负责人,香港道士,区委统战部,区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局相关领导、省内外道教寺庙主持和300多居士莅会。
城厢三清观崇拜供奉太上老君、元始天尊、灵宝天尊等道家先祖,其经典教义为《道德经》。每年举行的重大道教活动有: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会、二月十五日老君会,二月十九日观音会,七月十五日中元会,十月十五日下元会。
廖氏宗祠
清代民居建筑,系三重四合院分布,坐东向西,占地1873平方米,建筑面积1595平方米。主体建筑通高约7.5米。一、二进两侧各有厢房,又各自形成一小四合院,现左厢房已损毁,分可见墙基,大门已毁,仅存一牌坊,其余建筑基本保存完整。木柱泥墙,抬梁式建筑。该建筑为清代典型四合院民居,建筑保存较好,现已极为少见,具有较高的历史和建筑价值,为研究该区的民风民俗、人文环境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
米家花园
位于镇西槐树街街口的米家花园,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依稀还能看见四合院庭院式建筑布局——分主房、厢房、书房等。功能完备、结构严谨、房内装饰、雕刻保留较完整。
这个四进式房子以前还有荷花池、假山、绣楼,总面积占整个槐树街三分之一。槐树街尽头是清代二品按察使何元普居所“如画楼”。
流沙河故居
有两个砖石小拱门呈左右对称,右题“毓秀”,左题“延英”。先生答:“毓秀,培养读书人也(指人才辈出),‘毓’:培育;秀,人材。这里过去是书房。延,生长;英,花木。‘延英’就是花木繁茂。这里过去是花园,还有假山。”
流沙河说:“这里是厅堂,原来有一块匾,上书:‘龙飞凤翥’。另有中堂上书对联:‘忠厚余地,勤俭家声’,中间题‘耕读传家’。后面是堂屋,供祖先牌位,左右对联‘九江开世泽,四谏启家声’,还有匾曰‘国恩家庆’。”
余家大院的整个院子基本完好,依稀还能看见四合院庭院式建筑布局——分主房、厢房、书房等,老建筑百分之七十还在。先生还带彭雄到他小时候与父母居住的两间屋子,那六扇雕花大门居然完好如初。进入室内,先生指着屋里说:“这里曾经放着一张书桌,我每天都在那里读书写字。”又指指旁边说:“这里放一张小床,我就睡在那里。里屋是爸爸妈妈的卧室,靠里有一扇门,那时就封了的,前面放一个大梳妆柜。”
他们又来到余家后花园的一个角落里,那里有一小屋。流沙河说,这是他被下放到老家时居住的小屋。“1967年,我栽的女贞子树,嗬!你看,都五六层楼高了。”
出了余家大院,走到槐树街,大约两百来米长、七八米宽的小街上,住着何姓、余姓、范姓三个大户人家。从这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走出过清代二品按察使何元普、成都大学前副校长何寿以及流沙河先生。
何道台公馆
何元普(1829—1902年)字芝亭,号麓生,又号金台山樵、翡兰旧侣,清代四川省成都府金堂县人。少负才气,文韬武略。1860年英法联军攻北京,焚圆明园,他以户部郎中从戎,屡立军功,官至湖北荆宜施道台和甘肃安肃道道台。后因得罪上司被弹劾,于强壮之年愤然还乡,著述终老。他擅长诗文、楹联、书法,著有《藏豹山房诗文集》《静斋手书楹帖存稿》等书传世。他喜好禅理,广交高僧大德,与成都大慈寺座元隐山长老、方丈真印和尚、圆光和尚、道行和尚交谊深厚。他除在新都宝光寺大雄殿留有“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的天下名联外,在大慈寺山门、大雄殿、藏经楼均留有他撰书的石刻楹联。
罗家祠堂
位于城厢镇家珍巷7号,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占地791平方米,通高6米,以中轴线呈对称平面布局的两进四合院,现存大门、前厅、中厅、后厅和左右厢房7栋25间,天井2个。整个建筑四周外檐柱间相互衔接、互为支撑,形成两院檐廊互通。上部为竹骨泥墙,穿斗式梁架,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单脊屋顶。罗家祠堂反映了清代时期城厢镇的民俗民风及建筑风格。
家珍公园
建于明代天顺末年至成化初年(1464—1465年)。当时川西著名明教寺的僧会法心凿池,名金刚池。池中荷花荷叶覆盖,池旁绿树低垂、为香客游息之所。1926年,驻军旅长杨秀春将此园从明教寺划出成为金堂的“金刚公园”。1938年,建“彭家珍大将军烈士纪念专祠”,后改名为“家珍公园”。
金刚池
明景泰年中文雄弟子僧人法心凿琵琶池(又名金刚池,今家珍公园金刚茶园侧),池中荷花以有花无藕著称于世。僧人挖金刚池的土运至寺院东北角形成金刚山(今城厢中学高中教学楼所在)。
寿佛寺
寿佛寺,原名寿福宫,据清嘉庆《金堂县志》记载,始建于清嘉庆。1993年在青白江区政府指导下重建。现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寿福殿,有菩萨60余尊,有佛教人员8人,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
农历每月逢初一、十五寺庙组织念佛会,信教群众达500余人,每年九月九进行观音会,参加信教群众达1200余人。
入口山门为悬山式屋顶,大雄宝殿为单檐斜山式屋顶,青瓦屋面,山门前广场上建有白塔一座,山门上楹联“慈慰万物同登高寿,普安百姓共享后福”,是由现代诗人流沙河题写。
或许是应证了古人的话,庙不在大,心诚则灵,据传,寿佛寺的观音菩萨、财神菩萨、送子娘娘等神明,都非常灵验。所以,寿佛寺里的香火一直兴旺,特别是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纷纷来此。因此,寿佛寺既是青白江区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又是清净优美的旅游胜地。
邓公楼
邓公楼,建于1917年,由当时川军旅长杨秀春修建,时称“民众教育馆”。后命名为“邓公楼”,以此怀念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爱国人士邓锡侯先生北上抗日之壮举史事。
洋楼三面临池,东临城墙。1937年秋邓锡侯曾在此楼短住,他在洋楼里运筹帷幄,为川军出川抗日,召开过若干重要军事会议,指挥部署过诸多抗日事宜。后来,此楼念旧失修,可能为安全考虑,将上层拆除,保留的下层,仍存原貌至今。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
1938年,抗日周年之际,国民政府为彪炳纪念为国捐躯的先烈,号召国民抗日救亡,在城厢镇家珍公园中心地带,修建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和彭家珍烈士纪念碑同时建立。今年立碑84周年。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为三棱柱状石碑,通高5.2米,由基座,碑声、碑顶三部分构成。基座三角各雕有精致的异兽头;顶部三角飞翘,中心为圆球状宝顶;碑身三面均刻有苍劲、端庄的楷体大字;正面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左侧面为“易营长明道抗倭死事纪念碑”(易明道营长1907年生于金堂县,1937年抗战爆发,在上海南口战役为国捐躯。四川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右侧面为“耿营长明抗倭死事纪念碑”(耿明营长城厢人,1898年生,1937年12月在南京保卫战时遭日机轰炸壮烈牺牲。四川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碑文皆为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传贤(字季陶,生于四川省广汉市)所题。文化大革命前和文革中,戴传贤的题字落款被涂抹甚至凿掉。文革后,本着尊重历史,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样重刻戴传贤三字。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碑体和题字浑然一体,历七十年风雨庄严屹立,令游人驻足,肃然起敬。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与隔池相望的彭家珍专祠,是成都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绣川书院
绣川书院始建于宋代,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金堂县令陈舜明从西街闹市迁建于此,取名金堂书院,清乾隆十六年(1751),依附近绣川河之名更名为绣川书院。书院以中轴线对称布局,四进四合院形制,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085平方米,建筑面积1969平方米。
一进院落,东西厢房为三开间木穿斗结构,保存完整。这边是为照壁式龙门,照壁式龙门从壁中开门是为二门,上面雕刻有清代金堂县令李淇章撰书的门联:“博学多能养成佳士,依仁游艺勉作通儒”,横额为“人文蔚起”。
二进院落,东西厢房是当时的学生宿舍,为三开间木穿斗结构,保存完整。这边是过厅,也是外讲堂,是当时斋长上辅导课的地方,为三开间木质抬梁结构,木制六合门,保存情况良好。
三进院落,东西厢房原为书院学生自修室,后改为教室,为六开间的木穿斗结构。东厢房六合门已毁,上部为仿古木窗,下部为砖砌半装台;西厢房为木制六合门,均保存较好。这边是中厅,以前的内讲堂,是书院院长给大家讲课的地方,为三开间木质抬梁结构,保存情况较好。后面是四进院落,是书院院长、斋长宿舍区。
绣川书院于1751年、1761年、1805年、1905年经过四次维修和增建,整个建筑除局部墙壁改为砖砌的外,其它的基本都保留着清代原有的建筑特色风貌。
绣川书院是原金堂县修建最早、规模最大、藏书最多、声誉最高的一所县级书院,历任院长皆为博学之士,在七八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培育出了众多能人志士。从该书院走出的有宋代理学家谢湜、清代文史学家张晋生、学者何元普、辛亥革命著名功臣彭家珍、当代著名作家流沙河等。
绣川书院是全省至今保存较为完好的古代县一级的最高学府,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1998年10月被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政府公布为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6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庙
众所周知,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上,被尊为圣人的有两位,一位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另一位是三国时期武将关羽。千百年来,许多地方修建了不少为纪念这两位圣人的庙宇,咱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纪念武圣人关羽的武庙。
据史料记载,城厢武庙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六年(1741)重修,清嘉庆十三年(1808),金堂县令谢惟杰将其从文昌宫迁建于城厢镇东街,耗白银一百余万两。清光绪六年(1880)知县曾景福再次维修。迁建后的武庙为三进院落:一进是前院,有辕门、仪门,二进院落由仪门到正殿,三进院落由正殿和倒座房构成,后院则为月台东西厢房和正殿构成。仪门前有一对大石狮子(现已移至成都王建墓大门旁)。
现存城厢武庙建于清乾隆年间,坐北朝南,以仪门和正殿为中轴线对称布局,为四合院布局。2008年“5.12”地震后,城厢武庙损毁严重,市财政拨款400余万元用于维修,维修后,武庙现存仪门、正殿、东、西厢房、拜台等,占地面积1458.0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21.84平方米。
仪门最早是武庙内的第二道门,清代时,仪门外设置拜台,供后人祭祀。仪门前原来有一对大石狮子,后来被移到了成都王建墓的大门旁。
武庙正殿呈矩形布局,由明间、次间和檐廊组成,石木结构,木构梁架,二重檐歇山顶,屋面用黄色、绿色琉璃瓦和灰筒瓦,黄绿色琉璃烧制脊。各种雕刻构件图案精美,琉璃构件做工考究,背脊图案优美,线条流畅,殿宇巍峨。
东西厢房,东西厢房均为廊房形式,木抬梁结构,分别有10间,小青瓦屋面,白灰火链圈檐口,卷棚屋面。
四川众多地方都分布有武庙和文庙,但仅城厢镇和资中县文庙、武庙处于同一区域。同时城厢武庙的独一性在于,城厢的武庙比文庙建筑高度高,这在全国都是比较罕见的。城厢武庙以正殿为主的建筑梁架大气,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1981年城厢武庙被公布为市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2012年被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庙作为纪念三国名将关羽的祭祀性建筑,向后世传播着关羽宝贵的忠、义、信、智、仁、勇精神,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道德、理想,彰显了彪炳日月、大气浩然的华夏魂。
明教寺觉皇殿
明教寺,建于南朝的齐梁间,即公元479至555年间,距今已1400余年的历史。明教寺第一次重建在唐代,名净土寺,是佛教净土宗主持的道场;到唐末、五代时期,曾经是佛教密宗主持的寺庙,当时应该叫圣寿寺或圣寿院;而明教寺的称呼始于宋真宗祥符四年(1011年)。明教寺直到民国时期,仍是一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其“净土晨钟”便是原金堂八景之一。
现存的明教寺觉皇殿,建于明初洪武年间(1368~1398年),是四川省内为数不多的明代早期建筑之一。该建筑坐北朝南,原为寺院第三重主殿,占地面积407平方米,通高9米,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清代于后檐增建一间,成为进深四间。该建筑绝大部分大木构件及装饰均为明代遗存,建筑用材规范、做工精良,斗拱雄大、布置疏朗。
大殿为抬梁式结构,单檐歇山顶,檐下周施五踩斗栱,整座建筑除屋面及小木作装修改动较大外,主体结构保存完好。殿内还保存有大量珍贵的明代建筑彩画,咱们仔细观察,可以看到大殿的梁、枋、垫板、柱头、斗拱等气势恢宏,色调稳重、退晕自然,是不可多得的明代彩画精品。
毗卢遮那佛塑像,毗卢遮那佛是佛教密宗至高无上的本尊,是密宗最高阶层的佛,为佛教密宗所尊奉最高神明。该佛像通高6.8米,高螺髻,发髻圆满,脸庞方圆,眉如弯月,慈祥端庄,微微含笑。其造像手法十分简洁而传神,装饰华丽、色彩丰富。背屏、造像、底座多贴金装饰,通体金光闪闪,十分华丽,相传为缅甸艺人所塑,为雕塑艺术佳作。
毗卢遮那佛旁边还有一尊真人大小的悬塑童子。在下面的佛坛上还可以看到一座明万历三十八年供养的太上老君石像,头部已缺,应该是后人从别处移来的。
此外,还有原“金堂八景”之一的“净土晨钟”,现保存于城厢镇家珍祠内。
彭家珍大将军专祠纪念馆
一、大门
彭大将军专祠纪念馆是四川省人民政府1980年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又是省、市、区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彭大将军专祠纪念馆,是为纪念辛亥革命著名英烈——彭家珍,遵照孙中山大总统的命令而建的纪念馆。对彭家珍为推翻帝制,创立共和建立的不朽功勋,孙中山大总统高度评价:“我老彭收功弹丸。”追认为陆军大将军,令建彭大将军专祠,以慰烈士英灵。始建于1938年,扩建于上世纪80年代。全祠占地10250平方米,略呈四方形,坐南朝北,为传统四合院布局。
大门横额“彭大将军专祠”是由原国民党四川省主席张群先生题写的。两侧有一幅对联,“千载王岗一雷灰烬,将军易水大地春城”,是由前四川省副省长张秀熟所撰,前四川省委书记杨超书题。内容大意为:一声雷响,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王朝灰飞烟灭,义无反顾,以身殉国,换来共和的春天。
彭家珍1888年出生于四川金堂,十八岁毕业成都陆军武备学堂,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参加同盟会,受孙中山之命回国,先后担任京津同盟会军事部长,北伐蜀军副总司令,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在辛亥革命紧急关头,配合孙中山六路北伐,于1912年1月26日炸死清王朝宗室首领良弼(满洲镶黄旗人,清末大臣、宗社党首领,反对与革命军议和,反对清帝退位),促使清帝迅速退位,壮烈殉国,时年23岁,孙中山大总统亲率黄兴等党国要人为彭家珍举行国葬追赠为陆军大将军,立彭大将军专祠及家珍公园。
二、纪念碑
这座纪念碑修建于1938年(即民国27年),高9.18米,材质为红砂石,由碑座、碑身和碑帽三个部分组成,碑座上镌刻着《先烈彭大将军家珍传》,讲述彭家珍烈士生平事迹。碑身南、北两面镌刻着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写的“先烈彭大将军家珍殉国纪念碑”;东、西两面是时任国民政府考试院长戴传贤(蒋介石的“智囊,有国师之称)所题写的“彭大将军家珍烈士殉国纪念碑”。
三、纪念堂
“彭大将军纪念堂”,由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先生于1985年捐资并题写。
进入纪念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彭家珍的塑像。后壁屏风上左边是孙中山大总统令陆军部抚恤彭家珍烈士的文告,评其为“彭家珍则歼除大憝(duì),以收统一速效。”右边是毛泽东主席签署的“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对他的评价是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大厅上方悬挂12幅金匾,匾牌上刻写孙中山、蒋中正、章太炎、冯玉祥等国民党元老、党军政要人和知名人士早年对彭家珍烈士的褒奖题词。彭家珍殉国后宋教仁、章太炎等三百余名同盟会员对彭家珍题赠和著文,评其为“歼除大憝以收统一速效”、“杀一身以救全国”、“一弹帝制倒,一弹定天下”。
第一展柜,墙上的这张照片就是彭家珍的遗像。这边一张是彭家珍的故乡及出生地,就是现在金堂县赵镇的家珍村,现已被金堂县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彭家珍,1888年4月9日出生于金堂杨柳同合村,父彭士勋,曾留学日本。家珍自幼聪明、好学,4岁能背诵《正气歌》,8岁读完四书、五经。他从文天祥、岳飞等民族英雄及义和团的革命斗争中吸取了爱国思想。1900年,其父到成都尊经书院任教,家珍亦随同到蓉城该校读书。1903年,受父亲“非武力不足救亡”的爱国思想影响,考入成都陆军武备学堂,1906年3月,彭家珍在武备学堂以优异成绩毕业,被派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和考察军事。同年,在日本加入中国同盟会,并接受返川进行革命工作任务。
第二展柜,墙上左边这张是彭大将军在日本留学时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时的照片,第一排最右边是彭家珍,当时是18岁。右边这张地图是彭家珍从日本回来后直至光荣牺牲的革命路线图。从地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彭家珍烈士从成都出川参加推翻腐朽没落的清王朝后再也没有回到过家乡,一直到在北京光荣牺牲。
第三展柜,墙上右边照片是彭家珍牺牲后的照片,左边是彭家珍牺牲前一晚上所写的遗书。烈士说:“共和成,虽死亦荣,共和不成,虽生亦辱,与其身受辱,不如死得荣”。豪言壮语,此乃真英雄也。
第四展柜,墙上左边这张照片是孙中山亲自主持迁葬彭家珍烈士墓于北京西郊公园的照片,右边是黄兴、宋教仁等党国要人凭吊彭家珍烈士墓的照片。展柜里面陈列有彭家珍亲属照片、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专祠照片及纪念馆开展海外联谊促进祖国统一工作的照片。
彭家珍大将军专祠烈士亲属与马万祺、霍英东、曾宪梓、孙穗芳、吴伯雄、蒋孝严、彭淮南等海外知名人士联谊,他们题赠匾碑、捐赠资金、寄来信函、照片、资料、礼品等有二百余件。近年来,烈士亲属应邀赴福建、江西、四川、港澳台、泰国等地多次出席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澳门回归周年酒会、世界彭氏恳亲会等,分别受到中央统战部长王兆国、刘延东、张学忠、张中伟、刘奇葆等领导的亲切会见。
当前,纪念馆在海外联谊、促进祖国统一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中央、省、市领导和海内外各界知名人士的充分肯定和赞赏。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惠芳女士来信说:“募捐修建彭大将军专祠,具见祖国政府之贤明政策,实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遗愿,过去70多年来未做到的事现在做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琪先生、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廷瀚、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部长王于等领导人视察彭家珍专祠时赞扬说:“修建彭大将军专祠和金匾,不容易,搞得好,有利于祖国统一大业和海外联谊,有利于进行爱国主义教育。”2005年10月,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为彭家珍题词“忠烈千秋”,台湾前副总参谋长、空军副司令、上将彭传梁(彭家珍堂侄)参观了彭大将军专祠后,感慨地说:“没想到大伯的祠堂还保护得这样好”。特别是第十二届华商大会代表参观纪念馆后感慨颇多,中国华人华商华侨联合总会主席王明侨、国际华商协进会副会长张伯煌、法国法华工商联合会会长、中国两岸经济合作促进会秘书长胡亦雄等华商代表感言:“国共两党共同肯定的英雄很少,彭家珍了不起、很伟大、其人其事和彭大将军专祠是我们世界华人共同的财富”;“彭家珍纪念给保存非常完整,特别是金匾太珍贵了,以后我们两岸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和联系”。许多前来瞻仰、参观彭大将军专祠的港、澳、台同胞说:“在世界上没有看见过彭大将军专祠这么多名人的金匾,很珍贵,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共产党的政策好。
文庙
城厢文庙,供奉和祭祀的是被历代封建统治者以及天下读书人推崇为“万世师表”的文化集大成者——孔子。其双重作有:一是祭祀孔子,另一是推崇文人政教和传道。据史料记载,城厢文庙始建于宋嘉祐初年(1056),宋、元、明、清四代、屡毁屡建。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是在清代嘉庆十四至十五年(1809-1810年),由当时县令谢惟杰主持其事。
城厢文庙以大成殿为中心,以中轴线对称布局。“5.12”地震后,文庙损毁严重,市财政拨款240万元专项资金对其进行了维修。维修后的城厢文庙现存“大成殿”、后殿、崇圣祠,前厅和厢房,为层叠式布局,占地2500多平方米。
大成殿为木抬梁结构,二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屋面,木雕构件和风窗等图案精美,做工细腻,在照面枋、撑弓等木构件上都可以看到多处彩画。中悬清代康熙“万世师表”,雍正“生民未有”,乾隆“与天地参”,嘉庆“圣集大成”御书匾额,中座设“至圣先师”孔子木位,西、东向。次西、东向为配祀的四圣和十二哲牌位。
解放后,文庙改为仓库。是我区重要文化遗产之一。全国统一规定,八月二十七日祭孔。城厢文庙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2012年被公布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责编:夏丽娟、庄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