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但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当前,乌克兰危机牵动全球目光,世界充满忧虑。
俄乌冲突,是世界安全问题的集中反映。冷战结束后、新世纪以来,大国关系深度调整,世界经济格局深刻演变,国际安全挑战错综复杂。要锁死“潘多拉的盒子”,需要认清世界安全这一事关人类和平与发展重大问题的根本所在。
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冷战思维、阵营对抗、强权政治、以邻为壑等陈旧观念,早已背离时代潮流,不仅不能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相反只能给人类带来灾难与创伤。
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人类愿景,呼唤能够把握历史规律和世界潮流的思想引领。
“越是面临全球性挑战,越要合作应对,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2013年3月,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就清晰阐述了对世界安全问题的深刻洞见。
吾道一以贯之,思想与时俱进。9年多来,从2014年上海亚信峰会到2017年日内瓦“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从2020年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次会议到2022年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习近平以大党大国领袖的卓越智慧、世界级领导人的深邃思考,洞察国际风云变幻、探求人类进步前途,不断丰富和发展世界安全问题的求解之道,鲜明地提出了“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中国始终主张尊重各国安全与发展诉求,坚持通过经济交往、政治谈判和文明交流等和平方式实现共同安全,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始终认真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国际社会加强合作,为全球安全和经济治理提供新动能,在气候、反恐、核安全、外空、极地等领域不断作出积极贡献。
中国理念、中国实践,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广泛认同。许多国家的有识之士表示,习近平主席倡导的新安全观,为消弭“和平赤字”、破解“安全困境”提供了根本的理念指引。战火阴云笼罩之际,更凸显新安全观的世界意义和时代价值。最近以来,习近平主席同俄、法、德、美、欧盟等各方领导人通话或会见,为解决乌克兰危机提出了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强调“要摒弃冷战思维,重视和尊重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通过谈判形成均衡、有效、可持续的欧洲安全机制”“要考虑妥善解决全球热点问题,更要考虑全球稳定和几十亿人民的生产生活”“任何情况下都要拿出政治勇气,为和平创造空间,为政治解决留有余地”。客观公正的中国立场得到国际社会广泛支持,劝和促谈的中国行动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肯定。
应对全球安全挑战、完善全球安全治理,各国必须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舍此别无他途。
(二)
共同安全,就是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安全。习近平主席指出:“实现各国共同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主席倡导的共同安全,不同于历史上一个国家联盟抗衡另一个国家联盟的安全模式,而是谋求推动所有国家共同合作,建立能够确保所有国家安全的国际安全体制。因为放眼世界,各国早已休戚相关、命运相连。“邻居出了问题,不能光想着扎好自家篱笆,而应该去帮一把。”
胸怀共同未来,方得共同安全。安全应该是普遍的,不能一部分国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国家不安全,更不能牺牲别国安全谋求自身绝对安全。安全应该是平等的,各国都有平等参与国际和地区安全事务的权利,也都有维护国际和地区安全的义务与责任,任何国家都不应谋求垄断地区安全事务,侵害其他国家正当权益。安全应该是包容的,要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并照顾各方合理安全关切,强化针对第三方的军事同盟不利于维护地区共同安全。
在中东问题上,中国发挥的建设性作用就是推动共同安全的有力实践。数十年来,一些域外大国干预中东事务,给中东地区和中东人民造成了一次又一次伤害。中国作为中东国家的战略伙伴,从未在中东谋取地缘利益,而是始终支持中东国家团结协作解决地区安全问题,支持中东人民独立自主探索自身发展道路。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演讲时强调,“国际社会应该尊重当事方、周边国家、地区组织意愿和作用,而非从外部强加解决方案,要为对话保持最大耐心,留出最大空间。”过去一年多来,中方先后提出关于实现中东安全稳定五点倡议、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四点主张、落实巴以“两国方案”三点思路,推动对话解决热点问题、实现地区安全和共同安全。
在朝鲜半岛问题上,中国的立场主张也体现着共同安全的精神。长期以来,中国以负责任的态度,坚持半岛无核化主张,强调维持半岛和平稳定,应按“双轨并进”思路,均衡解决各方合理关切。而美国一直把半岛问题当作地缘战略的筹码,朝鲜面临的外部安全威胁长期得不到消除,朝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中方始终主张并呼吁美国采取实际举措解决朝鲜的合理安全关切,在美朝间建立起基本互信。
本国安全而他国不安全,不是共同安全的选项;自己安全也要保证其他国家安全,才是共同安全的要旨。在一个彼此联系的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安全的世外桃源。安全问题总是双向的、联动的。任何国家都不能从别国困难中谋取利益,从他国动荡中收获稳定。
历史和现实启迪世界:沟通协商是化解分歧的有效之策,政治谈判是解决冲突的根本之道。只要怀有真诚愿望,秉持足够善意,展现政治智慧,再大的冲突都能化解,再厚的坚冰都能打破。
(三)
综合安全,就是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
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能相互转化。现实世界中,国家间的政治军事对抗,往往会引发贸易战、货币战、网络攻击等非传统安全问题;跨境发生的水体污染、空气污染等生态问题也可能导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紧张。
“我们要秉持为发展求安全、以安全促发展理念……任何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的核能发展,都难以持续,都不是真正的发展。”“我们应该坚持维护和平安全,网络空间不应成为各国角力的战场,更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温床,维护网络安全不应有双重标准。”“要秉持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原则,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而不是相互博弈的竞技场。”……
习近平主席的深邃思考,为世界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指明了方向。
在上海合作组织中,中国发挥重要作用。在中国推动下,各成员国共护安全稳定,率先提出打击“三股势力”,坚决遏制毒品走私、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蔓延势头,联合举办反恐演习和边防行动,积极倡导政治解决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构筑起守护地区和平安宁的铜墙铁壁。上合组织的成功实践证明,“上海精神”是超越文明冲突、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等陈旧观念的先进理念,也将引领上合组织在阿富汗问题、中亚地区和平以及全球安全稳定上贡献更多“上合力量”。
在地区争端和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中国主张始终鲜明而且坚定——坚持走多边主义道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应当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应当成为全球治理的方向。唯有如此,全球治理体系才能符合变化了的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
中国的安全观,在国际社会得到越来越多积极呼应。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说,全球面临社会不公、气候变化、疫苗鸿沟、数据安全等诸多传统和非传统挑战,都需要全球性解决方案予以应对。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表示,中国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加强国际合作、政策协调和全球治理,为全人类建设一个共享、安全、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这让他深受鼓舞。
历史和现实启迪世界:世界安全问题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只有通盘考虑地区安全问题的历史经纬和现实状况,多管齐下、综合施策,才能最大程度消除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破解国际安全治理困境。
(四)
合作安全,就是要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地区和全球安全。
“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对话合作是通往安全的必由之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国家间要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各国应坚持平等协商,完善危机沟通机制,加强区域安全合作,推动分歧妥善解决。
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以多种方式,反复强调合作安全的重要性。在2013年10月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他强调,要着力推进区域安全合作。我国同周边国家毗邻而居,开展安全合作是共同需要。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他指出,亚洲国家要加强同其他地区国家和有关组织合作,欢迎各方为亚洲发展和安全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在俄罗斯《俄罗斯报》发表的署名文章里,他表示,合作共赢应该成为各国处理国际事务的基本政策取向。
合作路径清晰可见。习近平强调,要通过坦诚深入的对话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减少相互猜疑,求同化异、和睦相处。要着眼各国共同安全利益,从低敏感领域入手,积极培育合作应对安全挑战的意识,不断扩大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要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反对动辄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反对为一己之私挑起事端、激化矛盾,反对以邻为壑、损人利己。
中国愿同任何一个国际社会成员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努力同各国实现合作共赢。从全球范围看,中国推动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摒弃主从之分和阵营之别,反对任何大国主宰国际和地区事务。从周边合作看,中国致力于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从地区合作看,中非合作、中国—中东合作、中拉合作等都取得丰硕成果。
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全球性问题,中国积极引领国际合作方向。流行性疾病不分国界和种族,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主席密集开展元首外交,多次出席国际会议,与数十位国家领导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会见或通电话,商讨抗疫大计,传递中国愿同国际社会同舟共济的真诚意愿,倡导携手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坚持协商谈判和平解决有关争议。中国同当事国管控矛盾分歧,坚持友好协商,寻求双方均能接受的海上问题基本和长久解决办法,同东盟国家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
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中国人讲“大河有水小河满,小河有水大河满”。这些说的都是一个道理,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
历史和现实启迪世界:以对话协商方式凝聚共识,以互谅互让的精神处理分歧,以合作共赢的态度促进共同发展,以面向未来的眼光解决现实问题,是国家和睦相处、化解矛盾分歧、实现地区和平稳定的有效途径和可靠保障。
(五)
可持续安全,就是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
安全十分难得,持久安全更是殊为宝贵。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既重视发展问题,又重视安全问题,才是获得可持续安全的治本之道。
对发展和安全并重,对从发展的视角看问题,习近平主席有着透彻洞见、明确要求。他强调,“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以可持续发展促进可持续安全。”“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要始终从发展的视角看问题,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项目选择、实施、管理的方方面面。”
安全与发展之间,存在一种辩证法。安全是发展的条件。没有安全,发展无从谈起。发展是安全的基础。贫瘠的土地上长不成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发展是第一要务,适用于各国。每个国家都有发展权利,同时都应该在更加广阔的层面考虑自身利益,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
发展就是最大安全,也是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实现世界均衡发展,不可能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另一批国家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看,南北关系不仅是一个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事关世界和平稳定的全局性问题。
中国始终是全球发展的贡献者。近年来,中国不断为全球经济治理和经济全球化注入强劲动力,为世界繁荣发展提供新机遇。
共建“一带一路”,是习近平主席为推动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提出的重大合作倡议。促进互联互通,坚持开放包容,是应对全球性危机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合作质量越来越高,发展前景越来越好。涓涓细流汇成大海,点点星光点亮银河。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有关各国实现共同发展的重要合作平台。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是国际上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它的设立,加快促进本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为亚洲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它同现有多边开发机构相互补充、加强合作,共同促进亚洲和世界经济繁荣。
全球发展倡议是继“一带一路”之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又一重大倡议,是对全球发展合作的“再动员”。2021年9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起全球发展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在减贫、粮食安全、抗疫和疫苗、发展筹资、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工业化、数字经济、互联互通领域合作,以加快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这一倡议高度契合各方需要,迅速得到联合国以及一百多个国家的响应支持。
历史和现实启迪世界:地球村应该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世界足够大,容得下各国共同发展繁荣。
(六)
与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相对,在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一些陈旧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严重威胁着全球安全。
治病须治本,纠错要纠根。不解决根子上的问题,世界各地的合理安全关切就得不到根本解决。
冷战思维不能带来安全。
习近平主席的话语掷地有声:“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时代。”然而,个别大国始终固守“对手思维”,只相信对抗与斗争;追求绝对安全,无视他国政治安全关切;在全球制造假想敌、寻找新对手,以谋取私利之心,填补所谓权力真空……这些举动,让问题缠身的世界雪上加霜,让早已结束的冷战不断“还魂”。历史教训不能忘记。“新冷战”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也违背世界人民的愿望,世界必须高度警惕并坚决反对。
阵营对抗不能带来安全。
作为冷战产物和全球最大军事联盟,北约长期秉持旧的安全观念,持续扩张,大搞阵营对抗,造成俄乌冲突等乱局。多年来,美国调动有关国家搞“小院高墙”“平行体系”“小圈子”“小集团”,强化“五眼联盟”,兜售“四边机制”,拼凑所谓三边安全伙伴关系,收紧双边军事同盟。近年来,美国加紧推行的“印太战略”,更是堪称“亚洲小北约”,新的对抗戏码不断上演。去年美国以意识形态划线,打着“民主”旗号办所谓“民主峰会”,将近一半国家排除在外,在世界上公然制造分裂,大肆践踏全球民主。美国拉帮结派的种种行径,搅得世界不得安宁!
强权政治不能带来安全。
强权政治是人类发展进步道路上共同的敌人。从长臂管辖到单边制裁,从动辄使用武力到打着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等幌子肆意干涉别国内政,这股逆流损害的是各地区国家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它使中小国家只能沦为大国博弈的工具甚至牺牲品,使很多本应合作发展的热土变成大国博弈的棋局。不妨提醒某些国家,霸道霸凌、穷兵黩武只能带来军备竞赛和安全困境。仗着国力强大就当“霸道总裁”,世界各国和人民不接受,也注定不会任其得逞。
以邻为壑不能带来安全。
中国有句老话,“远亲不如近邻”。对各国来说都一样,朋友可以选择,但邻居只能相处。历史一次次证明,与邻为善至关重要。长期冲突不断的热点地区,往往“一个巴掌拍不响”,各方不顾对方的合理安全关切,只图自身利益,把困难与危险转嫁他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囚徒困境。更有一些国家在相邻国家间挑起矛盾甚至冲突,为本应降温的局势火上浇油、激化矛盾,将复杂问题推向深渊。对任何国家来说,以邻为壑都是歧途逆流,更是本国安全不能承受之重。
殷鉴不远,前车可鉴!分裂对抗与和平发展的时代大势背道而驰,对世界和平安全有百害而无一利。
(七)
认清世界安全问题的根本所在,就是为了共同为人类奋斗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我们要为当代人着想,还要为子孙后代负责。无论是应对眼下的危机,还是共创美好的未来,人类都需要同舟共济、团结合作。
宇宙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个家园。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反映了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日益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成为激荡世界的时代强音,引发共振和鸣,汇聚变革力量。
人类的未来,应当持久和平。国家和,则世界安;国家斗,则世界乱。我们要完善机制和手段,有效化解纷争和矛盾、消弭战乱和冲突。
人类的未来,应当普遍安全。“单则易折,众则难摧。”各方应该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
人类的未来,应当共同繁荣。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兼顾当前和长远,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
人类的未来,应当开放包容。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人类的未来,应当清洁美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
让我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让我们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
本报记者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2年04月15日 第 01 版)
责编:庄鹏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