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长、林长、田长等专属守护者在各地上岗——

“不只多一个头衔,更多了一份责任”

2021-09-16 05:42:57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生成海报
字号:

左图:徐明杰在查看河流情况。中图:方升在巡山。右图:熊国军在巡查农田。资料图片

“全国31个省份全部建立了河湖长制,五级河湖长达到120余万名,河湖面貌明显改善。”9月9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如是说。

继河长制之后,林长制、田长制、街巷长制、路长制等“责任制”也在全国或部分地区推广开来。这些“长”为各地发展带来了哪些变化?近日,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河长徐明杰——

让水乡找回乡愁

秋日午后,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福山村微风吹拂,草木摇曳,流水潺潺。三五成群的村民坐在河边,惬意地聊着天。至今,他们还会聊到4年前的那个雨夜。

“徐书记落水了!”2017年6月10日晚上,一位村民失声喊道。只见一个人影从5米高的堤坝上跌落,坠入湍急的河水中。

徐书记是福山村党总支书记徐明杰。2017年,刚刚担任村级河长的他,就迎来了一场大考——防汛抗洪。那一年夏天,无锡遭遇了一场持续性大暴雨,福山村外河水位暴涨,冲垮了加固堤坝的钢管。

工人爬上大坝紧急抢修,忙乱中,一名工人被钢管夹住。正在大坝上的徐明杰冲上前,奋力将工人拉了出来。就在此时,钢管突然倒塌,徐明杰被砸中,跌落大坝。

落水后的徐明杰几经挣扎,终于游到了浅水区,成功脱险。“真的是个奇迹!当时不少村民以为我被淹死了。”徐明杰向记者回忆说。爬上岸后,他没有去医院,而是忍着疼痛,叫来挖掘机,封堵住了堤坝上的管涌。

河水差点儿夺去徐明杰的性命,但他想尽办法让河水重获新生。

徐明杰从小在福山村长大,大学毕业后,他返乡当起了村官。在他的记忆中,家乡是鸟语花香、碧波荡漾的水乡画卷。然而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河道两旁,私搭乱建,养鸡养鸭,臭气刺鼻,加之福山村不少河段是死水,全村近一半的河流成了劣五类水。

徐明杰说,“成为河长,不只多一个头衔,更多了一份责任。”当上河长后,他把更多时间用来琢磨治河。在一次次巡河过程中,一个想法在他脑海中形成:“建一个‘海绵乡村’。”

近年来,“海绵城市”被人们所熟知。降雨时,雨水能被城市中的“海绵体”吸收、储存和净化。“海绵体”就是能够吸纳雨水的绿地、水系等。“农村里的‘海绵体’不是更多吗?”徐明杰说。他设想,将村里的湿地、池塘连成一个大“海绵体”,既能解决村里多年的积涝,又能过滤、净化河水。

徐明杰请教了东南大学的专家,得到的是专家肯定的答复。镇里也支持他的想法。于是,他委托无锡市政设计研究院做出了“海绵乡村”建设方案。拿过方案后,他开始仔细研究。徐明杰说,“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村里人,对河道脉络很清楚。我想用自然的、柔性的方法来治河。”

徐明杰发现了方案中的一些瑕疵:“比如,方案提出在河中种植荷花,这些绿植是城里常见的。在农村,我们种的更多的是芦苇和菖蒲。”经过反复修改,最终方案敲定了。

但方案一落地就遇到了阻力。“海绵乡村”建设需要拆除沿河违建,这触动了不少村民的利益。多年以来,村民已经习惯了沿河建养殖场、车库、仓库等,一听要拆除,大多摇头反对。徐明杰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大坝上死里逃生的经历让他树立起了威信,他向村民承诺:“我会还给你们一个不一样的福山村。”

拆完违建,徐明杰又将村里的水塘连成一体,死水循环了起来,水质得到了大大提升。2019年,村里每条河全年平均水质都达到了三类水。如今,乡愁又回来了。村民走出家门就走进了休闲公园:迎面是一排排垂柳,沿河是健身步道,河两岸安装了木质栏杆,清澈的河水流淌过家门口……

徐明杰说,“海绵乡村”建设每年都有新进展,都会给村民带来新的美景,预计再过3—5年能全部完工。不久前,一位杨姓村民找到了徐明杰。拆除违建时,他是喊得最凶的,如今,他是来感谢徐明杰的。这位村民家里种植水蜜桃,以前客户来村里,谈完生意,拔腿就走。现在,村里环境好了,客户每次来都要小住一两天,有时还带着朋友一起来,给村民增加了不少商机。

徐明杰的治河举措受到村民交口称赞,他也被评为江苏省优秀大学生村官。徐明杰说,自己只是“百万分之一”。2018年6月,全国31个省(区、市)全面建立起河长制。2018年底,全国又全面建立起湖长制。如今,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达到120余万名。百万名河湖长尽心尽力护一方清水,保一方安澜。

林长方升——

深入钻研护林知识

一场意外让方升深有感触:“做林长绝不只是头上多顶‘帽子’。”

方升现任江西省抚州市资溪县乌石镇党委书记,两年前,在任资溪县嵩市镇镇长时,他就已经是林长了。今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要求“确保到2022年6月全面建立林长制。”江西省是率先全面推行林长制的省份之一,早在2018年,江西省就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

去年11月,方升在嵩市镇桐坑村巡山,山上长着茂密的毛竹,他抬头远望时,看到一缕黑烟升起。方升立马朝黑烟奔去,等他到达时,火已经烧了起来,他赶紧给镇应急值班室打电话。挂上电话后,方升顺手拎起一根树枝,用力扑打火苗。突然一股浓烟包围住他,把他呛得喘不上气。“当时感觉要晕倒了。”方升向记者回忆说。所幸,镇里森林消防人员和周边村民很快赶到了,半小时后,火被扑灭了。

这次灭火经历引发了方升反思。“这是我第一次灭火,之所以被烟熏到,是因为我站在了逆风方向。”方升说,要当好林长,不懂些护林知识是不行的。此后,他开始深入钻研护林知识。抚州市举办林长培训班,方升主动报名参加。

“林长学到护林知识后,还要宣传给老百姓。”方升说。桐坑村的那场火灾就是由一个小小烟头引起的。一位村民干完农活后,将抽完的香烟随手丢到了地上。

做林长时间越久,方升越觉得宣传很重要。今年7月,在一次巡山中,方升发现有村民正在捕捉国家保护动物棘胸蛙,他上前及时制止了。方升向记者说:“有的村民不懂法律,认为捕捉棘胸蛙是很正常的事。今后我们要大力进行普法宣传。”

怎么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这是方升经常想的问题。防止火势蔓延的一个重要屏障是防火林带,种植不易燃的树种,可以有效阻隔林火。“如果防火林同时又具有经济价值,不就可以将生态和经济统一起来了吗?”方升想。

经过多次调研、实地踏勘,他终于找到了一种适合当地的经济林木。“经过与林业部门、农户对接协调,我们建起了油茶防火林带,既为森林防火构筑了天然屏障,又带动了农民增收。”方升说,目前嵩市镇已完成5个点、300余亩的油茶种植,还带动农户自发种植油茶1000余亩。

田长熊国军——

守护每一寸耕地

9月8日,晴空下,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西卅店镇陈庄村水稻田里一片金黄。村党总支副书记熊国军沿田间小路走到一处水塘旁,停下了脚步。

从去年当上村级田长以来,熊国军经常这样巡田,这方水塘也是他时常驻足的地方。水塘是村民挖掘的,用来养殖小龙虾。但是,占用基本农田养鱼养虾是不合法规的。

“虾塘在我们没搞田长制之前就有了,算是历史遗留问题。”熊国军说,“当上田长后,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是我分内的事。”熊国军告诉记者,经过跟村民反复协商,鱼塘即将被填上,恢复成耕地。

与河长制、林长制一样,田长制也是一种“责任制”。今年4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完善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工作机制的意见》提出,“推动建立‘田长制’,实行县、乡、村三级联动全覆盖的耕地保护网格化监管”。目前,全国不少地方建立起了田长制。安徽省计划到2021年底,建立五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和相关配套制度。定远县在省内率先探索建立田长制,就这样,田长熊国军上岗了。

每周,熊国军要巡田两三次,发现问题后,能解决的就地解决,解决不了的通过微信群向镇里汇报。

西卅店镇党委委员周多兵是镇级田长,在他看来,田长制有效缓解了基层管理的难题。“像占用耕地和耕地‘非粮化’的情况,以前管理起来非常麻烦。”他解释说,之前没有专人管理,也没有对应的上报和联络责任人,出现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尴尬局面。“现在我们有了队伍,村级田长发现问题后,还能通过微信群以图片和文字的形式上报。”周多兵说。

一次巡田时,熊国军发现,一块田地里种上了杨树。这块田是杨法七的,熊国军立马联系了杨法七。杨法七说,自己和妻子常年在外打工,没时间种地,想着种点树苗还可以领些种树补贴。“基本农田上哪能种树呀?”熊国军向他解释了政策。经过熊国军再三劝导,杨法七将树苗移栽到了自家屋后。

种树不成,杨法七种起了马铃薯。但因疏于打理,马铃薯长势不佳。望着自家这4亩农田,他犯了难:“种树吧,村里不让;种粮食吧,自己又没时间干农活。”

熊国军也清楚杨法七的处境,帮他出了一个主意:把土地流转出去。在熊国军的介绍下,杨法七家的4亩地被流转给了一名种粮大户。“现在这4亩地种上了粮食,杨法七每年拿到1200块钱的土地流转费。”熊国军说。据周多兵介绍,西卅店镇有6000亩土地通过村级田长对接,流转给了种粮大户经营。(记者 潘旭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9月16日   第 05 版)

责编:庄鹏泽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