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31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多次提到一个词语: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自2013年3月首次提出以来,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同和响应。尤其近一年多来,新冠肺炎病毒全球蔓延,疫情以残酷的事实不断证明,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有鉴于此,本报今起推出“人间正道的魅力”系列评论,与读者一起感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
这一年多,疫情起伏反复,病毒频繁变异,百年来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仍在肆虐。这一年多,一些人际交往被无情阻断,生离死别一再上演。这一年多,一些政客的政治操弄屡见不鲜。所幸,大灾大难面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愈加深入人心——
世界各国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重大危机面前没有谁能够独善其身。正如全球疫苗免疫联盟首席执行官塞斯·伯克利所说:“我们从应对新冠肺炎大流行的过程中学到的最重要一课就是,在所有人都安全之前,没有一个人是安全的。”
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政治化、标签化、污名化等政治操弄无助于本国抗疫,只会扰乱国际抗疫合作,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更大伤害;“疫苗民族主义”只会导致疫苗分配不公,将世界置于“灾难性道德沦丧的边缘”,将世界人民的健康、经济和社会置于危险境地。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带来了新的挑战,但国际抗疫也有助于激发我们的思考。世界未来的发展取决于我们对人类共同命运和前途的热情和努力。”罗马尼亚前总理彼得·罗曼的话,是世界有识之士共同的心声。
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8年多来,这一理念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响应,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犹如一场大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经受住了考验,其重要价值更加凸显。正如埃及外交部亚洲事务部长助理哈尼·塞利姆所说,中国帮助世界各国携手抗疫,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体现”。
“我们确实在经历一场大变局,它将主导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发展进程。成功应对这些挑战,将是一场治国理政的大考验。”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指出,“中国提供了一种‘新可能’,即摒弃丛林法则、不搞强权独霸、超越零和博弈,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
这种“新可能”包含着“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闪耀着中国智慧的光芒,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的世界情怀和责任担当,指明了世界发展的方向,是人类命运与共的时代强音。
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中国不仅有理念,更有行动。抗疫,中国是全球抗疫物资的最大供应国,并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与世界各国分享;发展,中国为疫情后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坚定信心和强大动力,“一带一路”更是展现出蓬勃生机;治理,中国践行多边主义,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防止世界走向对抗和分裂。
第71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彼得·汤姆森感慨说,中国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人类在这个星球上的唯一未来”。
经历了一年多的风雨,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是人间正道。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每个国家都不是孤帆,而是同一条船上的水手,必须同舟共济、齐心协力,只有团结在多边主义旗帜下,增强命运共同体意识,才能冲过急流和险滩。( 张 红)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6月02日 第 01 版)
责编:庄鹏泽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