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元宵】兰州西固河口传统纱灯点亮元宵夜

2021-02-25 10:41:14来源:兰州晚报
生成海报
字号:

  原标题:河口传统纱灯点亮元宵夜

纱灯

张振祥展示纱灯

河口纱灯上的图案

  随着辛丑牛年元宵节的到来,在西固区河口古镇南城壕古城墙遗址,2020盏纱灯及手工灯齐刷刷亮了起来,寓意河口古镇红红火火、吉祥如意,供游客观赏。

  河口纱灯历史悠久

  河口古镇,曾经是陇上著名的水陆码头。旧时,这里一直有制作纱灯的传统,而祖上传下来的传统纱灯,给这方繁盛的土地带来了星宿般摇曳的“人间烟火”。河口的纱灯制作考究、文化气息浓郁,久负盛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绮丽的纱灯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甚至面临失传的严峻问题。

  “以前听父辈们说,旧时的河口古镇有中元节放河灯的传统,用白瓷碗当底座,上面扎上漂亮的莲花,中间点燃蜡烛就是一盏漂亮的河灯。我很向往那种美妙的场景……”2015年12月被评为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纱灯传承人的张振祥说,也就是从那时起,他开始学着做些小的手工制品。“小时候,父亲带着我到河口从事纸扎的老人艺人那里观看他制作纸灯,在我的请求下,老艺人做了一个金鱼灯笼。这个灯笼头尾可动,活灵活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家后,我凭着记忆也制作了一个同样的灯笼。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我经常利用空闲时间制作一些喜欢的手工艺品,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据记载,河口的传统纱灯大多制作于19世纪清朝晚期,灯笼四面有《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等传统中华古典名著的内容,还有“刘秀和枣树”“刘伯温斩龙脉”等河口本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同时,旧时河口每逢挂灯的年节,从正月初十开始在河口四条街道同时搭建灯架,每隔丈许即设一灯架,每架挂三盏灯,两边挂纱灯,中间挂彩灯,东西南北四街,各设30架灯,每架3盏,全街共120架,360盏彩灯。正月十二“上灯”,正月十四、十五为“正灯”,正月十六则为之“败灯”,共计五个夜晚,即寓“五谷丰登”之意,亦称“五夜元宵”。

  传承创新复原纱灯

  “最传统的纱灯是羊油灯。夜晚点亮灯之后,在风的吹拂下羊油灯影须臾闪烁,人物在灯光的衬托下也摇曳生姿,有了灵动之态”。开始制作传统纱灯之初,没有老师、没有制作书籍,张振祥便走访民间老艺人、研究纱灯历史资料,除了把旧纱灯拆开后一步步复原,慢慢积累制作经验之外,还从历史资料中领悟纱灯真正的艺术内涵。“精美的河口纱灯,只有羊油灯和自然风的结合才算最佳,这是祖辈的智慧,也是纱灯最美的时刻。”他说。

  “有幸保存下来的纱灯及其制作技艺十分珍贵。”张振祥参加工作后,在河口村团支部从事宣传工作,下乡时看到了一盏传统的精美纱灯,加之小时候的记忆,被深深吸引,便决定复原这项传统工艺。

  资料显示,河口纱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繁荣后陷入低谷,直到上个世纪初,当地才开始重办灯会,但规模和质量大不如前。张振祥说,现在,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双手慢慢复原以前的盛况”。

  “纱灯是集木工、雕工、漆工和绘画艺术为一体,经过加工、成型、油漆、绘画等工艺制作而成。”张振祥逐渐研究出一套制作纱灯的工序,其中仅绘画部分就包括了帐纱、描稿、上胶、描线、打底色、染色和整理等多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要求均匀准确。

  近年来,河口古镇纱灯也成为吸引游客的特色之一。张振祥则和一些手艺人在河口镇的民俗博物馆制作纱灯:每一盏灯都严格按照传统技艺,四扇灯面通过榫卯结构有机连接,组成一盏纱灯。“易于拆卸,而且每盏灯的灯面上各绘一段历史故事。祖辈的智慧完美体现在纱灯的每个细节上。”张振祥说。

  2013年,张振祥又复原制造了200多架古纱灯。画面不仅保留传承了古纱灯原有的技艺风格,并结合当代形式,在原有纱灯画面基础上传承创新,利用现代工艺,将中国梦及新“二十四孝”等元素展现在了古纱灯画面上,在西固红枣节上展示。随后,这些纱灯长久地悬挂在了河口古镇四条主街上,供游客领略古纱灯的风采。(记者 滕效宏 文/图)

责编:海闻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