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消费——

跑出加速度,释放新活力

2021-01-26 05:05:14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绍坚发言

第八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总结展示

第四届老舍戏剧节实景话剧《邻居们》海报

第八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读书海报

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导,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等4部门主办,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等20家委办局和16区联合主办,19个行业组织支持的第八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于2020年9月至12月掀起了一轮文化消费新热潮。据统计,本届文化消费季期间,共有327家文化企事业单位参与,开展近370项活动,累计举办各类文化消费活动11277场次,吸引23.89亿人次参与。

文化消费呈现新亮点

在前门大街的泰山皮影体验馆看皮影戏,接着步行到北京坊的PAGE ONE书店选购图书,晚上去繁星戏剧村看一出以戏曲形式讲述花木兰、哪吒、孙悟空故事的《超级小英雄》——这是2021年元旦期间,家住北京西城区的金女士与孩子一起度过的美好而充实的一天,也是不少北京市民节假日与周末文化消费的新路线。

日前,在刚刚落幕的第八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里,包括前门大街、北京坊、繁星戏剧村、朝阳大悦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751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华熙·五棵松、北京隆福寺、红砖美术馆、中粮·祥云小镇等地入选北京十大文化消费地标。此外,文化消费季还评选出十大文化艺术活动、十大网络视听精品、十大文化创意产品、十大文化消费创意IP等榜单,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元的文化消费指南。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消费场景受限、活动周期缩短、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压减等不利因素,本届文化消费季立足常态化防控新要求,着眼文化消费新趋势,积极拓展合作渠道、创新举办形式、优化传播途径,围绕“云享文化,京彩生活”主题,推出“市场复苏助推”“文化品牌兴业”“文化创新推广”“消费智库献策”四大行动,打造读好书、享影音、看展演、观赛事、赏艺术、玩科技、购文创、探市集、逛商圈、游京城十大板块,加大对线下消费复苏和在线文化消费新业态的引导支持力度。

“本届文化消费季呈现出新企业、新渠道、新业态、新活动、新模式、新技术、新国潮、新场景等一系列新亮点,开启了创新实施文化惠民活动的北京实践新篇章。”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刘绍坚说。据介绍,自2013年创办至今,北京文化消费季已连续举办八届,在推动消费结构转型升级、助力文化产业提质增效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文化消费的地位作用愈加凸显。随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推进,促进文化消费不仅是扩大内需、促进全面消费的重要领域,更是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刘绍坚表示。

构建首都文化消费新格局

新闻出版、传媒影视到网络文化、在线新经济的兴起,文化消费一直是伴随科技进步、生产力水平提升而不断发展。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发布的《中国文化消费发展指数》,北京文化消费综合水平多年蝉联全国第一。从供给端看,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2019年占GDP比重已经达到9.4%,全市规模文化产业法人单位5252个,营业收入1.3万亿元,占全国比重为13.1%。从需求端看,北京市民文化消费大幅增长,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从2005年的2187元上升到2019年的4311元。从全市文化和娱乐消费总体规模看,2019年达3368亿元,占总消费比重12.3%。

从体制机制看,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市从2006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发展文创产业,到2014年在全国率先发布《促进文化消费的意见》、2018年发布《关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再到2020年印发实施《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中长期规划》,经过多年努力探索,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促进文化消费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

“作为国家首都和全国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消费不同于其它地区,既有服务城市发展的一般特点,也有作为国家首都的特殊要求。”刘绍坚说。

在服务城市发展上,如何把文化消费作为提高市民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建立更加多样化、多层次、高品质的文化消费服务体系?在首都功能定位上,如何把文化消费作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的重要支撑,建设具有引领力、创新力、辐射力和带动力的文化消费市场,体现文化消费风向标的作用?北京做了不少探索——

在空中庭院远眺CBD,到木木美术馆看一场展览,逛文创市集感受国潮风……有着600年历史的隆福寺,成为北京近两年来最具人气的文化园区。隆福寺的蝶变只是众多文化园区转型中的一个亮点。

“十三五”期间,北京通过文化创意设计、内容导入、活动植入等,将老旧厂房、传统商业街区打造成具有文化消费功能的文化园区、文化街区,涌现出北京坊、郎园、首钢等城市文化新地标,各具特色的文化沙龙、文创市集、演艺活动、文艺展览、读书会遍布各个园区,成为城市更新的承载地、优质文化企业的集聚地、市民文化消费的打卡地。

除了文化园区,越来越多的文化场所正在成为北京的靓丽名片:北京人艺的《茶馆》永远一票难求、最美书店钟书阁火到需要限流、国家大剧院去年线上演出的点击量突破12亿次……截至2020年底,在全国票房排名前十的影院中,北京就占了7家。2020年,北京实体书店数量达到1938家,比2019年增加639家,北京每万人拥有0.9个书店,已超过纽约、巴黎、东京、多伦多、首尔、悉尼、莫斯科这七个国际城市平均万人0.85个书店的水平。

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北京还围绕“文化+科技”出台专项政策,建设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加快推动5G、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打造文化新产品、新体验,激发文化消费市场创新力,抢占新业态、新市场发展先机。手机上的热门文化应用,从“看新闻”的新浪微博、今日头条,到“看视频”的快手、爱奇艺,从旅游达人的掌中宝去哪儿网、马蜂窝,到年轻父母的好帮手凯叔讲故事、作业帮等,都来自北京。

以更高质量进入新发展阶段

北京市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对标英国、日本等国家文化消费比重接近甚至超过15%,北京的文化消费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从12.3%到15%的提升空间在哪里?刘绍坚表示,一方面来自以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数字技术革命的深入发展。数字文化产业迎来爆发增长,正在重塑全球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版图。发展数字经济,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是北京的重大战略举措,必将推动北京文化产业数字化和数字文化消费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中,文化自主创新作用将更加凸显。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必将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催生文化新业态、新消费快速发展。

“‘十四五’时期,北京的文化消费将步入一个全新发展阶段。必须以更高水平供给创造文化需求,以更高品质需求牵引文化供给,以更高质量服务促进文化消费。”刘绍坚说。

未来5年,北京将以“六新”——新基建、新业态、新模式、新空间、新平台、新开放等,进一步创造文化需求。如结合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快推动5G技术在文化消费领域的技术革新和商业应用;加快推进“文化+”进程,大力发展数字阅读、网络视听、在线教育、虚拟现实等数字业态;支持线下文化消费场景加速迭代更新,发展文化云经济、“宅经济”、夜经济等新消费服务模式;加快实施“文化商圈”计划,建设一批文化消费特色小镇,开发更多文化“网红”场馆;加快培育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直播平台和文化电商平台;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的文化商业新地标,成为文化对外开放新高地。

以“六引”——聚焦各类人群的需求牵引、细化不同行业的发展指引、加强资源活动的精准招引、完善文化市场的地图索引、提供惠民折扣的消费导引,来进一步牵引文化供给。如针对老龄、中产以及新生代年轻人等不同人群,发展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年代人群需求的文化经济;针对影视、演艺、阅读、动漫、文博、艺术品等各类文化消费细分领域,制定精准引导政策;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特色艺术节庆活动,引入国际重大节展赛事活动;鼓励搜索引擎、电子地图、生活服务类电商平台完善文化消费导流服务,支持开发推广文化APP、小程序等本地文化消费服务应用系统;不断完善文惠券、低价票补贴等文化消费激励举措,探索降低网络流量资费、补贴文化主旋律传播数字频道等促进政策,激发市民消费热情;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完善促进文化供需匹配的服务模式,在供需间探新路、搭新桥,发挥先行示范引领作用。

以“六联”——政企联手、季券联动、行业联合、数字联网、大小联手、城际联结,进一步促进文化消费。如以消费季为纽带,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消费服务机制,合力打造首都文化消费品牌体系,形成领跑型文化消费政策体系;建立券季联动的一体化推广、长效化引导实施机制,实现对市民文化消费的精准补贴;加强推动文化商业、演艺剧院、图书书店等行业大联动、大协作发展,促进各个行业板块之间、领域之间共筑同频共振、跨界合作的创新生态;大力推广文化消费数字化解决方案,支持线下文化消费场所开展线上文化消费实践,实现线下线上融合并进发展;推进“旗舰计划”“涌泉工程”“滴灌行动”实施见效,通过消费季平台和活动,促成平台型企业、龙头型企业与文化产业链、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形成合作;把文化消费融入首都都市圈建设之中,大力推动首都文化消费引进来和走出去,支持城市间协同开展文化消费活动,实现资源共享、服务互通,形成文化都市圈。(记者  郑  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1月26日   第 06 版)

责编:张振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