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协作”守望相助 厦门精准帮扶临夏州壮大扶贫产业

2020-12-09 11:21:34来源:央广网
生成海报
字号:

央广网厦门12月8日消息(记者陈庚)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自2010年6月起,厦门市对口帮扶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扶贫扶长远,长远看产业。”记者近日跟随厦门市委宣传部组织的媒体团到临夏实地采访发现,按照“临夏所需、厦门所能、协作见效”的原则,厦门精准引进、建设了一批扶贫车间、工厂和园区扎根临夏,让当地贫困户在家门口就业脱贫的同时,也助推临夏扶贫产业持续发展壮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厦门市联合援建的布楞沟村“巾帼”扶贫车间,主要制作当地特色油馃馃(央广网记者 陈庚 摄)

眼下,山大沟深的临夏州东乡县天寒地冻,位于拱北湾村的扶贫车间里却热火朝天,五六十名缝纫女工正在紧张加工赶制防护服、棉服,这个由厦门市湖里区投入120万元帮助建设的扶贫车间,位于易地搬迁安置点中心区域,劳动力相对密集,方便当地贫困户妇女就近就业、稳定脱贫。车间负责人李银芳告诉记者:“我们现在都是实行的计件工资,像防护服这一块儿,咱们的女工一天已经最多能挣到125块钱。咱们这儿的员工多数都是在新农村住,就很近。”

厦门市投入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000万元,在临夏东乡县建设生态经济林(央广网记者 陈庚 摄)

产业兴则就业旺,就业旺则脱贫稳。自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厦门市把握产业梯度转移的规律,通过政策引导、国企带动、以商引商,把厦门及周边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引进到临夏州落地。尤其是近5年来,累计引进59家企业,援建扶贫车间258家,共吸纳近1.9万名当地贫困人员就业。许多人从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拿到了人生的第一份工资。

工人包月芳在加工百合(央广网记者 陈庚 摄)

厦门市思明区国有企业投资设立的临夏县思明全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人包月芳就是其中之一。她介绍说,正常每天工作7、8个小时,一天的收入就是80块钱,加班的话有100块钱,“对家庭收入还是有改善的,带着孩子嘛,生活费能保持住。”

看好西部劳动力资源优势,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也追随国企脚步,在临夏投资设厂。位于和政县的吉美包袋生产基地是临夏州首个东部民企购地建厂项目,由厦门市集美区招商引进。公司总部位于福建泉州,主要生产军用警用功能性包具和民用特种箱包,产品远销欧美。目前,该公司购地30亩、投资5000万建设的生产基地一期已经投产,共吸纳就业约250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5人。

拱北湾村扶贫车间里,工人在赶制防护服(央广网记者 陈庚 摄)

“我们在泉州前几年招工不是很好招,订单挺多就是生产不出来,来这边就是要扩大生产,把产值做上去,把销量做上去。”公司负责人周金敏说,预计临夏生产基地每年产值能够达到3000万元。

相隔不远的厦琳鞋业产业园,则是由厦门国企和民企合资购地45亩建设,已累计生产成品鞋20多万双,产品坐上了中欧班列远销欧洲。厦琳鞋业董事长李勇介绍说,产业园落地后做整鞋出口,使和政县乃至整个临夏州的工业布局实现了突破,产品通过兰州走“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出口到欧洲,尽量减少物流的成本。“通过国企带民企的方式,国企出资,民企提供订单保证,质量、信誉优先,小步慢跑,把和政县打造成西部鞋都。”李勇信心十足。

厦琳鞋业产业园里,工人在制造鞋子(央广网记者 陈庚 摄)

记者了解到,在厦门市对口帮扶下,临夏州初步形成了以鞋帽服装、户外用品、农业产业、文化旅游等为主的经济产业,一大批厦门企业扎根临夏、茁壮成长,带动高原夏菜、食用菌种植基地等本土特色产业在临夏生根发芽,正在实现从扶贫车间到扶贫工厂、再到产业园区的转型升级,厦门企业已成为助力临夏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显著提升了临夏州区域经济发展质量。

责编:秦雅楠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