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忙碌在社区,买菜送药、排查隐患;
他们奔走在街头,疏导交通、维持秩序;
他们活跃在网络,传递信息、疏导情绪……
他们,是我们身边不见经传的普通人,是在这次战“疫”中挺身而出的志愿者。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广大志愿者,正是这场人民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平凡,亦不凡;无名,亦英雄。他们用默默奉献诠释志愿精神,用凡人星火点亮人间大爱。
用“志愿红”温暖江城
做好小区进出人员登记、测量体温、提醒居民减少外出……最近一段时间,家住武汉市新村街道铁南社区的志愿者宋爽格外忙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击疫情有两个阵地,一个是医院救死扶伤阵地,一个是社区防控阵地。我要在社区这个阵地上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武汉,是抗疫战场的最前线;社区,是疫情防控的主阵地。疫情下的江城,处处可见志愿者的身影冲锋在第一线,战斗在最前沿。谁家有病人,他们帮忙联系;谁家有急事,他们接应协助。夜以继日,他们奋战在寻常巷陌,守护着百姓家园,成为基层防控工作中的重要力量。他们,来自共同的组织——武汉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关爱行动”。
时间拨回到2月中旬。武汉“封城”已逾半月,疫情防控正处在最吃劲的关键阶段。
住宅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社区和村湾展开拉网式大排查……全市正在按照中央提出的“内防扩散、外防输出”要求,实施更加严格、更有针对性的措施。社区封闭、物流不畅,日常生活买菜难、买药难,居家市民出现焦躁不安情绪,社区防控面临重大难题!
民生稳,人心稳;民心齐,泰山移。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强调加强城市生活物资保障,为打赢武汉保卫战提供支撑。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决定以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关爱行动”为抓手,充分发挥志愿者的作用,做好居民生活物资配送服务,并迅速制定工作方案。2月23日,武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志愿服务关爱行动”通告,专项招募志愿者,就近就便为所在社区居民提供粮油、蔬菜、药品等生活必需品代购代送服务。
令似风雷,爱如潮涌。“我要报名!”在武汉市佛祖岭街道顺民社区,今年刚满18岁的社区志愿者徐栋告诉记者,这是他看到招募信息时,心中唯一的念头。“我年轻,身体很好,想为社区防疫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一时间报了名,家人都非常支持。”如今,作为社区志愿者,这个穿着“红马甲”往来奔忙的小伙子,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居民信赖。
武汉中心城区机动车禁行、小区实行24小时封控管理后,市民购买生活用品成为难题。2020年2月23日上午,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出通告,在全市范围内专项招募志愿者,为居民提供食品药品代购代送等服务。截至下午17时许,全市志愿者报名人数突破1万。图为武汉市武昌区华锦社区的志愿者为社区居民分装爱心蔬菜。 新华社记者 程敏/摄
在百姓急需之时、城市细微之处,一个又一个“徐栋”挺身而出,一抹又一抹“志愿红”温暖江城。“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招募通知发出仅10小时,报名人数迅破1万;短短一周多,在“学习强国”和“文明武汉”平台下报名的武汉当地志愿者超过7万人,通过审核上岗的志愿者达2万多名,覆盖了武汉市全市7个中心城区和3个开发区(风景区)的1416个社区。
志愿者不仅要招募好,更要管理好、保护好。及时提供《武汉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关爱行动”志愿者手册》、上线视频教程、引导志愿者掌握防护知识……在跟进一系列岗前培训的同时,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以及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安排5000万元专款为参加专项行动的志愿者提供生活补助,并从防护物资、餐饮、通讯、专项保险等方面做好后勤保障。武汉市也安排了7400多万元专款,保障了志愿服务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就这样,一个个平凡人的逆行,一个个普通人的携手,解开一道道百姓生活的难题。
——打通必需品供应“最后100米”。穿上红马甲、拉起小推车,帮居民们把生活物资一趟一趟往回搬……在武汉市东湖新城社区,“00后”志愿者谢小玉忙起来的时候“脚不沾地”。“累是累点,但能帮上大家,还是很开心。”她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把蔬菜、米面等物资打包分装。“分发物资时,我们常会说一句简单的‘加油’,给人以温暖,也给自己以力量。”想起和居民们相互鼓劲儿的点滴,谢小玉十分感动。
为了保障小区封闭管理期间居民基本生活,志愿者们既当信息员、采购员,又当分拣员、快递员。挨家挨户收集居民需求不怕琐碎,起早贪黑买药送货忙到凌晨,代购米面运送上门不辞艰辛……在缓解居民燃眉之急的同时,他们也把同舟共济、战胜疫情的坚定信心传递给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19岁的志愿者张玉欣,辗转药店一天能跑上十家,光是排队买药就花费8小时。为了给一名危重症患者买上球蛋白,她从汉阳跑到汉口,“那一刻,我才真切地觉得自己送的是救命药。”
孤寡老人、残疾人、疫情防控一线医护人员家庭需要特别照顾,老旧小区、开放式小区、没有实施物业管理的小区需要特别关注,志愿服务力量聚集这些特殊人群、重点区域。78岁独居老奶奶摔伤卧床不起,子女打越洋电话求助。两名“90后”志愿者肖傲傲和胡厚盛在社区干部的带领下赶紧上门,帮老人收拾干净床,又喂吃稀饭。“这是我们人生第一次帮别人换尿不湿,终身难忘!”
——满足市民多元化需求。打开引擎盖,接线、打火……伴随着发动机的轰鸣,3月18日上午,在志愿者张伟和张宇的努力下,武汉市纱帽街道新兰社区一辆私家车排除故障,修理完毕。“疫情发生后,他们自发和几位懂维修技术的志愿者一起,成立了社区车辆救援队。”谈起志愿者,社区党委书记余萍赞不绝口。“现在许多企业陆续复工,不少居民准备开车上班。希望通过我们的志愿服务,为更多人提供帮助。”张伟说。
根据防控形势的不断变化,“志愿服务关爱行动”的内容与方式也在调整丰富、力求精准。“您好,有任何心理咨询需求,欢迎随时联系我!”38岁的蒋冰心是一名心理健康教师,也是武汉市张家湾街道长江社区的志愿者。连日来,在微信群推荐“早安播报”、“晚安播报”,成为蒋冰心的主要职责。她还会在微信群发送歌曲、漫画,来缓解社区居民的紧张情绪。“一部手机就是我的战‘疫’法宝。”蒋冰心言语中透着自豪,“能用专业知识为居民提供心理健康辅导,舒缓居民的焦虑情绪,我非常满足。”
战胜疫魔,要有科学的办法,也要有坚定的信念。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指导下,武汉市通过组织“武汉伢宅家战‘疫’”短视频大赛、“宅心春暖战‘疫’情深”文艺作品征集、“云游武汉·春光中的武汉”每日直播等活动,为武汉市民送上“精神文化”大餐,有效缓解了市民焦虑情绪,汇集了民心民力。
“我的家园我来守”,志愿者们不辞辛劳、真情奉献,成为疫情防控一线的一道独特风景。他们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居家群众的心坎上,为坚决守住基层社区防线、切断疫情扩散蔓延渠道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志愿者的付出,我们就算有三头六臂也顾不过来。”不少社区干部表示,社区工作头绪繁多,居民生活和心态一旦受到影响,关乎防控工作大局。志愿者们和社区网格员、基层干部、下沉干部一道坚守阵地,筑起群防群控的铜墙铁壁。
武汉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一份《全市社区防控“志愿服务关爱行动”调查报告》显示,95%的受访者知晓全市社区防控“志愿服务关爱行动”,90.77%的受访者居家期间有志愿者与其保持联系,98%的受访者居家期间能联系到志愿者及时帮忙购买生活必需品。
一袭红马甲,一颗火热心。战“疫”仍在继续,醒目的“志愿红”依然跃动在武汉,温暖着城市的每个角落。
奋战在每个战“疫”需要的地方
早在1月底,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加快蔓延的严峻形势,中央文明办、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就发出倡议,希望广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弘扬雷锋精神、志愿精神,积极投身疫情防控工作。四面八方的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积极行动起来,投身疫情防控一线,成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重要力量。
学业辅导、心理陪伴、名著导读、单词打卡……自白衣战士向湖北武汉逆行的那天起,有这样一群人,通过线上的志愿服务,关爱着一线抗疫人员的子女。这群人,有着共同的名字:本禹志愿服务队。迄今已对接210余名湖北省内一线抗疫人员的子女。每天,除了为孩子们提供线上学业辅导,他们还专门录制自然科学、传统文化、艺术鉴赏等系列小课堂视频,丰富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让前线的医护人员战“疫”更安心。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在沈阳市和平区太原街街道中华社区,聋哑人田占玉主动请缨,报名成为中华社区防疫值守点签到组的组长。他负责每天四次到各个岗位巡逻检查,并把照片发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群里。封楼封院,他扛起挡板、搬挪单车;天降暴雪,他清扫路面、确保安全;每到一处防控点位,他都要高高举起手臂,为值守人员致敬加油……田占玉识字不多,每当他把检查点位的图片发到社区防控的工作群里,“田占玉大好人”几个字便会“刷屏”,让他倍感温暖、倍感自豪。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社区街道到田间地头,处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初春三月,四川省岳池县花柳溪村一片金黄色油菜地上空,3架无人机正盘旋作业、喷洒农药。村里的老支书吴清远松了一口气:“正愁着因为疫情没人来打药,县农业农村局的几位党员志愿者就带来了无人机。”春耕备耕开展以来,四川各地党员响应各级党组织号召,组成1.3万多支党员志愿者助耕队下乡进村,当起了“助耕员”、“配送员”,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生产,为当地群众解了心头之忧。
除了加入志愿服务组织,成为一名“正式工”,还有很多人默默无闻,甘当疫情防控中的“螺丝钉”。
大年初二的晚上,来自安徽的石李峰马不停蹄,赶往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现场。“我会安装铝合金门窗、板房,做焊工也没问题,现场肯定需要我这个工种,去了就能帮上忙。”这个34岁的退伍军人,只有这样一个朴素而又简单的想法。到达现场后,经过岗前培训,石李峰成为火神山工地的一名工人。“主动前行的志愿者不止我一个,国家需要的时候,很多人都义无反顾。”
“疫情如此凶猛,作为专业的医疗志愿者,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我们责无旁贷。”“由于连续作战,确实感到疲惫,有一天,在交完班后,打着电话就睡着了。”“与其它职能部门一起构筑佛山安全防线,疲惫之余,我们感到更多的是,这是应该负的责任与担当!”……这些是广东佛山急救志愿者成记辉的日记片段。字里行间,家国情怀引人共鸣。
全国各地、网上网下,哪里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脚跟要舞起来……眼神要一直抓着观众……”在一场别开生面的线上舞蹈公益课上,舞蹈家黄豆豆一边认真示范动作,一边仔细讲解要领。疫情期间,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发起“文艺进万家 健康你我他”网络文艺志愿服务行动,一批文艺家和文艺工作者通过网络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开设线上公益课,为隔离在家的广大民众送去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
不分职业、无论尊卑。当他们选择了志愿服务,他们就化身为超市社区的“搬运工”,街头巷尾的“协管员”,翻山越岭的“白大褂”,居家隔离者的“服务员”。
坚定逆行、无惧风雨。当他们投身于志愿行动,他们就舍弃了个人安危,抛却了儿女情长,扛起原本不属于他们的责任,奋战在每个战“疫”需要的地方。
今年70岁的于庆河和69岁的黄玉芹是住在黑龙江哈尔滨平房区兴建街道上海新村社区的一对夫妻,两人都是有多年党龄的老党员。面对疫情,夫妻二人“人老心不老”,第一时间报名加入志愿者团队,积极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值勤工作。图为2020年3月3日,于庆河(左)、黄玉芹在闲暇时通过手机与儿子、儿媳互报平安。 新华社记者 强勇/摄
涓滴细流,汇入沧海。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数据显示:1月20日以来,各地开展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17.7万个,参与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达361万人,记录志愿服务时间达1.16亿小时。
志愿服务的力量有目共睹,激励引导的机制日臻完善。疫情发生以来,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关心基层工作人员,争取为参与社区防控工作的专职城乡社区工作者适当发放临时性工作补助,为参与疫情防控工作的社区志愿者适当发放补贴。北京、天津、黑龙江、浙江、江西、四川、重庆、宁夏、青海等省市推动开展“社工+志愿者”联动服务,引导社工机构、志愿服务组织就服务方向、重点环节、队伍组织、活动开展等制订服务规则和工作方案,让志愿服务找准着力点、发挥专业性,有效引导了志愿服务工作的有序进行。
实实在在的举措,让志愿者们倍感温暖。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内蒙古、吉林、上海、浙江、福建、湖南、广东、贵州等9个省市,大连、南京、无锡、郑州、南宁等多个城市,已为本区域志愿者投保,许多志愿服务组织也积极投保,针对疫情防控志愿者感染新冠肺炎、发生人身意外伤害等提供保险保障。
让爱的薪火生生不息
70岁的于庆河和69岁的妻子黄玉芹是两名老党员,两人的党龄之和超过80年。疫情来袭,两位老人第一时间报名,投身到黑龙江哈尔滨平房区上海新村社区卡点值守一线。不值守时,老两口会回家准备一些热腾腾的饺子、小米粥、红糖水,给仍在工作的同志送去。“虽然年纪大了,但还能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老两口说,儿子、儿媳都是防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自己也想上“前线”帮一把。
江苏苏州,67岁的侯振康是一位老裁缝。疫情防控期间,他戴上老花镜、踩起缝纫机,亲手为大家赶制防护帽,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帽子爷爷”。“社区一线人员工作有风险,戴上帽子能防护一点是一点。”顾不上时而犯疼的肩周炎,“帽子爷爷”每次赶制好一批,就骑上电动车送一批。“社区志愿者为大家献爱心,我为社区志愿者献爱心,只要他们有需要,我就一直做下去。”脚踩缝纫机发出了“爱的声响”,另一种“无声的温暖”也在悄然流淌。
天刚刚擦亮,麦志坚已经在“无声的cake”面包店里忙了起来,他和同事要在上午9点半前制作好200多杯柠檬茶,打包好200多份面包。这些新鲜的食物,将被送往广州白云区永平街道,慰问一线医务人员家属以及防疫站的工作人员、环卫工人。麦志坚是一位被社区关怀鼓励的“无声者”。与普通面包店略有不同,“无声的cake”专门招收听障员工,为他们提供烘焙等技能培训和工作岗位。来到慰问地点,麦志坚蹲下身子,递上自己制作的柠檬茶,用手语对一位医护人员的女儿表达着自己的心意:“一线医务人员很辛苦,他们是天使,我们感谢你的妈妈。”
没有豪言壮语,只有默默奉献;不计个人得失,只为他人方便。奉献与回馈,正是志愿服务精神的最好注脚。
在重庆,一支名为“雷锋的士”的出租车志愿服务队成了疫情期间的网红车队。超过600名“雷锋的士”志愿者组成10余个小分队,“点对点”服务1000余名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家属,为他们采购生活物资、看病就医等必要出行提供义务接送服务。图为2020年2月26日,“雷锋的士”志愿者江智琼送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护士上班。 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摄
在重庆,一支名为“雷锋的士”的出租车志愿服务队成了疫情期间的网红车队。超过600名“雷锋的士”志愿者组成10余个小分队,“点对点”服务1000余名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家属,为他们采购生活物资、看病就医等必要出行提供义务接送服务。
重庆市第九人民医院的医生何国金奋战在一线,无暇顾及怀有身孕的妻子张琳。每天早上7点20,志愿者准时来到张琳家小区门口;下午5点40,志愿者又来到张琳上班的单位楼下。逢上张琳去做产检的日子,他们也会早早在小区门外等候。从雷锋精神到志愿精神,爱的薪火从未停止。
在这场人类生死与共的战“疫”中,中国与世界携手并肩,志愿精神超越种族与国界,绽放至善至美的人性之光。在上海,包含42个小区的荣华居民区,境外人士超过1.6万。看到中国的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忙前忙后,“洋议事员”戴维·波特也主动担任起“防控疫情告知书”的翻译工作。在北京,来到这里已有十年的玻利维亚籍居民玛丽亚也报名参加了防疫志愿者工作,她说,“疫情当前,不分国籍。这里已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该为它出份力。”星火如炬,驱散了疫情笼罩的阴霾;大爱无疆,照亮了共克时艰的信心。
“国家有难,我们‘90后’正值青年,身强力壮,应该往前冲”。这是这次疫情期间许多报名参加志愿服务的年轻人常说的话。他们穿上红马甲,在百姓急需之时、城市细微之处,用一抹又一抹“志愿红”温暖着人们。 新华社记者 王建威/摄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已成为越来越多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选择。“虽然还没有临床经验,但是我有执业医师资格。”“95后”的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胡思同说服女友,报名参加了共青团吉林省委组织招募的青年防疫志愿者行动。给乘客量体温、为大厅消毒杀菌……每天,背着40多斤重的消毒装备,胡思同穿梭在长春龙嘉机场各航站楼之间,沉闷的防护服里包裹着汗水。虽苦虽累,他却很庆幸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龙嘉机场青年防疫志愿服务团队的20多位志愿者中,“80后”李鑫算是经历丰富的前辈,2008年,他曾随共青团吉林省委志愿者团队前往汶川抗震救灾。“不获胜,我们就不收兵!”胡思同和伙伴们已累计测温23.4万人次,消毒138万平方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在世所罕见的考验面前,新时代中国青年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赢得了祖国的褒奖、人民的信赖,也获得了世界的赞誉。
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全球执行协调员奥利维尔·亚当发表公开声明,致敬包括近50万名青年志愿者在内的参加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志愿者和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们在社区调研、防控宣传、紧急救助和心理辅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不懈努力正是中国志愿者奉献、责任和主人翁精神的全面体现,是对志愿服务精神的完美诠释。”声明中,联合国志愿人员组织对我国志愿服务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除夕夜,吃过年夜饭,“90后”小伙儿郑能量把母亲托付给亲戚,就开着自己新买的车,从长沙来到“很多人想要逃离”的武汉,守在医院门口,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如今,很多和他一样的志愿者依然坚守在武汉,等待捷报传来的那一天。
为别人点燃一盏灯,也会温暖自己的心灵。在这场大战大考中,千千万万个平凡的志愿者,书写了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千千万万双手传递的爱,汇聚起我们同心奋进的磅礴力量。
来源:《求是》2020/07 作者:王子铭 孙少龙 黄 玥
责编:秦雅楠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