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面对空前的严峻挑战,全国各级地方政府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集中有力开展防控工作,推动了国内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向好。但防疫还没到歇歇脚、松口气的时候,境外输入风险加大,考验着各地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智慧。只有严格“对表”中央决策部署,坚持“全国一盘棋”,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工作做实做细,才能在这场疫情大考中交出一份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统筹兼顾 坚持全国一盘棋
疫情防控是一项系统工程,坚持“全国一盘棋”,统筹兼顾、协调联动,才能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总体战。目前,中国在疫情防控中取得的经验和成绩,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为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所作的努力。
一是依赖强大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经过70多年发展,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总量逼近100万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建设能力,成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保障。在火神山医院的建设中,9个小时建成专用气象站,8天完成电力工程施工顺利通电,10天交付使用——一项项中国纪录、一个个中国速度,令人惊叹,充分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厚实家底。
二是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疫情发生后,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中央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及时研究部署工作,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加大政策协调和物资调配力度,19个省份对口支援,29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军队等调派330多支医疗队、41600多名医护人员驰援武汉和湖北其他地区。这一系列行动的背后,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是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三是在实践中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多次召开会议,紧密跟踪疫情蔓延形势和防控工作进展状况,围绕疫情的最新信息及时分析问题,调整部署。各地也及时更新治理方式,总结经验和方法,不断提升治理效能。比如,疫情发生之初,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很多地方采取封村封路的“硬核”防疫,但随着形势的发展,一些地方开始转变防控思路,转向“智慧”防疫,运用大数据精准分析疫情,实现智能高效防控。
精准施策 压实属地责任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如何在较短时间内整合力量、全力抗击疫情,这是很大的挑战;在疫情形势趋缓后,如何统筹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这也是很大的挑战。无论是抓紧抓实抓细各项疫情防控工作,还是有序推动企事业单位复工复产,都要求各级干部守土有责、守土有方,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说到底,疫情防控是一场以人为本的社会治理大考。疫情发生之初,个别地方治理紊乱,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重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没有解决群众所需所盼。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不计成本、不惜代价相对容易,不讲方法、不讲科学理性,矫枉过正也容易,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理念把工作做仔细,有真诚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就考验党员干部的能力了。这个时候,精准施策非常重要。
做到精准施策,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区分不同地区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武汉战“疫”还须一鼓作气,集中专家和医疗资源,进一步加强重症患者救治,降低病亡率。作为重要的国际口岸,上海、北京、三亚等城市采取人员入境后集中隔离等积极措施,力争将境外输入的疫情风险降到最低……各地纷纷出台的具有针对性的举措,既精准研判疫情,又分清轻重缓急,有力有序推进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增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效能。
做到精准施策,更要因人而异。疫情期间,以“健康码”为代表的数字化防疫措施,为人们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行证”。但一城一码,也给城市之间人员流动带来了互通互认的难题。有人遭遇“10份证明文件抵不过1个健康码”的尴尬,暴露出一些地方认码不认证的“一刀切”思维。面对千差万别的现实情况,各地还是要把工作做细做实,以真正服务群众。比如广东、四川、重庆等地已经完成了“健康码”的互通互认;江苏交通防控组确立了“有码认码、无码认单”的原则,为解决个案问题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内防扩散、外防输入”,当前,战疫尚未结束,危机仍然存在,对各地治理能力的大考还在继续。各地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精准施策,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实现既定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每一步都很关键,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从中央到地方上下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才能形成协同作战的强大合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责编:秦雅楠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