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台湾政坛略显沉闷,既没有2018年的县市长选举,也没有出现像韩国瑜这样的个性政客,一整年的政治运转基本在为本月11日的地区领导人选举铺垫。虽然总体平淡,但也有一些看点。
两场大戏
最“精彩”的大戏,莫过于岛内两大政党的领导人提名争夺战。
执政的民进党主角是蔡英文与赖清德。大戏始于去年3月18日上午。当天,已辞去行政机构负责人职务的赖清德称要“勇敢”承担责任参加党内初选。而这之前,借外媒之口,蔡英文已宣布谋求连任。
在野的国民党的主角更多了些。有吴敦义、朱立伦、王金平,以及网红市长韩国瑜和岛内首富郭台铭。这让人很是感慨,一旦选情变好,蛰伏的大佬们又出来了。
之后的初选,党内勾心斗角,最终通过看似公平的民意调查,确定韩国瑜与蔡英文分别出线。“精彩”的还在后面,已经与蔡英文彻底撕破脸的赖清德,在党内大佬的斡旋下,不情不愿地屈尊当了蔡英文的副手。利益让这对心结已深的人又坐回同一条船。
至于不争气的国民党,则继续延续“外战外行,内战内行”的传统,搞得党内人心涣散,自认为被算计的郭台铭更是反出国民党,转而支持宋楚瑜。国民党好不容易在2018年选举中积累的优势与人气,在一次次的内耗中消失殆尽。
两场大戏对今年选举的影响显而易见。国民党大佬的私心,硬是把“下架蔡英文”的好局搞得难以收场。即便韩国瑜在党内选举中笑到最后,却已把自己短板暴露无遗,再加上民进党当局攻击抹黑,他与蔡英文间的民调差距逐渐拉大。反观民进党方面,虽然党内派系林立各有打算,但在外敌面前暂时走到一起。只是执政品质不佳的蔡英文,继续大打台湾“安全牌”,和她所在的民进党,一齐把台湾带入不安全境地。
两次“断交”
台湾被带入不安全境地,也体现在台湾国际空间的日渐狭小。最明显的,就是去年又丢了两个所谓的“邦交国”。9月的短短5天里,南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与基里巴斯先后与台湾“断交”,“邦交国”数量跌至历史新低。
客观而言,考虑到“邦交国”非小即弱,“断交”对台湾而言更多是一种政治信号。这种信号自2016年民进党上台之后延续至今:不愿意明确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九二共识”,两岸之间的默契就不复存在,台湾的外部空间会被大幅限缩。
这或多或少会影响今年选情。虽然岛内选民更关注台湾内部事务,但内部情况与外部环境息息相关。对于“断交”事件,两大党围绕2020年选举做了有利于己的解释。民进党指责遭大陆“打压”,攻击国民党“软弱”,向民众传递其“守护”台湾的决心;国民党则指责民进党没有处理好两岸关系,导致台湾孤立于世界,并用马英九时期的两岸“外交休兵”作对比。不同观点纷纷灌入台湾民众耳中。
2019年台湾外部环境还有两件大事,一是美国国会通过多部涉台法案,向台湾释放错误信号,企图通过打“台湾牌”使中方在原则性问题上让步;二是香港发生了修例风波,蔡英文当局抓住空子在岛内营造“仇中恐陆”的氛围。这两件事看似能给蔡英文的选情加分,却把台湾置于无法自控的境地中。
即便如此,依然改变不了2019年两岸关系主导权在我的大局,也改变不了岛内民众融入大陆的“西进潮”,更改变不了台湾愈发局促的外部环境。
烟和论文
正因为国际空间被限缩,民进党当局更要“走出去”,结果发生了令岛内哗然的偷运万条香烟案。据岛内《联合报》网站票选,这条新闻成为2019年度台湾第一大新闻。
事情很简单。7月22日,蔡英文专机回到桃园机场,还没来得及向岛内媒体宣传出访“硕果”,她的侍从就因偷运免税香烟入境而被海关拦截,人赃并获。蔡英文任内的第7次出访,就以这种不太光彩的方式结束。
偷天换日背后有多少人上下其手?近万条烟的真正买家到底是谁?向海关通风报信的“深喉”到底是谁?调查部门典型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小官有事大官无责,草草调查仓促结案。直到今天,私烟案依然留下太多未解之谜。
岛内讲不清说不明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蔡英文的论文。在去年民进党党内初选时,有绿营名嘴质疑蔡英文的博士论文造假,进而质疑她伦敦政经学院法学博士的含金量。选举期间最忌讳不诚实,蔡英文对其中三位质疑者“提告”,又把论文向社会公开,但仍未能平息舆论。这也能理解,在岛内泛政治化的氛围下,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对国民党这样,对民进党也是如此。
把烟与论文两件事联系起来的,是蔡英文办公室一位叫林家如的女士。戴着白手套,这位“小英女孩”向公众展示蔡英文论文原稿,哪曾想她也订购了37条私烟。对于她的处理,可以说是“不痛不痒罚酒三杯”。对照林女士的好运,这次走私烟中的军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当局安全部门负责人请辞,领导人侍卫长调职。那个自己不抽烟、买了一条烟的涉事侍卫官难逃牢狱之灾。
烟与论文犹如现实版的《官场现形记》,把选战之下的台湾政坛照得透亮。
第三条路
1月11日选韩国瑜还是选蔡英文,这背后就是选国民党还是民进党。从2018年开始,超越蓝绿的“无色觉醒”就开始成势,岛内民众希望找到一股政治力量,可以不再纠缠于政治色谱中,带领台湾找到第三条路。
到了2019年,至少有两股政治力量走不一样的路。一是新党。去年8月17日在新党成立26周年党庆大会上,新党主席郁慕明公布新党版的“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成为台湾首个提出完整论述的政党。他表示,“一国两制”不是洪水猛兽,两岸本来就是一国,要解除心中的条条框框,正确认知两岸关系未来。
二是柯文哲。从“白色力量”起家选上台北市长开始,柯文哲就一直打造自己“非蓝非绿”的人设。因此即便借助绿营支持上台,羽翼丰满后也刻意与民进党保持距离。去年,借助全台热议柯市长是否参选2020年契机,他趁势组建“台湾民众党”,希望参加今年立法机构选举,成为岛内第三大党。
客观而言,岛内第三股力量还比较弱,暂时无法挑战两大党地位,也无法成为台湾政坛的主导力量。但蓝也好,绿也罢,如果无视这股求新求变的力量,仍然囿于派系计算与党派之争,置民意于不顾,那么再深的颜色都不免遭到翻转。而对于第三股力量而言,能否立足台湾现实提出有建设性的政治论述、走出有别于蓝绿的第三条路,是其站稳脚跟的关键。
责编:袁如霞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