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研朱墨作春山(书写新中国故事)

2019-12-08 08:11:17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和开放的姿态,吸引了许多友好的外国作家前来交流,一批中国题材的外国文学作品应运而生,在各国文学交流史上留下了斑斓的一页,同时对增进中外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也产生了积极作用。

以墨传情

1961年,应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邀请,一支来自日本的文学代表团踏上新中国的土地。团中有一位年轻的女作家,名叫有吉佐和子。她自幼喜爱中国文化,对新中国满怀好奇与期待。在访问圆满结束后,有吉佐和子基于自己在新中国的所见所感,创作了短篇小说《墨》。从它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家对于中国的深厚情意。

小说讲述了日本舞蹈家梶川春子和水墨画师前田幸吉围绕一块绘画用的“唐墨”而相识相知,并与中国结缘的故事。春子钟爱用水墨画衣料制成的舞裙,幸吉恰巧专擅此道,两人因此相熟。春子年轻且性格活泼,随舞蹈团参加了访华活动,与新中国缔结下友情;幸吉则年迈又行动迟缓,静静守护着“唐墨”“水墨画”等中国古典文化在日本留下的隽永印记,见证着两国间源远流长的文化交流。整个故事寄深情于小物,喻时代于无形,不但真切反映了日本文艺界人士在推进中日邦交正常化历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寄托了作家对中日传统友谊的珍重,以及在新时期续写两国情谊的信心。

故事的女主人公春子是一位舞蹈家。在她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中国文化的影子,但她对于隔海相望的新中国的实际情况却近乎一无所知。直到她真正踏上新中国的土地,才恍然发觉:“北京城,马路是新的,建筑物也是新的,很多事情出乎她的意料。除了饮食以外,她感觉不到自己已经来到了中国。”

随着交流活动的开展,春子亲身体验到了中国人民的友善与开朗。她来到北京的一家古玩店,想为幸吉买一块唐墨。没想到,店主在看了她的水墨画衣带后,竟决定将私藏的唐墨赠送给她。春子感激之下,用刚学会的中文连声道谢,而店主则直视着春子的双眼,郑重地对她说道:“这是2000年来的友谊。”这掷地有声的话语温暖了春子的心灵,仿佛也照亮了中日人民心灵相通的美好未来。

以心相交

1965年,有吉佐和子第三次来到中国,在北京居住了半年。这次访问令她意识到,日本社会对于中国的认识仍存在着巨大的不足。她不禁感慨:“明治以来,日本人想了解欧洲各国,作了拼命的努力。最近30年又拼命地想了解美国。可是,日本有哪一个时期曾经努力去了解过中国呢?”而要令日本更好地了解中国,就必须设法拓宽两国交流的渠道,尽快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

当时,周总理注意到日本有一个名叫“创价学会”的团体,它不仅扎根于民众,还旗帜鲜明地反对军国主义。为推进中日友好,周总理希望尽快创造同创价学会干部接触的机会,有吉佐和子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1966年5月,有吉佐和子来到创价学会总部,向会长池田大作转达了周总理邀请他访华的意向。她诚恳地说:“到目前为止,我去过中国3次,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接触到这些领导人,我感到这个国家将来一定会发展。”

在获得池田大作的支持后,佐和子立即联系了《光明日报》驻日本记者,为中方与创价学会青年部代表的会面牵线搭桥,并于同年7月亲自参加了双方的会面。她不辞辛劳,为推进日中交流作出极大的努力。就连担任过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的作家井上靖也赞扬她说:“有吉君现在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领头人。我只是跟在她后面去中国的。”

“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有吉佐和子时常谈起自己在1961年初次随团访华时的经历:在集体合影留念环节,就在照相机的快门即将按下的那一刻,原本站在正中位置的周总理,却忽然走到了她的身边。这特别给予她的关照被她视为一生的骄傲。

1963年,佐和子在东京生下女儿,时任中日友好协会会长的廖承志为孩子取名“玉青”。“今年水曲春沙上,笛管新篁拔玉青。”这优美的名字,饱含着长辈对小生命茁壮成长的美好祝愿,也成为佐和子与中国深厚友谊的写照。

热血柔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正是日本公害事件频发的时期。身为社会派作家,有吉佐和子投入了大量精力,对日本的生态污染问题进行了长期、深入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小说《复合污染》。随后,她出于对中国生态情况的关切,于1978年第五次来华,连续走访了遵化、大连、沈阳、广州和苏州的人民公社,了解当地的农药和化肥使用情况。回国后,她将此行见闻与思考整理成文,这就是《有吉佐和子的中国报告》。

在书中,佐和子动情地写道:“我亲眼目睹了农民努力下的成就,为此深受感动。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担忧,中国有可能会重蹈日本农业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覆辙。”她将这份忧虑转化成了实干的动力。每到一地,她都去田间地头做实地考察,并与农民及农业科学院专家举行座谈,呼吁重视生态问题。所幸的是,这份辛劳没有白费。在她即将归国时,随行翻译张光珮向她承诺会带领学生学习并阅读《复合污染》。

“玉润珠光,热血柔肠”。这是作家冰心赠予有吉佐和子的诗句,也是对她的著作和人格的绝佳概括。她的文笔淡雅如春风,而她对苦难者的深切同情、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和对中国人民始终如一的深挚情意,则如一团熊熊烈火,为她的作品染上了人性的温度与光辉。老舍在1965年带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赴日访问时,慨然为佐和子题下了这样的诗句:“有吉女文豪,神清笔墨骄。惊心发硬语,放眼看明朝。”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重温有吉佐和子的作品,深感她以热血与信心谱写的美好春景,如今已遍满人间。(李颖)

《人民日报》(2019年12月08日 07版)

责编:张婧妍、陈亚楠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