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在线记者曾宪旭)“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是关键”,记者近日在江苏省常州市的乡村走访时看到,依托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和发展引擎,“山水田园、幸福乡村”的美好愿景正在长江南畔的常州成为现实。
在常州市新北区西夏墅镇梅林村,近6000余亩的草坪产业将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今日的“绿银行”。村党总支书记吕小燕介绍,梅林村2004年引进无土草坪种植,2010年成立草坪合作联社,全村从事草坪主导产业的农户占全村总农户的70%,种植大户占从事主导产业总农户的22.1%,为村民提供了数百个就业岗位,日均工资120元。通过特色产业的培育和推广,2018年梅林村人均纯收入达28000元。“万事开头难,梅林村刚刚引进草坪产业时,很多村民都不相信‘种草’也能发家致富,在村党员干部的带领下,通过成立种植合作社和专业服务队等举措,为村民提供专业化培训和服务,这才渐渐打开了局面。”吕小燕对记者说,如今,村民们都尝到了产业兴旺的甜头,乡村旅游、工具制造等产业也正成为梅林村乡村振兴的新动力。
梅林村村民正在进行卷草作业。曾宪旭/摄
位于常州市钟楼区的殷村90年代前曾被成为全区的“西伯利亚”,民谣里唱它是“殷村芦场头,工资零角头,社员没劲头,干部没奔头……”如今,凭借20多年的产业发展,殷村现已发展起民营企业23家,2018年全村完成工业总产值15.6亿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2010年1月,常州市殷村职教园正式挂牌,职教产业的落地为殷村的振兴发展插上了翅膀,一个融“生产、生活、生态”协同发展的“宜学、宜业、宜游、宜居”的职教特色小镇初见端倪。
产业兴旺助力乡村振兴的“火种”在常州几乎成燎原之势。近年来,常州紧扣乡村振兴战略需要,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乡村产业繁荣发展。围绕“做什么、怎么做、谁来做”,构建常州乡村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其中,质量兴农、科技强农,平台化推进,生产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等要素成为常州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词。
仙姑村宽敞整洁的街道。曾宪旭/摄
在常州市金坛区仙姑村,记者看到,乡村振兴进程中,同时正在发生质变的是高质量发展模式的推进和转型升级。仙台村村干部向记者介绍,仙台村已经由传统农业转变为有机农业和休闲农业为导向,通过规模化经营、新增就业和盘活资产等多种路径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模式,由传统农家乐形成了集吃、住、行、游、购、娱的多元发展模式。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长唐任伍教授表示,从传统农家乐到乡村旅游,从传统农业到休闲观光农业,产业提升的背后是乡村振兴一次新的蝶变。
责编:俞镜淇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