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讯 记者陈力报道:立冬已过,天气日渐寒冷,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赛罕乌素村的旅游业仍然火热。作为黄河流入内蒙古第一站,海南区葡萄种植、葡萄酿酒、黄河石彩绘、黄河民俗游等新业态正取代过去的煤炭产业。“沿岸由黑变绿,我们也捧上了新饭碗。”村民杨志虎高兴地说,“农家乐就养活了一村子的人。”
早在10年前,内蒙古就开始培育沿黄经济带。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后,内蒙古及时召开会议落实落细,并于近日出台了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实施意见。“沿黄生态经济带”对沿黄经济带进行了新的赋能:沿黄地区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要加强流域生态保护,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内蒙古黄河流域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全区72%的煤炭产量、75%的煤电装机、80%的重化工业都集中于此。要保护环境,促进发展,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现代能源经济成为首选。
作为内蒙古境内黄河流经最长的地市,鄂尔多斯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做好”的要求,集中在煤基清洁燃料、煤基新材料、精细化学品以及风电光电火电打捆外送等领域重点突破。目前,全市煤制油、煤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煤化工产能达到1533万吨,煤炭实现了从燃料到材料、从黑色资源到绿色产业的华丽转身。同时,打好多种能源综合开发利用“组合拳”,全市天然气年产量占全国的15%以上,新能源装机达270万千瓦;乌海市则发力构建多元发展的现代能源体系。收集煤焦化工、氯碱化工排空浪费的气体进行纯化,制成氢气后建成内蒙古第一座加氢站。如今,加氢站已能够向氢燃料轿车、大巴车及工业车辆提供合格的氢气,实现了制氢、储氢、运氢、用氢产业链的全程贯通。
内蒙古把发展沙产业作为调节黄河水沙关系的抓手,逆向拉动沿黄一线库布其、乌兰布和等沙漠绿化,最大程度减少入黄泥沙。阿拉善盟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奖补机制,组建产业联盟,优化资源配置,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群众等各方力量参与生态治理和沙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参与、多元化投入的沙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盟已建成“3个百万亩”林沙产业基地,规模以上沙产业企业达到39家,研发中高端产品70多款,沙产业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鄂尔多斯市建立了党委政府主导、多方投入参与的修复建设模式,集中集约、绿富同兴的开发保护模式,涌现出亿利、东达蒙古王等一批沙产业龙头企业,实现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双减少”、森林覆盖率和草原植被覆盖度“双提高”,入黄泥沙量由过去每年1亿多吨减少到5000万吨左右。目前,毛乌素沙地治理率达到70%,库布其沙漠植被覆盖率达到53%,为世界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样本。
责编:秦雅楠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