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重温红军长征精神 历久弥新不忘初心

2019-06-26 12:47:44来源:光明日报
字号:

广东是中央红军长征离开中央苏区后经过的第一个省份。从1934年10月21日到11月5日,红军在广东期间,先后经过了南雄、仁化、乐昌、连县四个县,充分发扬了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连续突破了国民党设置的三道封锁线,翻越了大王山等高山,比较顺利地通过了中央红军万里征途的第一站。

广东:重温红军长征精神 历久弥新不忘初心

讲解员在冯达飞将军故居讲述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连州的故事。新华社发

1.红军节是田心村一年中最大的事

近日,记者跟随“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的步伐,来到广东清远市连州,红军与当地百姓鱼水情深的故事仍在代代流传,红军烈士墓地年年有人打扫,将军故居不断有人前来瞻仰、缅怀,偏远瑶乡山区的群众更是自发办起红军节来祭奠红军。

连州市瑶安瑶族乡是广东省7个少数民族乡之一,田心村是瑶安乡的一个瑶族村寨。1935年年初,饥寒交迫的90余名红军在牵牛岭遭遇敌军。战斗结束后,田心村村民在战场上找到了6名牺牲的红军战士,并把他们合葬在一起,红军烈士墓保存至今。

2017年,田心村组长李六旺将村民组织起来,自发筹钱、投工,于农历五月初九这天对烈士墓进行修整,还将每年农历五月初九定为“纪念红军节”,前往烈士墓地祭扫、敬献花圈,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红军是老百姓的部队,红军节是我们村一年中最大的一件事,马虎不得。”李六旺说,“我们举办红军节,就是为了纪念、缅怀当年牺牲的红军革命烈士,告诫村民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牢记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奉献精神。”拜祭红军烈士之后,村民们还招待亲友和周边村庄、瑶寨的乡亲们,跟年轻人一起重温红军往事。田心村村口,一副对联说出了百姓心声:红军战士抛洒热血合力谋福祉,瑶族乡亲勤劳致富齐心奔小康。

广东:重温红军长征精神 历久弥新不忘初心

在广东南雄乌迳镇新田村,李梅德老人在讲述红军的故事。新华社发

连州是我国杰出将领、人民军队航空专家冯达飞的故乡。1958年,当地政府把冯达飞故居所在的东陂街豆地坪改名为“达飞巷”。连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谭丽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修缮了冯达飞将军故居,新建了冯达飞将军纪念馆,如今冯达飞将军纪念馆被清远市确定为“国防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很多群众、学生和游客前往参观、瞻仰、缅怀冯达飞将军。他虽已长眠地下,但为革命事业付出的牺牲,将永远为后人铭记。

记者采访当天,恰好遇上前来参观的20余名小学生。陈蕾说,老师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给冯达飞将军写一封信,她想在信里介绍东陂镇这些年来的变化,告慰将军的英灵。

“小时候每次路过这里,奶奶就会指着故居对我说,记住了,这里是光荣之家,红军之家,是达飞巷。”带队老师邓丽琼说,在东陂本地,冯达飞的故事可谓代代相传。每年清明节,邓丽琼都会组织学生来这里缅怀先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们切切实实地了解什么是革命精神,什么是不屈不挠,什么是舍生取义。邓丽琼说,她经常给自己的女儿讲冯达飞的事迹,讲红军长征的故事。“我女儿觉得共产党员太厉害了,还一直叮嘱我以后要把党徽留给她。”邓丽琼笑着说。

广东:重温红军长征精神 历久弥新不忘初心

广东南雄上朔村徐氏公祠正门墙上刻着《当红军歌》。新华社发

2.红色遗址留下永久记忆

广东南雄是红军长征入粤第一站,也是广东著名的革命老区。在这段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许多动人的故事至今保留在当地人的记忆里。记者来到新田之战旧址,只见山岭在夏日艳阳下分外青翠。

“这入粤第一仗打得相当漂亮。”南雄市史志办原副主任李君祥说,“胜仗极大地提振了红军的士气,使得红军长征部队顺利地过境了南雄。”硝烟早已散去,但长征精神永远地留在了南雄新田村这片土地上。新田村91岁的老人李梅德说:“红军对老百姓真跟亲人一样,牺牲了那么多战士,换来了今天我们的好日子。这不正是当年的红军和无数追随者的初心吗?”

红色文化是历史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也是南雄官门楼村军民鱼水情的见证。1934年10月26日,红军长征部队进入南雄,在官门楼黄木岭休整宿营。如今,官门楼红色印迹保护和开发工作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形成了黄木岭红四军脱险地、黄木岭红军长征古道和会议旧址、老寨俚岭红军长征战场遗址、浈江河边士兵遗骸遗址等四大红色遗迹遗址。义务讲解员黄传祖向记者介绍,黄木岭红四军脱险地已被列入2019年全市红色遗迹遗址重点开发项目之一。

广东:重温红军长征精神 历久弥新不忘初心

学生在冯达飞将军纪念馆参加红色教育活动。新华社发

“当时我们知道村里赵家保留有红军长征的遗物,就上门与赵行山沟通,希望他能捐出来,没想到他很快就答应了。”黄传祖兴奋地说。随即,他又给记者展示了一些作战工具,有的还是刚出土不久的。“这是竹制的行军水壶,这是一支红缨枪,这是步枪……”老寨俚岭红军长征战场遗址保存有比较完整的战壕、弹药堆放地、观察地和红军当时用过的水井。村民们还在战壕里挖出了大量子弹,在离战场不到200米处还有大量的遗骸,村民在浈江河边挖砂地也挖出了大量手榴弹。黄传祖向记者透露,官门楼村将于今年修建一座纪念博物馆,“那些文物都会放进去,以便更好地保存下来”。

3.用歌声缅怀革命先烈

阴雨绵绵,村路崎岖,记者一行人踩着碎石子追随红军当年的足迹,忽闻一段歌声从街巷传出:“当兵就要当红军,处处工农来欢迎,官长士兵都一样,没有谁来压迫人……”在广东韶关南雄市上朔村徐氏宗祠前,十来名身着红军军装的小学生演唱着当年红军抄写在墙壁上的《当红军歌》。宗祠门口的石阶布满青苔,墙壁愈显斑驳,右侧墙上的词谱原迹仍依稀可辨。义务讲解员黄树材介绍,这首歌是目前南雄发现的唯一一首有曲谱、有歌词、能传唱的完整红军歌曲。56岁的村民徐鸿志说,老百姓为了保护这些红色印记,在墙上糊满泥巴,这才没有被国民党军队破坏。如今,这首《当红军歌》还被写入油山镇的小学校本教材。

“入学的时候老师就给我们唱这首歌,现在我们也天天唱。”南雄油山镇大塘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谢逸说,“红军是一支不怕苦、不怕累的队伍,我们想用歌声缅怀革命先烈。”

上朔村是南雄著名的革命老区和红色苏区。1934年10月,红军从江西出发,红一方面军先头部队从江西信丰进入南雄,一路侦察踩点,过关斩将,来到上朔村。“为百姓劈柴挑水、打扫卫生,给村庄修复水利、加固水井,婉拒村民捐献的衣被布料……”在上朔村,这样的故事被村民们反复讲述,革命先烈的精神也流传至今。

开国少将彭显伦就是上朔村人,在长征期间,他担任红一军团一师二团供给处主任。“因为红军行动严格保密,我的父亲长征路上过家门而不入。”说起父亲,女儿彭霄言语里满是自豪,“他们有着伟大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认为革命肯定会成功。”

“我们几个红军后代三次重走长征路,一路上看到许多烈士纪念碑和陵园。”彭显伦将军的儿子彭勃说,“正是在这些传承红色精神的活动中,我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父亲当年是如何冒着枪林弹雨走完两万五千里长征的。”

如今,前来彭显伦将军家乡学习和感受红色文化的人络绎不绝。上朔村在村里建成了长征广场,将南雄苏维埃政府办公地洋楼、上朔人民会堂等旧址修葺一新,并在广场中央修建步道,雕刻着一串串脚印。“设计这些脚印,就是为了提醒人们不忘初心,沿着先辈的足迹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黄树材说。(光明日报记者 吴春燕 雷爱侠)

《光明日报》( 2019年06月26日 06版)


责编:秦雅楠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