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掉望谟的穷根:“造血式”扶贫带动产业发展

2019-05-18 05:48:04来源:海外网
字号:

图为海归服务团代表前往养殖基地参观考察。

在贵州省亚热带作物研究所望谟科技示范园,海归服务团考察了甘蔗、芒果、澳洲坚果等品种的种植情况。

望谟县打易中学里,美术教室里的学生正在进行素描练习。为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建起了少年宫,设音乐室、舞蹈室、美术室等,以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

云雾浓罩,山林层叠,盘山公路蜿蜒环绕,打易镇就深藏于这片群山之中。村民在峭崖对峙间依山而居,安静地守护着这方古老又隐含生机的土地。

近日,欧美同学会组织的海归专家服务团来到了这里,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他们前往田间地头,考察产业基地建设,调研医疗、教育设施,为望谟打赢脱贫攻坚战出谋划策。

公路险峻,弯道频急,海归服务团的车“载着”资金、设备和技术深入山林,海归们思索的问题是一致的:如何挖掘这里深藏的产业资源,让这里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老百姓能在家门口脱贫致富。

路旁,布依族妇女头裹青色牛角帕,背后的竹篓里装着新采摘的野菜,与能听懂当地方言的专家攀谈两句之后,老乡便要将野菜相赠。善良朴实的民风,让不少海归动容,也更坚定了他们要帮助当地民众拔掉穷根的决心。

出真招

“造血式”扶贫带动产业发展

从兴义市出发,驱车行驶近200公里以后就会到达望谟县,随后沿省道一路向北,经过一座座穿山隧道之后,记者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打易镇。同行的县委宣传部负责人介绍说,“打易”之名取自布依语,意为“美丽的家乡”。

在这美丽家乡生活的村民,有一个关于美丽人生的梦想。到今年,打易镇仍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73户,共4381人,贫困发生率为14.47%。镇政府下决心要让3300人在今年脱贫,过上好日子。

山高、坡陡、谷深,土地零星破碎分散,山地面积更是占到了90%,致富之路到底在哪里?

经过多番论证,板栗种植被确定为当地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在双坝村,海归考察了板栗种植基地。2016年以来,通过与企业合作,贵州生态食品有限公司为双坝村提供10万余株板栗苗,用于种植和补植补造,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200亩。贫困户可通过“特惠贷”入股,每年获得7000多元的分红收入,实现“造血式”扶贫。此次前来的海归服务团中就有农学专家,他们在嫁接技术等方面为种植户支招,弥补其技术经验短板。

在被称为望谟县“北大门”的二泥村,贵州望谟林翔农牲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杰正在翘首期盼着海归服务团的到来。2011年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毕业回国后,他先在老家石家庄创业,两年后,石杰来到了妻子的故乡贵州。他没想到的是,这一待就是6年。

上山的路还没建好,雨下过之后泥泞难走,石杰的几间鸡舍就建在半山腰。

家禽养殖,是他思考再三后决定投入的产业,既可以为自己在兴义的有机肥生产基地提供原材料,也能够解决一部分镇子里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我刚来的时候,有些农户日子确实苦,因为没钱买涂料粉刷,家里的屋子、墙壁黑漆漆的,大白天在屋里也觉不出亮堂。孩子上学要走好几里路。”石杰告诉记者,在那一刻,他意识到必须行动起来。

不想退路,无论结果如何,先试一试。石杰说:“我把专家请来教村民养殖,我想,我做好了,大家跟着我挣钱;我失败了,至少养殖户也能学到门技术。”

观乡情

读书声中藏着脱贫的密码

下午3时,打易镇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咿咿呀呀变得兴奋起来,午后加餐的时候到了。

一盒草莓口味的牛奶、一块虎皮蛋糕,孩子们排队领取,一口一口吃得格外香甜。

2017年11月,海归扶贫考察团来到这里,为幼儿园捐赠了教育设备。如今,通过网络,教室中央的屏幕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它穿透大山的阻隔,变为滋润山里孩子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

摆脱贫困的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些稚嫩清澈的笑脸之中。

相隔不远的打易中学,学生们的生活称得上多姿多彩。校园里专门建起了一栋“少年宫”,开展绘画、音乐、舞蹈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仔细聆听,音乐教室里的乐队吉他声令人眼前一亮,一曲唱毕,孩子们的才华赢得了海归们热烈的掌声。

对于北京亿康佳联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海嬿来说,这里并不陌生。打易中学里有一间教室,黑板上装有多媒体设备,每个学生手中都拿着一台能同步显示教师讲解内容的平板电脑,这一切正是来源于她的捐赠。这次,她同样带着沉甸甸的承诺而来,她将同武汉一家科技公司一道,向望谟县和打易镇捐赠市场价值112万元的中小学智慧教室。

千嶂苍翠之中,干净的校舍、明亮的课堂、拥有标准化塑胶地面的宽阔操场,都让海归服务团备感欣慰。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教育,为他们扶志、铺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或许是帮助寒门子弟实现人生理想的根本途径。

“我们这里有一种花,叫作三角梅,花期‘极短’,只有11个月!”自治州州委统战部副部长杨丽敏自豪又风趣地介绍说。

一路上,三角梅热烈盛放,紫红色的花瓣随处可见,其顽强的生命力,恰似望谟人决心创造美好生活的韧劲。

谈发展

携手同行助望谟“摘穷帽”

行路途中,海归服务团遇到了正忙着上山干农活的布依族村民维玛小伦,她身体不算硬朗,但是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在帮助贫困村民脱贫致富的路上,这些留学归来的赤子们一定不会缺席。

“村村通,组组通”,是调研路上常被提及的话题,正得益于此,海归们调研的山路虽曲折但却少有颠簸。2018年,在全国所有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里,贵州占到了10%,全省30户以上村民组通硬化路率提升至98%以上,成为建设进度最快、群众满意度最高的民生项目。

路通了,望谟人出门方便了,农产品买卖也容易了许多,有的镇子里还开设了专门的电商联络点,把商品送往更广阔的市场。就如同人体毛细血管被打通,神清气爽,川流无碍。

从甘肃、宁夏,又来到贵州,美国史迪威国际战略咨询集团总裁李曦坦言,帮助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并非易事。由于技术和理念受限,设计出的产品与消费者的需求并不匹配,如何让贫困地区发展起来的产业能够持续“造血”是他关注的重点。“‘扶贫先扶志’,提高贫困户主观能动性很重要。海归可以从资金和技术、渠道和平台等多方面帮扶当地产业,但要想维持下去还是要靠当地人自己。”李曦说,技术不断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把产品真正做好,适应市场,这是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

如今,石杰的家禽养殖生意渐渐红火起来,在养殖场工作的妇女每月会有3000元的可观收入,还不包括分红和提成。用作鸡舍的房屋,依旧保留着布依族传统建筑文化的风貌。

已经能够用当地方言同老乡流畅对话的石杰,对于自己一路走来的经历感慨良多,用他自己的话说,“吃了没吃过的苦。”刚到望谟的时候,他住员工宿舍,曾被小虫咬得浑身是包,同时还要拿出更坚定的勇气来对抗心底远离亲友的孤独。

几年后,他已经习惯了虫子,也有了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脱贫攻坚队伍的海归越来越多,并肩同路者数不胜数。不畏惧险滩,不小觑平川,就一定能帮助更多的贫困户实现致富梦想。

“好花红,好花红,好花生在茨藜蓬;好花生在茨藜树,哪朵向阳哪朵红。”布依族民歌《好花红》曲调悠扬婉转,余音绕梁。

花儿向着太阳奋力生长,好日子在前头。(记者 孙亚慧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5月18日 第 10 版)

责编:朱箫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