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996”就是缺乏奋斗精神吗?

2019-04-17 14:30:27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反对强制996,与倡导奋斗精神、爱岗敬业完全不矛盾。世界将中国的改革发展称为“勤劳革命”,当此之时,中国发展依然呼唤一场“勤劳革命”,只是我们要更强调依法依规、人文关怀,更尊重劳动者的权利,充分激发劳动者的创新创造,更加强调效率与公平。

近段时间,996工作制(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的工作制度)引发了一场全网大讨论。先是程序员圈子发起了一个揭露互联网公司加班现状的项目,自嘲“工作996,生病ICU”;多位行业大佬继而发声,马云反问“如果你年轻的时候不996,你什么时候可以996?”刘强东更是直言,“混日子的人不是我的兄弟!”李国庆则持相反观点,认为“管理者提高效率比员工加班更有价值”。

一石激起千层浪。加班话题不仅戳中了职场人的现实痛点,还勾起了大家的表达欲,这一话题迅速成为集体宣泄的导火索。有人痛斥996导致的生活之苦,有人煎熬于“不干就走人”的残酷现实,有人坦言接受996但苦于加班费不到位,亦不乏管理者表态不强制996转身又端出心灵鸡汤……不同的职场位置、多元的利益诉求让这波舆情“横看成岭侧成峰”,似乎每个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但彼此之间又不在同一层面对话。

996话题为什么火?无非是关涉到当下如何看待工作与休息、奋斗精神与加班文化。首先必须明确,强制996是显而易见的违法行为,我们要旗帜鲜明予以反对。而目前的争议,主要来源于很多论调将其与奋斗精神人为捆绑在一起:似乎既然不奋斗无以谈未来,那么为了未来,难道不该996?将奋斗直接与996划等号,本身的逻辑前提就是错误的。应当看到,声讨996,并非就是意图偷奸耍滑、浑噩度日,也不代表沉溺“小确幸”、没有“大梦想”。当代人依然奉奋斗改变命运为人生圭臬,但大家愈发不认同的是以加班时长丈量工作态度的逻辑,以透支健康标榜敬业精神的做法。劳动权要保障,休息权也要保障;加班加点是奋斗,提高效率也是奋斗。身为企业管理者,可以赞扬“工作狂人”,但不能以奋斗之名“绑架”所有员工。抛弃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思维,将奋斗精神与加班文化一码归一码,这才是理性讨论的大前提。

从马云四天三谈996就能看出,舆论的汹涌程度远远超出了互联网大佬的最初想象。这从反面证明了,企业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其实存在着不浅的观念鸿沟。一定意义上,双方都在谈奋斗,只是在“奋斗姿势”上产生了分歧。从这个角度看,此番高潮迭起的讨论不妨落脚于“我们如何更好奋斗”上。今天,对于大多数职场人来说,工作已经不仅是“求生存”,其中既需要对事业的激情,也包括工作的效能、劳动的尊严、休息的质量、权益的保障等多重维度。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当前企业在激励员工时,搞强迫与压制那套不行,空谈理想与情怀也不行,烹制美化996的“毒鸡汤”更是对法治二字的亵渎。只有正视劳动者的时代特征、重视劳动者利益诉求的企业,才能获得可持续的竞争力。

今天,中国已步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种种向往,依然需要依靠奋斗去实现。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新时代,新机遇、新业态层出不穷,如河入峡谷、风过隘口,正是呼唤奋力拼搏、大干一场的时候。反对强制996,与倡导奋斗精神、爱岗敬业完全不矛盾。真正的有志者还是要不待扬鞭自奋蹄,在实干中开拓更好的愿景。世界将中国的改革发展称为“勤劳革命”,当此之时,中国发展依然呼唤一场“勤劳革命”,只是我们要更强调依法依规、人文关怀,更尊重劳动者的权利,充分激发劳动者的创新创造,更加强调效率与公平。

国际劳动节日益临近。1877年的五一大罢工中,工人们喊出的口号正是:“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娱乐。”“八小时工作制”的概念由此诞生。百余年后的今天,我们要坚决对任何美化历史退步的行为说“不”,同时不断定义“奋斗”二字的时代内涵。这才是文明的进步,也是理性的体现。(崔文佳)

责编:张莎莎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