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育视野中的当代美术之思

2019-03-24 11:33:47来源:海外网
字号: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文艺事业。3月4日,习近平同志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对近年来文化文艺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表示肯定,并提出“四个坚持”的要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其中,“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指向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中华美育传统之核心内涵。此前,习近平同志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就曾讲道:“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在中华美育传统的视野中反思当代美术学科的相关历史渊源、精神寄寓和美育价值等极具现实意义,是当前美术工作者需要面对的重大课题。

家国大德润濡个体至善

美术承载了中华美育大德至善的社会理想。自古及今,美术都是中华美育的重要承担者和传播者,蕴涵了立德树人、以美育人、美德结合的价值观念。

谈到中国传统美育,人们常会追溯到《礼记·乐记》之“乐与政通”和《诗大序》之“美教化,移风俗”的乐教、诗教思想。在这些思想中,美育具有近德、辅政的功能,并通过诗文、图画等形式共同实现。因此,从上古三代至秦汉魏晋,美术与“比雅颂之述作,美大业之馨香”的道德教化紧密相连。

近代,虽然“美术”概念与相关学科建设均紧随历史进程不断更新,但以美辅德的美育核心观念依然未变。鲁迅在《拟播布美术意见书》中说道:“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上世纪50年代,张葱玉在《古代绘画的厄运与幸运》一文中指出:“人民和一切艺术工作者乃有可能接近并认识祖国艺术的伟大传统,从这些艺术品中得到营养和教育,从而发扬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精神。”通过这些论述可知,古今众多大家学者都认为美术能够滋养人心,进而辅翼德化、补益家国正道。

另外,从古代以壁画、雕塑中的形象和故事来劝善止恶,到近代李叔同、丰子恺等人以护生等题材绘画引人向善,从诸种实例中都可以发觉:家国大德润濡了个体的至善,个体向善又融汇成国家和民族的大德。这其中,美术的功效不容忽视。以记录时代精神、蕴涵正能量的美术创作弘扬中华民族的大德与至善,恰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和美育实践之所需。这种凝注道德关怀、家国意识之阳刚大气的艺术风范,既是中华美育传统赋予美术创作的天性,也是抵御和匡正时下某些形式浮华而本质虚空、一味推崇浅薄娱乐而忽视高远追求的艺术创作之利器。

天地大美交融人文情怀

中华美育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厚壤巨川之中,自带文化胎记,“天人合一”即是其中之一。美术则能够寄寓中华美育天人合一的宏大情怀。

钟嵘《诗品序》有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照烛三才,晖丽万有,灵祇待之以致飨,幽微藉之以昭告。”可知中华美育强调艺术之美与天地万物通感。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开篇在“成教化、助人伦”之后即推衍到“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讲的是美术也具备这般品性和特质。这种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大格局、大情怀在古人纳千里江山、四时风物为心底画本的美术创作中,已展现得淋漓尽致。现代美学家宗白华在《美从何处寻》一文中也讲道:“诗和春都是美的化身,一是艺术的美,一是自然的美。我们都是从目观耳听的世界里寻得她的踪迹。”这些古今论述都指向同一命题:中华美育天人合一的大情怀,标志着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通融。它需要发现美的眼睛,需要人们培养日常审美能力,而这些,都对美术提出了要求。

华夏乃美术大邦,在悠久的岁月里积累了大量瑰奇的美术遗存。这些古人创作的美术作品,与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风俗观念和文人趣味等交结一体。走近它们,不经意间就会产生逾越千年的心灵共振。因此,到博物馆、美术馆观看经典美术作品,自然是推广美育的重要途径。近代以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呼唤并推动了中国现代博物馆、美术馆建设,百年来伟业兴达。时至今日,在互联网上便可随时欣赏数字化艺术作品。

欲利用优秀美术作品亲切可感、陶铸性灵的品质,多角度培育公众对美的感受能力,必须先使一部分人学会感知美,才能去传播美。美化了自己,推而化人。

除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外,让更多青少年走出馆舍,深入体验广阔自然也很重要。有了对清风明月、嘉山秀水的真切感受,必将会增益对美术作品体察的深度和温度。重视健康的身体和鲜活的心灵,将天人合一的宇宙大美和对艺术品的深度感知融为一体,挺拔其间的大情怀将成为公众美育的核心力量。

知行并重担负文化使命

美术应担负起中华美育知行并重的实践使命。《荀子》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中国文化素来讲求知行并重,中华美育导源于此,这一特征随之浸润其身。

全面、系统地研究美育理论是推进美育工作的必要基础,而进行多层次、多途径的美育实践探索及相关经验总结也是望中所期。以美术为立足点,观察当前的美育实践,有如下几点有待思索的问题。

其一,在融媒体时代,需要找寻契合现代节奏和年轻人接受习惯的美育途径。比如,尝试更新经典美术作品传播手段,使其与大众审美习惯、思维方式对接,滋育年轻人亲近经典的旨趣和能力。把美好的思想与情感传播给大众,才能在融入当代气息的同时承古开新,承嗣中华传统艺术渊雅精微之美。

其二,我国公众,包括整个青少年群体,与博物馆、美术馆的常态化亲近程度,还有深化、提升的空间。同时,目前还存在地区、城市之间美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面对这一现实困难,艺术类院校众师生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美育普及工作。目前,部分院校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如成立美育实践基地,连续开展美术等艺术专业支教,每年使大量学生受益。

其三,努力构建一个崇美、知美、弘扬美、实践美的社会环境,让美育突破学院围墙,拓展到整个社会。近年来,文博事业蓬勃发展,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美术馆在硬件上为普及美育提供了一定支撑。但以美术全方位滋养民众身心,营造宽宏的美育空间,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林风眠曾说:“艺术的第一利器,是他的美。艺术的第二种利器,是他的力!”这美与力,也是中华美育传统给予当代美术的一份殷殷希冀。以美术之美化育个体的醇雅人格,以美术之力推动全民族的文化责任。果能至此,自可恒久镌铭这一时代里波澜壮阔的崇闳、刚大之美,当代美术也无愧中华美育传统的泽溉和哺育。张 鹏 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

《 人民日报 》( 2019年03月24日   08 版)

责编:王瑞景、季冉冉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