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培养的提案

2019-03-13 07:58:27来源:海外网
字号: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培养的提案

(现场讲话稿)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2019.03.06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基础保障,但如何使用好这些设施,最大可能地发挥其作用,管理人才是极为关键的。简单地说,就是合格的、优秀的美术馆馆长、博物馆馆长、图书馆馆长、剧院院长等十分重要。而当前在全国各省市,乃至县城大兴公共文化设施的情况下,严重缺少合格的管理人才,这是问题的焦点。

截至2017年底,全国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136家,是1949年的200多倍,1978年的15倍,目前仍以每年180家左右的速度增长,平均两天就有一座新的博物馆向社会开放,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博物馆事业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国家实行博物馆全面免费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博物馆年参观人次从2.8亿增长到9.7亿,居于世界领先水平。2017年文化行政部门归口管理美术馆499家,较2012年增长88.3%,2017年全国美术馆接待观众3724万人次,年增长超10%。但2017年全国美术馆从业人员4576人,自2012年来增势逐渐放缓,特别是 2016年以来,美术馆从业人员呈现零增长态势。事业编制“零增长”,与参观人数、建筑体量、社会责任不匹配,导致“小马拉大车”现象日益突出。

不仅在博物馆、美术馆,剧院、基层文化馆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一方面扩建面积、人流量节节攀升,与编制“零增长”之间的现实矛盾日益突显;另一方面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的要求与文化管理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矛盾。特别是我国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缺乏,已成为乡村文化事业建设、“乡村振兴”“文化扶贫”实现过程中突出的问题。同时,基层文化机构的基础设施与功能配套也普遍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地区存在“无藏品、无人员、无活动”的“挂牌馆”“空壳馆”。

有的虽然谈不上空壳子,但参观人寥寥无几。广东一个地级市有三家美术馆,有的每天平均也只有十多个观众。还有一个地级市大剧院非常气派,但全年也演不了几场。

image.png

我在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曾提交了《尽快解决空壳子文化馆的问题》的提案。今天的发言与八年前的提案类似,主要是近年来我去全国不少地方调研,尤其是去像贵州遵义等革命老区。一方面欣喜地看到政府重视文化设施的硬件建设,但另一方面又十分惋惜。由于缺少管理人才,致使巨大的建筑空间冷冷清清。人才的问题是根本的问题,基于以上种种,我从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针对基层场馆无藏品、无活动的问题,应加强国家馆、省级重点馆与地方馆互动,向地方馆输出高质量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形成联动机制。

二,针对基层场馆无合格管理人员的问题,各地应结合不同的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制定不同的发展任务和目标,多措并举,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培养。特别是美术馆馆长的培养,增强他们满足民众多样的文化需求能力和为基层服务的自信心。

三,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文化管理人才重要性,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合理配比编制,让高素质公共文化管理人才学以致用、充分发挥自身才干与价值。

四,在综合性高校、专业院校开设文化管理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采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模式,开展学历教育,培养更多优秀适用的文化管理人才,即拥有跨学科背景、素质综合、既懂艺术创作与研究又擅文化管理的综合性新型人才。

五,利用各级各类文化干部学院、行政管理学院、国家重点文化机构、省级重点文化机构的力量,开展非学历教育,组织开设专题班、主题班,比如美术馆馆长班、剧院院长班等,侧重于对基层文化管理人才进行短期有效的培训,提升其素质能力。

六,重点文化机构可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如中国美术馆是全国首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的美术馆,吸收35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的年轻学者到中国美术馆专项研究美术馆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国家培养高层次的美术馆管理人才。

七,建立健全农村文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机制,把乡村文化管理人才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吸引年轻人投身于乡村文化事业建设,解决空壳子文化馆的问题。

八,加强党校、行政干部管理学院的艺术教育。各级行政领导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文艺座谈会讲话精神,以及第十次文代会、第九次作代会开幕式的讲话,十三届政协二次会议联组会上的讲话,还要加强文化艺术专业的学习,提升对文化的感知能力和对艺术的敏感。文化塑造灵魂,文化自信只有在管理者身上充分体现,才能更广泛地在全国各项事业中得到体现。

责编:张振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