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眼中两场“划时代”的会议

2019-02-12 08:07:37来源:海外网
字号:

今天是节后上班第一天,都说新年要有新气象,今天小组就聊聊我们所处的这个新时代。

2019年1月23日,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时代,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全新局面。

“划时代”一词,标志着这两个“三中全会”在中共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如何准确理解习近平的这个重要论断?组员正楷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用生动的语言谈了他的理解,小组推荐给大家。

1549930096811353.png

小时候看电视,我就知道功夫高手之间的比拼,一靠绝招,二靠法宝。有时候也得靠师傅。

现在琢磨,治国理政也一样,各国家各执政党之间比拼治理绩效,也靠“绝招”和“法宝”。它可以是独立做出重大决策以及兑现重大决策的水平,或者是善于发布重要政策并落实这种政策的能力。而一味靠师傅,复制别国道路,常是行不通的。

在中国共产党的治理实践中,就有一个“绝招”和“法宝”,大家是极为熟悉的。那就是——改革开放。用习近平同志的话说——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我们现在的关键一招还是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品格。

靠着这个“关键一招”和“重要法宝”,中国用40年,翻天覆地,举世叹服。现在想想,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中国会怎样?只能说,幸亏,我们改革开放了。

真的,幸亏。我知道,我现在所享有的物质精神财富,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受益于改革开放。中国靠什么来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靠的就是改革开放。

image.png

谈改革开放,就离不开一个会议。小时候我在隔壁村读书,常在课本上读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当时不明就里,但也不明觉厉,总觉得这个会议不一般,肯定特牛。在哪开的?北京。我想去北京。随着岁数渐长,我到北京了,也更知道了这场会议的重要。

它是划时代的会议。

它是在党和国家,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召开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十年动乱后的中国,经济濒于崩溃,人民温饱都成问题。面对严峻形势,邓小平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振聋发聩啊!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说,1978年12月18日,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都是载入史册的重要日子。

因为,这一天,我们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从这一天起,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了。

生于1978年,马年,让人感觉是件特牛的事。我有些同事是1978年生的,还有个同事的夫人,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几天出生的,他们都特别自豪。原因无他,就是因为,那一年的三中全会,那一年的改革开放。

1549930124951303.png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岁月不居,时光如流。类似句子,总让年龄稍长的人感到带劲。很遗憾,我没赶上十一届三中全会,但也算和三中全会有缘。我出生后几个月,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了,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据老人讲,80年代初,家里就不挨饿了。

1988年9月,我还在地里捉蚂蚱玩泥巴,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了,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又过5年,1993年11月我刚读小学四年级,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了,家里好像有了电视,但我不咋看新闻,现在知道了,那次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再后来,1998年10月我刚读初三时,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出炉。2003年10月,我在北京读大二了,非典已经过去,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2008年10月,我刚工作不久,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会议最大的突破是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这个时候,我对时政真正感兴趣了起来。

罗列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点:1978年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且这些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都是针对具体领域的,如——经济体制改革,价格、工资改革,市场经济体制,农业和农村工作,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等。毕竟,一次会议,能研究解决一个问题,已经很难。

所以,2013年11月召开十八届三中全会前,我就琢磨着,这次会研究什么领域的改革呢?新闻通稿一出来,令人眼亮心跳:这次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

image.png

是的,没错,“全面”深化改革!不是一个两个领域的改革,是全面!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明确了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标,一口气提出336项重大改革举措。

你没看错。是的,336项重大改革举措!

为何要“全面深化改革”?一项一项改,不行吗?答案还真是不行。

因为,中国有雄心壮志——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是管根本的。

习近平说,我们之所以决定这次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就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总体角度考虑的。

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那就是2022年。

习近平说,这次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同志战略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它开启了中国制度建设的“后半程”。

十八大之前,是“前半程”——“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前半程已经走过了,前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改革”。

十八大之后,是“后半程”——“我们的主要历史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为人民幸福安康、为社会和谐稳定、为国家长治久安提供一整套更完备、更稳定、更管用的制度体系”。

这后半程,很难。

这项工程极为宏大,零敲碎打调整不行,碎片化修补也不行,必须是全面的系统的改革和改进,是各领域改革和改进的联动和集成,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形成总体效应、取得总体效果。

以前,谁也不敢想,所有领域都要深化改革,现在要一起地、系统推进改革。

以前是点的思维、线的思维,现在是面的思维、体的思维。换句话说,改革“升维”了。它需要新时代领导干部,有系统思维,有改革魄力。

1549930155766105.png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的5年多,我们都经历了。

用《人民日报海外版》望海楼专栏一篇文章的话说:

这5年多,是全面深化改革夯基垒台、积厚成势、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关键时期。

这5年多,中国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迎风破浪、大刀阔斧、上下联动、蹄疾步稳。

截至2018年底,1932个改革方案推出,改革搭起了“四梁八柱”。

今年是2019年。而要“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时间很紧了。

当下,我们确实要”继续打硬仗,啃硬骨头,确保干一件成一件”。从而为全面完成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改革任务,打下决定性基础。

唯有如此,唯有扎实的成果,“划时代”的定位才更有分量,更加厚重。

十一届、十八届的两个“三中全会”,尤其是后者的价值,历史将会给出更深刻的答案。

来源:学习小组

责编:孙熙越、赵宽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