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丹增: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金矿” 将是走向世界的亮点

2018-10-30 17:23:52来源:海外网
字号:

12_副本.png

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丹增(海外网/付勇超 摄)

海外网10月30日电“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在著名作家丹增的眼中,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一座无价的金矿,必将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走出去,让世界惊艳。

10月30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主办的2018丝路文化发展论坛在海南博鳌开幕。著名作家,现任中国笔会中心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云南省原省委副书记丹增接受了海外网的专访。

丹增是一名藏族作家,《来自世界屋脊的报告》、《太平洋风涛》、《神的恩惠》等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学作品,都出自他笔下。由于种种渊源,他非常关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也呼吁中国的民族文化,早日整装走向世界。

少数民族文学是文学的金矿

提到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丹增如数家珍,他介绍,中华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文化,中华文学也是56个民族共同缔造的文学。不过,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主题文学有所区别。

丹增进一步解释,少数民族文学,首先反映了这一民族的发展、变化和演变的历史。如藏族、蒙古族、彝族等民族都有说唱史诗流传。其次,这类文学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彰显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习俗、环境、语言及服饰的特色。第三,体现了少数民族文明的跨越式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是文学的富矿、文学的金矿。”丹增认为,世界文学中最有潜力、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少数民族文学。这类文学获得了世界范围的重视,从美洲的印第安人文学,到新西兰的毛利人文学,可见一斑。

在对外开放的大潮中,文学领域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那么,中国文学领域值得向世界亮相的是什么?丹增表示,就是少数民族文学。汉族文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已经很大,《红楼梦》、《水浒传》等作品已经传向全球,但少数民族文学还没有“走出去”。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具有的潜力是巨大的,必将成为今后走向世界的最大亮点。

民族文化品牌具有无限价值

除了文学领域,丹增也致力于推进民族文艺创作及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丹增指出,“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首先是在欧洲,到现在已有140多年历史,而中国学界提出“中国文化产业”概念,距今不到40年。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中国的文化产业已经发展得颇具规模。

“少数民族文化品牌的价值是无限的”,丹增认为,文化本身是以精神和灵魂为载体的,它是一种学问,一种修养,一种人格。但文化的一部分可以做成产业,电影、电视、服饰、餐饮、景观、历史遗迹等都可以成为产业。要挖掘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既要将文化与自然结合,又要把文化与旅游结合。文化作为灵魂,旅游作为载体,能创造一个价值无限的文化品牌。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如今,“一带一路”倡议大大促进了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中国民族文化也借着这个机遇“出海”。丹增对此深以为然,他认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辐射了整个非洲和阿拉伯世界国家,现在正是民族文化“走出去”的良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不过,丹增随后话锋一转,他指出,民族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面临着两个最大的障碍。首先便是语言障碍,“民族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必须增强表述能力,减少跨文化交流面临的阻碍。”

第二个阻碍是,对受众的需要不够了解。丹增说,国内很多致力于文化传播的学者,对受众的心态不够了解,没有研究世界究竟想了解中国的哪种文化,也不清楚怎样的呈现形式和文化内容能获得肯定,结果送出去的受众往往不要,人家需要的又不拿出来。

“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的灿烂文明,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仓库里的‘货’有的是,问题是要搞清楚受众需要什么‘货’。”丹增强调,研究受众的心理尤为重要。(海外网 杨佳)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刘素素、张振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