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增:重振海上丝绸之路,实现中国梦

2018-10-30 15:20:00来源:海外网
字号:

66.jpg

云南省原省委副书记、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丹增(海外网/付勇超 摄)

海外网10月30日电 30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主办的2018丝路文化发展论坛在博鳌开幕。本届论坛以“文明纽带 多边共享”为主题。论坛上,云南省原省委副书记、中国文联原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丹增发表了题为《“一带一路”与中国的海权思想》的主旨演讲。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从大陆走向海洋,从本国走向世界的国家。帆船所及日本、南亚、东南亚,把中国的锻铸铁器、制造技术流传出去,把南亚、东南亚的香料输入中国。”丹增指出,“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壮丽的诗篇,也是人类航海史上第一个高峰。”

郑和七下西洋,遍历亚非30余国。“郑和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到达非洲,比意大利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葡萄牙人达·伽马绕好望角到达印度早92年,比葡萄牙人麦哲伦绕航全球早116年。”丹增强调,“在世界史上,航海总是与探险、发现、征服、掠夺联系在一起,然而郑和的航海既没有野蛮的征服与掠夺,也没有血腥的摧残和杀戮。从没有掠夺他人一分财富,从没有占领别国的一寸土地,从没有伤害一个无辜百姓。”

谈及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丹增指出,“中国与世界30多个国家建立起一座文明传播与文化交流的桥梁,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南亚乃至非洲那些遥远的地区。”此外,郑和总结了近30年航海经验创造的《郑和航海图》,“既是我国最早的海图,比所谓的世界第一部航海图集——荷兰瓦格涅尔《航海明镜》还早很多年。”

“郑和七下西洋的伟业和威慑,把中国变成海洋大国。”但“以农立国、耕织为生、自给自足、世袭陆土的封闭大陆观”让“中国把刚刚迈进海洋的双脚缩回大陆”。丹增感言,“重振海上丝绸之路,向海洋进发,造福于中华民族,这是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海外网李连环)

原文如下:

“一带一路”与中国的海权思想

丹 增

现在“一带一路”是最热的词。2000多年来,我们的祖先先后探索出多条连接欧非大陆之间经贸交易、人文交流的通道,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这些最古老、最壮观、最伟大的“丝绸之路”,不仅是东西方经济交流的大动脉,也是文化交流的大运河。回望历史,浩浩荡荡,郑和七下西洋堪称中国海上“丝绸之路”最壮丽的诗篇,也是人类航海史上第一个高峰。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从大陆走向海洋,从本国走向世界的国家。帆船所及日本、南亚、东南亚,把中国的锻铸铁器、制造技术流传出去,把南亚、东南亚的香料输入中国。中国向来是个大国,但不是一直的强国。只有开放时,不仅是个大国而且是个强国,只要一封闭,就变成弱国。汉、唐、宋、元,中国不仅是大国,而且是强国,经济总量占整个世界的三分之二;不仅是个开放之国,而且是个和平之国,航海事业发展始终处于世界之先,这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前提条件。

郑和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举世公认的海上巨人,是为人类和平友谊贡献一生的伟人。郑和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到达非洲,比意大利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早87年,比葡萄牙人达·伽马绕好望角到达印度早92年,比葡萄牙人麦哲伦绕航全球早116年。在世界史上,航海总是与探险、发现、征服、掠夺联系在一起,然而郑和的航海既没有野蛮的征服与掠夺,也没有血腥的摧残和杀戮。从没有掠夺他人一分财富,从没有占领别国的一寸土地,从没有伤害一个无辜百姓。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是与世界各国和平友好增进友谊,互通有无发展贸易,传播借鉴交流文化,观天测地绘制海图,造船航海振兴科技。在郑和航海的感召下,中国在海外的威望不断提高,在国际间形成了“中国热”的浪潮,凡船队所到的国家和地区几乎都能派遣使节到中国朝贡。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遍历亚非30余国,主要航线40余条,海上丝路畅通无阻,海外贸易空前活跃,郑和布局了纵横交错的交通港口、贸易中心。中国与世界30多个国家建立起一座文明传播与文化交流的桥梁,把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播到东南亚、南亚乃至非洲那些遥远的地区。

中国开辟海上丝绸之路比陆上丝绸之路早81年,早在2200年前,我们的祖先懂得海洋是沟通世界最为便捷的通道。今天由于陆地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开发,人类自身繁衍的严重失控,世界进入了“海洋时代”。无论是大国的政治家,还是小国的战略家,都把探索人类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聚向海洋。郑和七下西洋的伟业和威慑,中国变为海洋大国,获得了从日本到非洲东海岸的制海权,中国航海事业推向顶峰。郑和那时就认识到海洋是个硕大无朋的天然宝库,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控制了海洋便可安民定国。战无不胜的海军舰队是控制海洋的基础,如果郑和的海权观被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世界文明史将会是另种记载。可惜那时的统治者深受千年来,以农立国、耕织为生、自给自足、世袭陆土的封闭大陆观影响,失去了难得的机遇。中国把刚刚迈进海洋的双脚缩回大陆,背向海洋,闭门不出,实行禁海,连郑和七下西洋积累的宝贵资料也当作废纸一焚也了之。

郑和在近30年的航海实践中,留下了许多人类创造史上伟大功绩。根据航海经验,结合天文、气象、地理知识,创造了具有极高价值的系统,完整的《郑和航海图》,这既是我国最早的海图,也是从世界范围来说,比所谓的世界第一部航海图集――荷兰瓦格涅尔《航海明镜》还早很多年,在世界地图发展史上占有辉煌地位。

郑和是云南人。1371年郑和出生于云南昆明市晋宁县昆阳镇一个回族家庭。晋宁物华天宝,地灵人杰。昆阳镇坐落在“五百里滇池”岸边。滇池碧波万倾,远山如黛,有内陆湖泊秀丽多姿、波光潋滟、清风习习的湖光山色,又有海洋帆影天鸥、水天一色、空阔无边的雄浑气度。昆明山清水秀,历史悠久,四季如春,市旁有海,市内有湖,四周有山,被誉为“东方日内瓦”。郑和从小在滇池里戏水,西山上望日,养成登高望远、系念苍生的胸襟。

郑和是世界上最早的洲际航海家,他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病逝于印度西南边的卡利卡特,终年63岁。过去受全球范围内“西欧中心论”的影响被忽视,现在随着亚太经济时代的到来,“一带一路”中国驱动新型区域合作机制的拓展,郑和精神唤起中国民众的爱国主义热忱,爱国主义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富强的源泉,郑和鞠躬尽瘁,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的伟大精神,必将引领我们振兴中华,走向世界。

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空间,海洋是一个尚未被完全认识的领域,人类已经调查的海洋面积还不到世界海洋面积的百分之十。现在世界商业及军事运输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五都通过海洋来完成,海洋运输是世界经济运输的主动脉。高瞻远瞩的中国领导人,今天把视野从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拓展到整个世界海洋,重振海上丝绸之路,向海洋进发,造福于中华民族,这是一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童芳、张振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