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联办员工掀起学粤语热:话与话相投心与心相近

2018-10-22 05:14:08来源:海外网
字号:

“aai,aau,aap……”晚上8点,44岁的郭韶伟坐在香港北角的一间教室里,正跟着老师“咿呀学语”。连续几个月,这个北方中年大叔嘴上吃了不少苦头。“粤语真难啊。”他笑言:“有时候真觉得加班更轻松。”

郭韶伟是香港中联办的一名员工。同他一样,这阵子,他的200多名同事都在下班后齐刷刷地钻进了教室,拾起了课本,跟拼音字母“较上了劲”。“工作需要,办里鼓励,领导也带头学、带头讲。”郭韶伟说。

香港中联办主任王志民就可谓“学习标兵”。第一次从福建来港工作时,他也不通粤语,多年注重学习运用,如今已讲得“好掂”(好好)了。“你哋真係好搏!真係抵赞!”(你们真得好拼!为你们点赞),去年一次国庆活动上,他还用粤语撑了一把香港传媒朋友。

“与香港同心同行”,中联办工作人员有言有行有“讲”,组织非粤语地区来的干部学粤语,他们也视为“一件大事”。“开班前,其实办里很多人都有自学,许多人也会讲。”郭韶伟说,对比之下,自己压力颇大。

压力大、动力足,学习自奋蹄。结业考试时,郭韶伟已然从容了起来。“我来自首都北京,……如果你嚟(来)到北京,一定要嚟搵(来找)我,等我请您食啲好嘢(好吃的)。”87分,达标!

“我想用粤语跟她说话,表达对她的尊重”

高明是前年从陕西来的香港。不善言辞的他,说起学粤语,话明显多了起来。

“正想铆足劲学呢,办里开了培训班,急我所急啊。”他说,关于学粤语,自己有故事要讲。

高明在中联办财务岗位工作,负责管理赈灾专户。上半年的一天,一名60多岁的香港市民过来,问询如何捐款的事,接待的人正是他。

“老人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想给国家尽点力。”老人的普通话说得一般,但每一句高明都记得很清楚。“她还说,香港回归祖国前,本地发生过‘移民潮’,但她自己从未想过,觉得完全没必要。”

第一次见面,老人就拿出了200万港元,并表示明年还要继续捐。更让高明感动的是,老人竟提出自己百年后,遗产会留一部分给国家。“我们聊的时候,老人还不停地说‘麻烦’我们了。”

高明说,老人没有留下名字。中秋节前,办里准备去看看老人。但她表示自己租住在九龙一间28平方米的公寓里,不方便,婉言推辞了。

“我本来是想,自己已经学习了几个月粤语,可以和她更好‘倾偈’了。”高明觉得,老人普通话说得也吃力,如果自己能用粤语和她说话,即便是简单的,也会让老人更感亲切。“我们没什么可以表示的,这样也算表达我们对她的尊重吧。”

对这事,高明很期待,并一直为此作准备。学粤语期间,他特别留意一些数字的发音,做了反复练习。“7.08亿港元,这是汶川地震灾区收到香港赈灾捐款的数字;1.39亿港元,这是青海玉树地震收到的香港善款;35亿港元,这是中联办赈灾账户自1991年设立以来累计收到的香港捐款额。”

高明说,等明年他再见到老人,他会用粤语把这些情况介绍给老人,告诉她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她一样有爱心和家国情怀的市民,国家和香港才会越来越好。

“他们学普通话那么卖力,感染了我”

赵振国说自己属于“笨鸟先飞”的。办里没组织粤语培训前,他就自费花了4200港元到香港大学报了二期学习班。“不学不行啊!既然派驻香港,就得融进去,语言是‘敲门砖’。”

赵振国讲了自己的一件尴尬事。去年9月,他才刚到香港,有一次参加活动和市民交流,大家都用粤语,他说不出,也听不懂,同去的领导倒成了他的翻译。

“领导说得这么溜,还为我‘服务’,蛮难为情的,也耽误事。”赵振国说,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另一次活动让大家上台合影,他坐在那里等了半天都没有听到自己的名字,原来司仪早叫过了,只是他“唔识听”(听不懂)。“所以我就在学习粤语上‘抢跑’了。”

最让赵振国受“刺激”的,还是与他的工作有关。他负责联系青年工作,常年要服务香港青年赴内地考察、交流。他总是发现其中很多人普通话说得很好。对比之下,他“压力山大”。

“香港青年都这么努力学习普通话,我们在这里工作,有理由不学吗?”赵振国认识一个香港青年,说话有“儿化音”,带着“北京腔”,让他很意外。作为北京人,他便好奇地问了问,才知道这个青年为了到内地更好学习,此前特意在网上下载了视频,跟着练了好久。

“王志民主任说要与香港社会‘行埋一齐’(走在一起)‘坐埋一齐’(坐在一起)‘倾埋一齐’(聊到一起),现在每年有70000多名香港青年到内地学习交流,我们如果不懂点粤语,怎么能服务好他们,和他们做到‘一齐’呢?”

“真正理解他们,才能听到市民的心声”

“猴赛雷!”(犀利啊) “好叻!”(好棒)听到下面的香港同胞夸赞自己,尤斌心里“爽爽的”。

9月23日,铜锣湾协进会举行国庆69周年活动,他受邀到台上致辞,第一次全程用粤语完成。“几个月前还不敢想象啊。”尤斌说,在香港又迈出了“一小步”,前进了“一大步”。

作为中联办港岛工作部的一员,尤斌常年在地区工作,免不了要和本地市民打交道。“我们的一项职能就是联系香港社会各界人士,增进内地与香港之间的交往。反映香港居民对内地的意见,语言不通是‘大缺陷’。”

为贴近香港社会,服务基层市民,提供更好服务,中联办对地区工作部员工的要求有点高,会粤语就是其中一项。尤斌刚从机关部门下去的时候,心里还“有点怵”。“我告诉自己,你这个上海人得加把劲了。”

这两年,他没事听广播,有空哼唱粤语歌,也下了番工夫。这次办里组织培训,班次分为入门、基础和进阶,他凭着自己“少少”的功底,被划到了“进阶班”。

“学粤语对我们是现实要求。”尤斌说,市民反映对内地的意见建议,本来人家就不好意思说,要是有语言障碍,心里又隔了一层;对他们来说,如果不会粤语,理解起来也未必完全、透彻。“必须要掌握。”

他是有体会的。自从学了粤语,再和市民聊天,气氛明显活跃了,话题也多了。“东拉西扯中,大家都很放松,讨论问题已更具体和深入。”

“我们一批批人都在努力融进这里,走到他们心里去。”尤斌说,正是因为真诚倾听市民诉求,排除各种交流障碍,才为两地深化合作交流、中央持续出台惠港便民政策打下了基础。“最近国务院印发的《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就是听取各界意见建议的一个成果。”

中央表示,便利港澳居民在内地工作和生活的政策措施还会陆续有来。和尤斌一样的中联办人,也是这些政策措施的“促成者”,他们学粤语、讲粤语,桩桩小事都透着用心。

“蛮感动的。”香港管理学院负责此次中联办员工粤语培训的执行工作,据其负责人于克凌介绍,培训班都安排在晚上,有的还离中联办大楼很远,但学员的出勤率很高,课堂学习气氛浓厚。

于克凌透露了另一件事。超强台风“山竹”袭港后,有的海滩、社区多断树残枝。中联办粤语培训班的学员还组织了一个主题活动,到港岛杏花邨和新界银线湾清理风灾造成的垃圾。“他们说借此练练口语。叻!”

(本报香港10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张庆波)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0月22日   第 04 版)

责编:侯兴川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