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学论坛召开 专家热论世界趋势与中国角色

2018-10-19 07:51:03来源:海外网
字号:

图为论坛现场 海外网 谢  明摄

10月17日,由人民日报海外网、“学习小组”微信公号主办,中国论坛网承办的首届新时代中国学论坛在北京举行。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一年之际,与会专家展开热烈讨论。

把中国故事讲精彩

秦宣

在当前,讲好中国故事,关键是要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国际传播。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传播,不能割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逻辑;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治国理政实践联系起来,要讲清楚实践同思想之间的密切关系,要着力介绍中国成绩背后的思想根源、价值观因素和制度文化因素;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的思想联系起来进行传播;要讲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原创性贡献;要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在头脑保持清醒的同时要讲究科学方法,既不能因为国外媒体“热炒中国”而洋洋自得,也不能因为国外媒体“误读中国”“诋毁中国”而忧心忡忡,要抓住一切可能机会、采取多种方式、运用各种渠道,向世界“说明中国”,把中国故事讲得精彩、讲得深入人心。(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院长)

中国研究热度增加

张树华

纵观新时代海外中国学,主要呈现出六方面新变化和新气象。

一是中国学的学科外延扩大。以语言、历史等人文学科为主体的传统汉学不断焕发新活力,已经扩展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海洋、环境、农村等当代中国研究的各个领域。二是研究中国学的地区范围不断扩大。由传统的欧洲、美国到东亚地区;北起斯德哥尔摩,经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再到红海沿岸的埃及;从非洲之角的南非,到南半球的阿根廷……中国学家的身影活跃在世界各个角落。三是中国学的学科地位不断提高。中国学已从过去单纯的区域性研究,转变为集历史学、文学、政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不少海外中国学家成为区域性、全国性学术团体带头人。四是中国学的问题性、思想性不断增强。海外中国学正在从过去的学院派考据式研究,逐步转向更具现实性、对策性的智库研究。五是中国学的应用性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研究成果走出了书斋、课堂,走向政界、商界等实际应用领域。六是中国学的中外互动性不断加强。国际中国学与走向世界的中国本土学术开始有了越来越多对话。(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中国学中心主任)

讲好中国道路道理

辛 鸣

讲好中国道理,就要把“中国为什么能”“中国道路为什么好”“中国制度为什么管用”,这些问题中无可辩驳的理论逻辑、无可置疑的实践逻辑,用中国气派、国际表达的话语讲准、讲透、讲到位,以赢得世界对中国的认同。

当今时代,世界需要与中国合作,中国同样需要与世界合作。中国的道路与制度从内容到形式与西方社会是不同的,但其背后立足本国实际、发挥比较优势、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考量与西方社会、与世界是共同的。中国理论走向世界需要做的是把这些不同中的共同点讲出来、传播出去,通过求同存异、汇聚共识、寻找共同兴奋点、扩大共同利益汇合点,来夯实合作基础。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便是如此。中国人民通过追求中国梦,用自己的道路与制度、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安居乐业、幸福成功,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巨大的市场,中国人民辛勤的劳动,中国经济强劲的拉动等,都可以为世界繁荣发展注入强大正能量。(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中国方略应对变局

陈向阳

如何全面推进新时代对外工作,习近平外交思想明确了前进方向和提供了根本遵循。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中国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应变方略,是中国和平发展、良性互动的济世良方,是对义利兼顾、德力俱足、刚柔并济、兼善天下的中华传统的发扬光大,并指引中国面对霸权主义迎难而上、引领未来。(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政治所副所长)

推动两岸融合发展

严 峻

面对民进党当局刻意阻挠两岸民众交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将持续推进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并特别强调要鼓励两岸青少年“早接触、多交往,增进亲情,了解我们大家庭,认同我们的美好家园”。可以说,两岸关系的复杂严峻,并没有动摇大陆在对台工作上的战略自信和战略定力。

台湾岛内“台独”分子越是企图弱化和切割两岸民众联系,大陆方面越是要与之进行斗争,使两岸的融合面进一步扩展。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逐步为台湾同胞在大陆学习、创业、就业、生活提供与大陆同胞同等待遇。

不久前,大陆方面推出的“惠台31条”等,正是大陆方面推动实现两岸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又一重要举措。相信随着两岸融合发展进一步推进,海峡两岸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程度将进一步提升,这是积极有为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表现。(作者系全国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研究员)

坚定维护国际秩序

寿慧生

面对当今世界所处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尤其需要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人们要看到,虽然当前国际秩序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在增加,但维护和完善战后国际秩序仍然是大势所趋。

战后国际秩序一个根本性的变化,是国际关系治理从帝国模式转向现代模式。这个变化有几个重要的核心原则。第一,是开放、包容的原则;第二,是国家间地位相互平等、互相尊重,以共治模式进行治理;第三,也是最核心的一点,就是用规则来制约行为,用法治来维护秩序;第四,世界各国的自我约束,而其中最主要部分是大国的自我约束。

然而,由于美国影响力和自律的减弱,国际秩序正在面临从未有过的危机和挑战,对大国的制约能力正在下降,大国冲突的可能性在加剧。而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其背后所蕴含的共商共建共享、包容开放等原则和精神,实际上是与战后国际秩序高度契合的。

中国需要在广阔的全球视野中看待当前的中美关系,要把维护中美关系视为维护国际秩序的一部分,而不被大国制衡的狭隘视角所桎梏,为中美各自的内部调整提供更好的国际制度环境。(作者系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深化改革不断发展

张家栋

与改革开放之初相比,今天的中国面临一个全新局面。中国国情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体量相当于美国的2/3、日本的3倍。中国的一举一动都产生了更大的国际影响,国际关注度也相应升级。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变成中国与世界相互适应的一种复杂互动关系。与此同时,中国的主要战略任务也发生了变化。

如果说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各界、各地区面临的问题是类似的,可以通过一个统一的改革开放战略来进行改变;那么现在,中国不同群体、不同地方和不同领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多元的、多样的、差异的,所以需要一个更加多样、灵活、自适应性强的改革开放体系。

40年的发展为中国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国只能前行,不能后退,要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和不断发展来解决问题。总结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释放劳动积极性、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提高治理水平,将继续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关键命题。如何在保持中国政治特色的同时,满足日益复杂多样的领域与地方自主、自助、自觉治理的需要,实现统一领导与发挥各领域、各地方积极性之间新的平衡,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使命。(作者系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主任)

坚持推进扩大开放

高凌云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了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其中最根本、最核心的意涵,在于系统阐释了为什么要开放以及在开放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处理改革与开放关系、开放与世界其它国家发展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思想,对如何处理国际关系、构建大国形象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深度调整和再平衡阶段,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美国政府以降低贸易逆差、保护知识产权等为借口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在各种国际场合抹黑中国,“遏制中国崛起”的战略意图日渐明朗。面对中国经济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应坚持做好自己的事,按照既定节奏推进和扩大开放。这是新形势下推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更是充分考量历史经验和现实情况作出的战略选择。中国应坚持维护多边贸易体系,以开放倒逼改革。自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以来,表现出言而无信、反复无常和蛮横无理的霸凌主义形象,而中国在被迫采取反制措施的同时,始终主张将中美贸易摩擦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并在主动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同时,中国还应“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与各界一道,推动多边经贸体系的改革进程。(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掌舵经济高质发展

张德勇

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着眼于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个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坚持稳中求进,保持战略定力,坚定发展信心。

当前,人们需要正确看待中国经济运行因外部环境明显变化而面临的一些新挑战。一方面,改革开放40年发展积累起来的经济实力及其彰显的十足韧性,足以抗击外部环境变化产生的干扰;另一方面,这些新问题新挑战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必须迈过去的“坎”。

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得益于改革开放,未来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依靠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当前复杂的内外部形势,是中国以更大力度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契机,也是以更大力度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最大限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用扩大开放引入经济发展的“活水”,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从而,在解决新问题中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从容应对贸易摩擦

于春海

持续观察中美贸易摩擦不难发现,短期经贸利益显然不是特朗普政府的诉求,焦点已经越来越明显地指向诸如国有企业、产业政策、市场经济模式乃至发展道路等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为实现其目的,特朗普政府的行为会向多边和非贸易领域扩展。

为了赢得主动,中国需要进行多方面主动应对。第一,通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国内民间投资增长与家庭消费需求增长的良性互动,降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过程对外需的依赖性。第二,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落实既定的扩大开放战略,推动国内市场的扩大和升级,提高国外企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第三,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或者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范围内,开展双边、区域和诸边政策协调,应对美国通过逼迫其它经济体选边站队来孤立中国的策略。第四,积极参与和推进基于规则的国际贸易投资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基于全球的视角而不是中美贸易冲突的视角,在国有企业、知识产权、政府行为、投资政策、数字化、金融科技和包容性增长等方面提出务实的“中国方案”。(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提升中国东盟合作

郭延军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15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政治互信不断增强,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各领域合作成绩斐然。中国与东盟正携手迈入双边关系发展的新时代。双方将打造更高水平的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迈向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国需要在合作理念、机制建设、务实合作等方面不断开拓创新,共同打造合作新格局。

加强“陆海联动”,是构建中国—东盟合作新格局的客观选择。一方面积极推动澜湄合作机制(LMC)向深向实发展,促进中国同五个陆上东盟国家共同发展;另一方面以东盟东部经济增长区机制(BIMP-EAGA)为基础,吸收新加坡加入,加快同五个海上东盟国家构建新的合作机制,推动务实合作。两个次区域合作机制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形成“一体两翼”的合作新格局,共同推动中国—东盟整体合作提质升级。这一新格局不但有助于缓解部分东盟国家对中国推进澜湄合作的疑虑,推动海上务实合作;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中国—东盟关系向更加平衡、协调的方向发展。(作者系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所长)

世界关注中国发展

刘光明

做好新时代中国理论对外传播,就要构建起一条既能保持理论本质特征又能推动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科学路径,这需要全面把握国际社会对中国理论的差异化需求。

西方大国关注中国对世界秩序和战略格局的影响,希望了解中国强盛起来后,是否会与西方国家形成尖锐对立;发展中国家更关注中国持续健康发展的成功故事,希望借鉴中国治理腐败、减贫等治国理政经验,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中国周边国家侧重于了解中国的地区影响,希望寻求并扩大与中国倡议的对接点;社会主义国家则关注中国是如何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如何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渴望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中得到有益启示。

需要指出的是,分析判断国际社会对中国理论的差异化需求,并不是要迎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思想文化,更不是要臣服于西方文化,而必须要保持中国理论的品格和本质特征,体现出应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要把“中国想对世界说什么”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的重大关注是什么”贯通起来,实现二者水乳交融、润物无声。(作者系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

贡献全球治理方案

田飞龙

新时代中国学繁荣发展,但亟需走出西方中心主义,让中国人说出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新时代中国学要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近代转型经验在当代的模式中加以统合,用自身概念和思想体系进行统摄。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当于新时代中国学的思想纲要。近几年,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飞速提升,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国际上对中国的关注盛况空前。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在中国革命与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提出的,也是在对20世纪旧有全球化方案予以批判性吸收和超越的基础上提出的。20世纪的旧有全球化,终因西方文化中主客二分的哲学局限及西方文明中心论的殖民主义局限而走向衰落。美国挑起贸易争端,尤其是不久前美国副总统彭斯的讲话,充分暴露出美国对二战后理想主义国际法秩序的背弃及“美国优先”式的哲学与政治倒退。而中国作为融合东西方智慧的现代化国家,在中国共产党科学领导下,立足于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重使命与双轨目标,以治理现代化和“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实践抓手,将为全世界做出重要贡献。(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法学院副教授)

维护台海和平稳定

汪曙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台工作上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述和新政策,其中体现了四个重要辩证关系。

第一,阐明实现国家统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辩证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而只要朝着“两个一百年”目标走下去,在中华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国家统一的基础会更加厚实,条件将更加充分。第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与反对“台独”的辩证关系。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是两岸关系之“锚”和“定海神针”。坚持一中原则必须遏制“台独”势力及其活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写入“六个任何”,对“台独”分裂活动形成强大威慑。第三,正确处理“两岸一家亲”与“反独遏独”的辩证关系。“台独”分裂活动是台海和平稳定的最大现实威胁。“反独遏独”不仅要打击、遏制各式各样的“台独”行径,也要不断削弱、瓦解“台独”言行在岛内存在的社会土壤。第四,妥善处置涉台外部因素与维护台海稳定的辩证关系。大陆牢牢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台湾问题的内政化性质,敦促他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遏制挑衅红线,有力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

广泛参与世界对话

管永前

海外中国学的繁荣发展,一方面表明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中国,中国研究正日益显示出它的世界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关注世界,需要以世界眼光审度海外学界对中国的评价与研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中国的成功从根本上重塑了西方近两百年来的现代性观念和现代化理论,中国道路具有世界性意义。新时代要求中国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中外文化互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在当前的国际舆论和学术话语中,占主导地位的仍是西方话语。在解释中国文明与文化、解释当代中国的发展方面,西方中国学研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西方理论和方法。但随着近年来世界重心向东方转移,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已成为一个大趋势。对西方汉学和海外中国学盲目崇拜的时代应该结束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时代开始了。

在人类文明史的发展长河中重新评价中国文化的价值,在文明互鉴中重新书写世界历史,走出“西方中心主义”,树立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和自觉,应该是我们的基本立场。(作者系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中国文化研究院副教授)

谋篇布局大国外交

凌胜利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在谋篇布局方面需要重大局、谋长远。这就需要在国际形势研判、战略阶段规划、战略任务部署等方面不断加强,以系统思维进行战略布局与统筹。

世界怎么样,中国怎么办,是以往我们思考对外工作的基本模式,也反映了中国必须从国际视角来考虑中国对外工作。国际形势研判是否客观精确,直接关系到对外战略布局是否科学合理。把握国际形势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历史观从时间维度将过去、现在与未来紧密联系起来;大局观将地方与中央、中国与世界、表象与实质、挑战与机遇等有机统一起来;角色观要求中国因时因事因地制宜。这三个观念的结合,为认清国际形势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可以实现时间、空间与关系的多维度有机结合。

对外战略布局还需要加强战略规划。在时间节点上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节点,以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坐标,通盘考虑,既整体布局又突出重点,既多点开花又精准发力,发挥综合积极效应。总之,中国已经进入大国外交时代,要使对外工作这个系统工程运转流畅,必须坚持外交大权在中央,各要素之间加强协调。(作者系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精准传播中国形象

孙敬鑫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国际形象呈现出四大新趋势。

一是总体形象稳步提升。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连续开展的五次国家形象年度调查显示,2013—2017年,海外受众对中国形象的打分从5.1分上升到6.2分(满分10分)。二是中国形象在不同国家的分化趋势更加明显。即便同在非洲大陆内部,中国形象也存在显著差异。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2018年开展的调查显示,埃及对中国形象的打分高达8.0分,而南非给出的打分则为6.7分。三是海外年轻群体对中国的了解意愿越来越强、程度也越来越深。有调查显示,在18—35岁的海外青年群体中,33%的受访者对中国比较了解,而50岁以上的人群中,这个比例只有19%。四是“硬形象”与“软形象”之间的落差有加大趋势。多个数据调查显示,外界对中国经济、科技等领域的认可度普遍较高,但对中国文化、教育等软实力的评价则有待提升。

在塑造和传播新时代中国形象时,要重点在提高精准性、实效性上下功夫,更多采用一国一策,及时弥补短板;同时也要提高应对抹黑、攻击的能力,真正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作者系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副研究员)

原标题:世界趋势与中国角色——首届新时代中国学论坛发言摘编(一)

海外网 毛 莉 孟庆川 刘思悦 整理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0月19日   第 06 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0月19日   第 07 版)

责编:侯兴川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