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入新动能 拓展新空间

2018-08-20 05:15:25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地理上紧临的广东9城市与港澳两城,经济合作早已开展。去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香港亲自见证了《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的签署。“9+2”城市群正超越传统的合作格局,朝着国际一流大湾区的宏大目标迈进。港澳各界坚持“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积极投入大湾区建设,新的动能正在注入、新的空间正在拓展。

  港澳发展“最大的机遇”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今年6月表示,非常重视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认为这是香港人下一步经济发展最大的机遇,为香港经济发展提供很大潜力。她尤其鼓励香港青年人,积极去了解、体验和参与。

  澳门特区行政长官崔世安8月15日表示,将调整澳门的“五年规划”,全力配合国家部署,加强与国家、粤港的沟通。

  林郑月娥和崔世安已分别多次率代表团遍访大湾区内的广东9市,为开展进一步的合作探路、谋划。

  香港特区政府将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专门负责协调推动工作。为了与大湾区产业对接,香港科技园雄心勃勃,力推创新科技,5年内要把园内的培育公司翻倍,增加到500家。

  港澳各界在密切关注着大湾区建设的进展。他们看到,国家旨在把“9+2”城市群打造成一个同时具有经济竞争力与优质生活条件的国际枢纽。他们在各种场合阐述着港澳的优势和应有的作为。

  澳门发展策略研究中心会长萧志伟表示,澳门要发挥自身优势,包括作为世界旅游休闲中心及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平台的有利条件,扮演“精准联系人”的角色,为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带来更多的动力。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认为,“一国两制”条件下,湾区内的城市存在一种互补关系。区内城市政府部门需要协同商议,尽量把制度差异所造成的区隔降低,让人、货物、资金等可以加速自由流动。

  香港立法会议员廖长江撰文指出,香港如果错过新机遇,“苏州过后无艇搭”,香港应充满自信,好好地乘着国家发展的势头而更上层楼,推动经济再向前迈进。他呼吁社会各界“一起做大这个饼”,使得“9+2大于11”。

  涌现新的“创富故事”

  近期, 一个个考察团不断从港澳奔赴广东。5月22日,由香港广东社团总会主办的“寻找家乡的商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千人考察团”启动。今年4月,32名香港立法会议员前往湾区5城市参访3天。

  内地城市向港澳就业者张开了欢迎的臂膀。暑假,赴内地实习的港澳学生越来越多,尤其是到深圳高科技企业实习的名额竞争激烈。香港特区政府今明两年将资助5200名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交流和实习。

  改革开放之初,大批港澳人士随着产业转移的浪潮北上工作。如今,在粤港、粤澳之间“双城行走”的港澳人士更多了,一批批中青年创业者正超越本地,把眼光放大到另10个城市中。据统计,目前仅在深圳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就有注册港企8031家,而整个深圳则有上万家。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洪为民说:“1978年时,我年纪太小没有亲身体会,新一轮改革开放,我们不能错失。”作为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他现在一年接待上万名港澳人士前往参访、办事,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前海的“热度”。

  香港出生的“海归”尤建兴创立了“玖明智控”,研发护眼的LED照明设备。他曾在香港长时间做试验,后来发现深圳有着成熟的上下游产业链、齐全的工程师团队,而且研发成本可大大降低。2017年他入驻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

  “来前海真的很值!”尤建兴说,他的团队获得机构合投的2000万美元融资。“前海有相当多的政府扶持基金,许多分项目的资金可以申请到,15%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也相当吸引人。”

  香港尚乘集团董事长蔡志坚向媒体表示:“大湾区给创业者无限可能,除了是香港人,我们现在多了一个新身份‘湾区人’。”他的理想是打造一家以香港为家、背靠祖国、面向全球发展的金融机构。

  在珠海横琴创业的周运贤,成功创立了“跨境说网络科技”电商平台。他表示,澳门特区政府和很多社团机构都推出了不少协助年轻人开拓视野的举措,横琴新区对创业者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包括免租、协助创业孵化、融资等。创业者专注于某个点位不懈努力,定有所成。

  香港青年陈升,这几年在港深两地跑,已成功完成两个项目。他认为,在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前景越来越明晰,深圳的“魅力值”还在增加。因此,他会深耕内地,帮助众多的乡村打造“一村一品”,把优质农产品销往国外。

  看好大湾区前景,港澳业界的“深潭大鳄”也积极行动,设桩布点。据报道,在深圳的深港创新城,目前已汇聚了汇丰集团、东亚银行、港交所、嘉里集团、周大福、新世界、九龙仓等一大批知名港企。

  国际著名的华侨银行集团2014年收购了香港永亨银行。该集团行政总裁钱乃骥最近提出深耕跨境业务,将斥资12亿元人民币发展大湾区业务。他坦言,早已有不少银行同业看中大湾区,预料竞争相当激烈。

  澳门东望洋集团总裁甄瑞权2005年创立“东望洋饼店”,并将“澳门味道”带到江门。现在东望洋饼店在澳门已增至16间分店及两个厂房。在江门仅3年时间,厂房面积已发展到近2万平方米,“葡韵饼店”则增至26间,每天产品运销广州、澳门及加拿大。甄瑞权还准备进军香港市场,而江门厂房则将被打造成旅游食品生产基地,吸引港澳及内地青年就业。

  全港各区工商联会长卢锦钦告诉记者,他年轻时因香港产业北移需要常跑珠三角,现在新一轮科技创业潮中,他“北上”的时间更多了。该会在福田保税区5万平方米的深港商贸科技基地,月底就要开始装修了,项目推进顺利。他说:“国家推进的大湾区是大手笔,我们旗下的会员共有3000多家企业,也是摩拳擦掌,会有大动作。”

  把湾区“当成自己的家”

  粤港澳大湾区不仅要达到经济高质量发展,还要建成“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成为湾区居民同享高质量生活的共同家园。这个目标正一步步实现。

  近期,中央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多项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学习、就业、生活的具体措施,包括在火车站设置了可识读“回乡证”的自动售取票机、允许在内地就业的港澳人士缴存住房公积金、全面取消港澳人员在内地就业需办理许可等。9月1日起,符合条件的港澳台居民,可以申请领取居住证。

  香港青年联会副主席詹胜闻讯后兴奋不已。他说,据统计香港目前约有52万人长期居于广东省,这些便利措施让我们感受到中央的关怀和解决问题的决心。这必将进一步带动大家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长期在广州经商的港人李秋发,对证件问题带来的困扰深有体会。得悉可以办居住证了,他说:“太振奋了!我相信港人以后在内地工作生活将方便很多。”

  为了宜居宜业,大湾区内地9城也不断推出具体措施,例如在广州市取得“人才绿卡”的港澳优秀人才,可在子女入学、购房购车等方面获得与广州市民同等待遇。大湾区一些大学专为港澳学生设立了奖学金。

  大湾区的各项制度在不断完善。在内地读大学并工作的吴先生坦承,以前申请就业证,要向房东借房产证,向公司借用营业执照等文件,每次要两三个月才办理好。“取消就业证的做法,让港澳就业者有回家的感觉。”

  澳门中华新青年协会会长罗奕龙表示,作为澳门青年,应主动响应号召,构建国家与国际间对接的交流平台,以大湾区建设的四大维度、六项原则为目标,高度融入国家的发展大局,开拓属于年轻人的新天地。

  大湾区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周末在跨境巴士上,结伴到珠三角品尝美食的港人络绎于途。珠海学院一带一路研究所所长陈文鸿观察,珠三角旅游设施完善,广州、佛山、深圳居民周末旅行的人数多于香港,餐饮之丰富及相对便宜的价格也让人羡慕。

  香港媒体工作者赵燕玲表示,大湾区不仅是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引擎,亦有望成为一个优质又朝气蓬勃的工作圈、生活圈、学习圈、娱乐圈,港人应抓紧机遇,特别是年轻人更应张开怀抱,积极勇敢地去闯、去实现自我抱负、去安居乐业,把大湾区当成自己的家。(本报记者 连锦添 苏 宁)

责编:王栋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