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开展“文物修复季特展”体验活动

2018-08-19 09:01:02来源:海外网
字号:

8月18日,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季特展”第三季三维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为主题的“孰制匠之”特展在西厅举行。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国家级综合性历史类大型博物馆。馆藏文物达170万件(套),其中18件为国之重宝。代表性文物有商周青铜器、历代陶俑、唐墓壁画及唐代金银器等,文物的完整典型及序列性充分体现了中国文明的悠久灿烂。

图片1.jpg

(陕西历史博物馆俯瞰图)

本次第三季文物修复特展之所以取名“孰制匠之”,是取自屈原的《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旨在向公众展示如何将文物“搬”到计算机中,展示文物三维信息采集、模型处理等内容,让公众能够近距离了解三维技术,感受这一新兴技术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的应用。文物保护修复是博物馆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因为这项工作常年在后台展开,博物馆观众无法近距离了解它,因此长期以来,文物修复工作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修复工作者在大家的心中也充满了神秘感。伴随着第三季三维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运公众体验活动,通过公众实地体验,培养公众知文物、懂文物、爱文物、保护文物的积极性。文物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它具有很高的艺术、精神、研究、欣赏、历史价值。

图片2.jpg

(手持光结构扫描仪采集数据)

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留传于世的文物会越来越少,所以文物十分珍贵。日用品坏了,可以再生产制造,文物却不同,它不能再生产,再生产出的东西不是文物,是仿制品或赝品,是没有任何文物价值的。文物一旦损坏,就永远不能复原。利用三维技术保存文物当年的风采,是我们为子孙后代急需所要做的事情。

图片3.jpg

(人脸数据采集现场)

本次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形式选拔产生了参与公众体验活动的6个代表组,活动期间由文物修复工作者向公众讲解示范如何将文物“搬”到计算机中,展示文物三维信息采集的流程,并现场手把手教导公众代表制文物三维模型,并将三维模型完善后制作为3D打印模型。文物修复工作者向观众展示不同类别、不同材质文物的修复过程,将文物保护的理念介绍给观众,让观众了解文物修复的方法和技艺,以更加科学的态度看待这项工作。

图片4.jpg

文物修复工作者通过“结构光三维扫描仪”对一件文物进行扫描,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修复师就可以得到这件文物的表面信息。但是在文物修复中,有的文物因为受到侵蚀,表面信息已经模糊,有的文物被发现时已经残缺不全,三维技术能够将采集到的文物信息转换为数据模型,为文物修复提供精准数据依据,在一旁的3D打印机,在获取文物信息后,就可以立刻将文物进行复制打印,这个模型的还原度可以达到99%。代表分3组体验观摩三维扫描仪操作、信息的收集等工作环节。为了更好地与观众互动,陕历博还特意准备了观众意见调查表以及观众留言墙,并适时安排修复师们与观众面对面的交流,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邀请观众进入修复室,直接感受文物修复工作,意义深远。

图片5.jpg

据悉,陕西历史博物馆自2011年引入三维扫描与3D打印技术至今,一直在尝试从文物实体修复到虚拟修复、从文物实体翻模到利用模型翻模等工作,致力于将三维扫描技术与传统修复工艺结合起来,取得了丰富的经验。为让观众更好地了解修复工作,陕西历史博物馆于今年初在观众展览区开辟了专门的场所展示文物修复。截止今日,文物修复展已展出数月,第一季书画文物修复展览“赏延素心”与第二季木器家具修复展览“削木为鐻”已圆满结束,第三季三维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展览“孰制匠之”目前已经开始展览,第四季度仍然有公众参与的活动,陕历博热情欢迎对此项活动有浓厚兴趣的市民通过填写调查表等方式亲身前来体验。(周晓荣)

责编:王瑞景、侯兴川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