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监管待加强 粉丝集资莫成“糊涂账

2018-08-14 06:59:02来源:海外网
字号:

买广告、送礼物、刷榜单……近年来,随着粉丝经济走热,粉丝团体自发组织的集资活动日渐增多。然而,流程不透明、款项管理混乱,甚至携款消失等问题也广受质疑。对此,必须加强监管、严格规范,避免让粉丝集资变成“糊涂账”。

粉丝集资  日渐流行

“我花在追星上的钱,除了购买专辑和海报,大部分用来参加网上‘应援’。”小琪是一名在校大学生,她口中的“应援”是指接应和援助,即粉丝群体通过集资,为偶像明星造势宣传。“比如,在明星生日前夕,一些粉丝团体会集资购买礼物,有的也会以明星名义集资开展公益活动。”

“互联网平台的便利化,使以往较为分散的粉丝群体实现了网络化的集聚。”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分析,从网络转发点赞到集资支持明星,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粉丝行为具有了强大的动员和聚合能力。

依托互联网平台,一些粉丝团体已形成数据、宣传、文案、探班等分工明确的团队,比如,为明星打榜投票的被称为“打投组”。“在明星发布新专辑或歌曲之前,‘打投组’会通过第三方APP发起筹款。粉丝的参与金额从几元到上千元不等。”前不久,在北京实习的小林就参与了一个类似的筹款活动,所筹款项将用于购买专辑刷高销量。

“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为粉丝与明星间的高频互动提供了便利,也令双方关系中的‘伴生’属性加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孙佳山认为,如今一些粉丝不只是单纯地崇拜明星,也更期待与其“共同成长”。

以网络综艺《创造101》为例,根据赛制,参赛选手淘汰与否取决于观众的投票数。很多粉丝通过购买视频网站会员或定制卡,获取更多投票权。“会员和非会员的票数差异很大,有时候觉得制作方是在利用选手诱导甚至‘绑架’粉丝。”小惠是一名大三学生,为了支持喜爱的选手,不仅自己购买了视频网站会员,还号召身边人一起购买并投票,“选手的实力比拼最后演变成了各家粉丝的财力竞争,有着明显的拜金和功利色彩。”数据显示,截至节目决赛当日,节目公开集资总金额已超过4000万元。

集资行为  亟须规范

“除了演艺明星所属经纪公司成立的官方粉丝团队,还有不少在贴吧、站点等自发组织的粉丝会。一旦涉及到筹款集资,我最担心的就是被骗。”家住江苏南京的小许说,“两年前曾参与某明星贴吧组织的筹款活动,但组织者事后列出的账目明细不清,不久后便不知去向。”

“经纪公司或明星个人与粉丝团体之间,一般不会形成直接的经济往来。”从事演艺经纪工作的秦先生介绍说,一些较大的粉丝组织负责人可能会和经纪公司直接接触,“多数筹资行为并不直接由经纪公司官方发起,而属于粉丝组织的自发行为。”

“粉丝集资行为既不属于互联网募捐,也有别于普通的民事赠与。如果粉丝集资的组织者通过虚构事实,诱骗粉丝出资、擅自挪用款项,可能构成诈骗或侵占行为。”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分析,目前的确有不少诈骗分子,利用明星影响力在网络社交平台上骗取钱财。

集资行为如不规范,不仅暗藏陷阱,还可能成为少数人的“生意经”。一位曾在某球队官方办事处工作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一些所谓的球迷会负责人,利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等的情况,谋取私利。“比如假借球队官方名义组织活动收取报名费,或明码标价兜售官方组织免费发放的纪念品或活动门票。”

平台履责  加强监管

打开一款名为Owhat的手机APP,在一个目标金额为2万元的“应援”项目介绍中,发起人详细列明了所购物品内容和数量,同时写到:“所有开支明细会在活动后公示。”然而,记者发现,并非所有项目都清晰透明,有的发起人甚至并非团体组织而是普通个人。

“粉丝经济与互联网平台的结合,平台责任界限是绕不开的话题。”陈少峰说,目前,对平台关联责任的界定仍待明晰。他建议,平台方应形成一套完整的信息审核、资质认定和侵权追责机制,不仅要做到信息透明,还要对粉丝行为合理引导,“比如,对未成年人,平台方可通过技术手段设置金额上限、开启身份验证和限定使用时长等。”

据了解,目前一些成立较早、规模较大的粉丝团体,在财务方面都有所规定,包括要求账目公开、票据真实、允许查看等。“粉丝团体加强自我管理的同时,监管部门的监管行动也不能滞后。”朱巍表示,监管部门一方面应将高额资金筹集活动纳入监管视野,另一方面也应加大对诈骗活动的打击力度。(钱一彬)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8月14日   第 02 版)

责编:周璇、耿佩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