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

记者手记:大桥下的回忆

2018-08-10 13:30:36来源:央视网
字号:

“大江奔流——来自长江经济带的报道”主题报道活动来到了南京。这座城市沿江而建,有着和长江太多共同的记忆。不过在这里,有一座建筑,可以说贯穿了几代中国人的记忆,这就是南京长江大桥。

这里是南京长江大桥,眼下为期两年的全封闭大修接近尾声,大桥的宏伟正重新展露。

在距离南京长江大桥几百米外的滨江花园小区,《大桥下文化》博物馆就设在社区服务中心的楼上。

滨江花园社区副书记 顾峰:老年人来这里主要是为了缅怀,青年来这里看主要是好奇。

滨江花园社区的副书记顾峰是博物馆的兼职讲解员,他告诉我们,滨江花园社区以前是南京长江大桥的桥工们居住的区域,棚户区改造后,老桥工们大都搬走了,设立这个博物馆,就是为了把这些大桥建设者的记忆留住。

南京长江大桥桥工 袁建昌:电焊你们也知道的,除了火光以外,烟(不停地)冒,我那个时候年轻搞不清,后来才知道,一个班下来以后,烟熏的包括火光打的,晚上回去睡一觉,完了,眼睛睁不开,都肿了。

南京长江大桥桥工 吴守志:烧钉,加温以后,通常一般在700度到1200度,我就记得我们最长的工作时间,是早上七点,一直铆合到晚上将近八点。

南京长江大桥桥工 杨大清:说老实话,很累、很苦、也很危险,我讲过一次,我说南京大桥江南(段),每一个墩子都有我流的血,流的汗。

给博物馆输送记忆的人名叫王世清,他刚找到一些外国政要在南京长江大桥拍照留念的底片,就急忙送到博物馆来,对于南京长江大桥他有自己的特殊情结。

大桥下文化微型博物馆志愿者 王世清:因为南京(长江)大桥是在特殊的历史年代建造的,是我们国家自主设计、自主建造的第一座大桥,它不同于其他的大桥,它有着历史的意义,也是我们中国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标志和骄傲。

王世清说,他捐给博物馆展览的藏品,记录下的都是大桥的辉煌,他更想让人们记住的,是这座大桥建设者们的精神,是中国的建设者们面临困境,独立自主建成大桥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才是这座大桥,留给南京最深刻的城市记忆。

南京长江大桥桥工 杨大清:小孙子就跟人家吹,这个大桥是我爷爷参加造的,他们老师组织他们去春游,到长江大桥去参观,他就告诉同学告诉老师,这个大桥是我爷爷参加造的,感到很荣幸,我们想想苦吃的很值得,我们青春无悔。

责编:耿佩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