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网巴黎4月20日电 法国人拉立祖(Jean-claude Laizou)被围观了。
那是在1986年深圳罗湖的一个小理发店里,老板喊来了十几个人,围观一个金发碧眼的白人。
拉立祖却很高兴,因为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
彼时法国电力集团(简称“法电”)正在参与中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派出包括拉立祖等法国专家前往中国工作。大亚湾核电站也是大陆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
缘分至此开启。从大亚湾时期就能感受到,深圳改革每周日新月异的变化。再到亲眼见证中国核电发展的“奇迹速度”,拉立祖感叹,至今累积在中国工作生活11年,对全家人来说,中国就是第二个故乡。
法国电力集团退休专家拉立祖(未来网记者 谢青摄)
筷子和刀叉
1986年9月23日,深圳大亚湾核电站四个合同和三个贷款协议的签字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时任广东核电合营公司总经理昝云龙、中国银行副行长杨惠球与法马通公司总裁莱尼、副总裁德高,英国通用电气公司执行董事戴维森,法国电力集团工程与设备部部长卡尔,以及法国巴黎银行、英国米兰银行的代表分别签署了核岛设备供应合同、核燃料组件供应合同、常规岛设备供应合同和工程服务合同共四个供货和服务合同以及三个相关的贷款协议。
就在大亚湾核电站初期投入建设时,拉立祖和法国专家来到了中国,参与到核电工程的启动工作中来。
不懂中文,看到的一切都不能理解,全部都是崭新的体验。拉立祖作为人力资源主管,主要负责中法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但由于中法人民对生活理念的不同,如何让中法双方同事相互理解相处,成为了关键点。
最明显的地方就在于饮食,法国人使用刀叉、吃面包,而中国人使用筷子、吃米饭。“但这并不影响中法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
拉立祖回忆说,在1986年的西方圣诞节时,大亚湾的中法工作人员聚在一起共同庆祝。大家准备面包和中国菜、送给孩子们礼物,甚至一名法方高管还装扮成了圣诞老人。
而圣诞节不久后就是中国的农历新年,中方特别邀请法方人员去桂林过除夕。拉立祖告诉未来网记者,“那是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中国新年的气氛,美丽的烟花和鞭炮声令人至今难忘。”
诗歌与绘画
来到中国后,拉立祖最喜欢看电视上的相声和曲艺表演,虽然听不懂,但他自言可以感受到中国人的幽默。甚至还有法方的专家加入深圳当地民乐团,即使语言不通,但靠音乐大家就可以交流无阻。
为了工程项目更好地建设,方便中方与外国专家的交流沟通,大亚湾建设了“专家村”。当时整个大亚湾核电基地的“专家村”有10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国专家,外国人的密度仅次于北京的使馆区,被称为“小联合国”。
而对文化的理解,是连接中法双方最好的方式。正如法国人喜欢观赏画作,拉立祖观察到,中国人在公园游览时很喜欢诵读石碑上的诗词,由此他建议将大亚湾专家村的道路都以中国古代诗人的名字命名。
至今,大亚湾的专家村里“李白路”、“杜甫路”、“白居易路”、“李清照路”、“辛弃疾路”等路牌仍然矗立,每每惊艳着初次到来的访客。
读懂古诗,欣赏绘画,成为大亚湾中法工作人员沟通交流的好方式。甚至拉立祖还在深圳当地举办了画展,通过绘画的文化表现力,也让法国专家尽快地融入当地生活。
“我自己最喜欢巴金的书,当时读了许多中国作家的作品。”拉立祖告诉记者,自己的子女更多地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三个孩子都在中国上过学,甚至二女儿学会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中文的“再见!”而不是法语的“妈妈”,这让他的夫人至今都耿耿于怀,拉立祖却哈哈大笑。
1986年,拉立祖到中国时曾经有一个梦想——希望骑着自行车,沿着“丝绸之路”从中国回到法国。“在中国,坚持是我学会的一个美德,所以我花了20年时间来准备。”拉立祖说,“两年前,在我68岁的时候,我从乌兹别克斯坦出发,通过骑车、换乘大巴、火车的方式,一路前往敦煌,经过西安,最后来到了北京,花了两个多月,沿着‘一带一路’万里走单骑,完成了当年的梦想。”
甚至直到现在,拉立祖全家人每周都会吃中餐,家中收藏了许多中式家具和字画。“我儿子马上就要结婚了,来参加婚礼的宾客几乎都是他的中国朋友。”拉立祖说在大亚湾的日子,让全家人都交到了许多友好的中国朋友。
拉立祖收藏的中国餐具、家具和书画。(受访者供图)
师徒同兄弟
虽然孩子们的适应能力都很强,但是拉立祖讲到法方专家初到大亚湾时,语言沟通还是最大的障碍。
大亚湾核电站的工程建设初期,是由法方专家提供建议指令,中法双方采用英语作为工作上的沟通语言。但由于英语是两国人的第三方语言,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会的情况。
“当时中方工作人员非常努力和敬业。”拉立祖提到,为了准备相关工程合同,中方人员专门学习了法语和英语,认真地做好每一处细节,体现了非常高的素质素养和敬业精神。
那段在大亚湾的日子,给拉立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法双方工作人员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大家每天辛勤工作,都是为了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
彼时在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中,中方的中广核技术人员还是以“小学生”的心态,虚心地向法国老师进行学习。
但现在境况已经大不相同。随着岭澳核电站一期、台山核电站的建设,再到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核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与高铁齐名的两张“国家名片”之一。
感叹中国核电“奇迹般”的发展速度,拉立祖认为,中法双方在核电领域已经由最初的师生转变为兄弟。同时随着中广核与法电签订的英国核电项目投资协议,拉立祖坚信,中法双方在核电领域的合作将有更好的发展,实现并肩走向世界。(谢青)
责编:周璇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