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民政厅:编密民生保障网 叩响百姓幸福门

2018-04-04 09:13:22来源:海南日报
字号:

2014年7月18日,超强台风“威马逊”在海南登陆,文昌市昌洒镇白土村的传统民居大部分倒塌。省、市有关部门迅速反应,下拨救灾资金,帮助村民重建房屋。灾后重新规划建设的白土村更加美丽。海南日报记者 李幸璜 摄

原题:省民政厅扎实推进社会救助、防灾减灾、养老服务等各项工作 编密民生保障网 叩响百姓幸福门

全省平均每千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30张,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打通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最后一公里”;逐年提高低保标准、特困救助供养标准,编密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网……

近年来,全省民政系统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通过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社会救助工作兜底保障有力,防灾减灾工作高效有序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扎实开展,社会治理和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创新突破,一项项惠民政策、措施的颁布和落实,形成一股暖流,流到老百姓的心里。

保民生 为困难群众撑起爱的晴空

房间干净整洁,饭菜荤素搭配。近日,海口市龙桥敬老院内,一阵欢快的笑声传来,特困供养老人们正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老人们的幸福感增加了。”龙桥敬老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特困救助供养标准去年提升后,老人们的伙食标准得到了提高,手上的零用钱多了,老人们都很满意。

近年来,我省社会救助工作兜底保障有力,民生兜底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编密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网。过去5年,我省大力构建包括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在内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各项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

为进一步让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我省逐年提高低保标准、特困救助供养标准,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方面,截至2017年底,全省城乡低保对象24.3万人,全省城乡低保月平均标准分别为485元、356元。全省特困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600元,惠及城乡特困供养对象2.7万人,特困救助供养制度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乡统筹。

我省还将4.2万名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以及产业扶持政策方面与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享受同等待遇。

“现在政策好了,我在医院住院,不用交押金就可以先治疗,很方便。”今年45岁的临高县多文镇贫困户王四患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病症、脑转移瘤等多种疾病,丧失劳动力,严重影响了家庭生产生活。临高县人民医院结合他的实际情况,为他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经过一段时间合理用药和积极救治,王四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

这得益于当地实施的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临高针对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健康扶贫措施。困难群众在看病住院时只需提供个人有效证件、证明,即可免交押金。患者办理出院手续时,不管是在大型综合公立医院还是乡镇卫生院,都可到“一站式”服务综合窗口即时结算,方便快捷。

不仅如此,临高还出台了《临高县农村贫困人口医疗兜底保障实施方案》,财政出资设立贫困人口医疗兜底保障专项资金,保障贫困人口实际医疗费用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农村贫困患者住院费用个人自付比例在10%以内。

同样,在位于五指山市的海南省慈善惠民医院,根据惠民政策,家在五指山市、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和陵水黎族自治县7市县的特困家庭患者、民政救助对象、市县政府确定的其他特困群众、低收入边缘贫困人员,都可在医院得到免费救治。

“通过大病救助和医疗保险,解决了很多贫困家庭没钱看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助力了脱贫攻坚。”省民政厅救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让困难病患燃起希望,我省取消了重特大疾病病种限制,统一按治疗费用核定救助标准,上调了救助比例和年度最高救助限额。医疗救助“一站式”即时结算服务普遍推行,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因病致贫家庭患者纳入医疗救助范围。截至2017年底,全省城乡医疗救助人数76万人次,救助金额2.54亿元。临时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全省临时救助8.88万人次、救助金额6379.1万元。

解民困 全力为灾区群众保驾护航

2014年夏天的超强台风“威马逊”把文昌市铺前镇东坡村村民陈文合的房子掀翻了,全家6口人只得挤住在民政部门提供的救灾帐篷里。“灾难无情,人间有爱。灾害发生后,政府部门立即组织安置,提供救灾食品、药品、饮用水、被褥。”他高兴地说。

灾后重建过程中,省民政厅、省慈善总会及海南部分爱心企业及时伸出援手,为这个遭受风灾重创的贫困家庭撑起了一把“保护伞”,为陈文合援建了新房,帮助他渡过了难关。

“灾害中,我们要确保所有受灾群众的转移安置,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地方治疗、有地方住。”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5年时间,全省民政部门全力抗击“海燕”“威马逊”“银河”“电母”“莎莉嘉”台风、强降雨等重大自然灾害,认真做好受灾群众过渡期生活救助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十二五”期间共救助受灾群众206.59万人次,各类救灾补助项目不断完善,救助标准逐步提高,基本实现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受灾群众得到初步救助,有效地保障了受灾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灾区的社会稳定得到切实维护。

去年9月27日,海南省东部救灾物资储备库在万宁市揭牌,这是海南民政系统第四个投入使用的救灾物资储备库,可辐射周边市县。该救灾物资储备库的投入使用,大大提升了我省给东部沿海经常受台风影响的市县快速调拨救灾物资的能力。“未来,位于五指山市的中部救灾物资储备库即将投入使用,位于儋州的西部救灾物资储备库也在建设中,海南将逐步完善以省库为核心、海口三亚库为两翼、东西南北中库为主体的救灾物资储备库格局。”省民政厅救灾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我省还加强了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在全省76个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一栋栋全新的防灾多功能楼给附近居民吃下了“定心丸”;在全省多个市县,一场场防灾减灾演练上演,提醒群众时刻要有防灾减灾意识,防患于未然;全新的救灾应急配套卫星通信装备引进,救灾物资储备库相继规划建设……一道道防灾、救灾、减灾的防线,成为了守护美丽家园的牢固屏障。

暖民心 社会福利和养老事业广覆盖

走进环境优美、设施齐备又安静的省托老院,笑容写满在每一个老人的脸上。“到托老院养老,不仅减轻儿女的负担,由于政府集中供养老人,也更节省社会养老成本。”入住的老人说。作为我省第一所省级综合性、多功能、高水准的养老服务福利机构,托老院主要接纳城市无人照料的老人和低收入、独居、空巢、失能等养老困难的老年人,承担全省社会老人住养护理、康复保健、文体娱乐、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服务工作。

近年来,随着我省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越来越多的“候鸟”老人来琼,给我省的养老服务工作带来一定压力。我省民政部门主动作为,出台一系列养老服务的法规政策和指导性文件,支持和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发展,提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融合发展,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每天,在海口市社区居家养老呼叫求助服务信息中心内,工作人员都会忙碌地接听着寻求养老服务老人的电话。截至2017年,全省共有558个城乡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比2016年增长21.3%。

我省机构养老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我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发展思路,支持和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养老机构数量及床位数大幅度增加,机构养老保障能力明显提升。2011年至2017年10月,我省投入资金5亿多元,建设省、市县中心养老院18个,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新增床位3152张。

一组数据可说明海南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养老床位数4637张;2015年底,全省养老床位数3.35万余张,全省平均每千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26.7张。截至2017年6月底,全省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203家、养老床位数3.82万余张,全省平均每千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

2012年以来,我省坚持富岛与强军相结合,争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实践范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推进双拥工作。“十二五”期间,全省优抚保障水平连年提升,抚恤标准每年增幅达15%-20%。高龄补贴制度进一步完善,省级百岁老人长寿补助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为5.25万余名60岁以上特困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综合保险工作全面完成。

我省还积极打通困境儿童关爱的“最后一公里”。去年,我省建立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对418名无人监护留守儿童落实监护措施,帮助45名儿童落户登记、61名儿童返校复学。(记者 刘操 通讯员 王剑 刘小勇)

责编:夏丽娟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