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

2018-03-22 04:36:57来源:海外网
字号:

20.jpg

徐立平在工作中。(资料图片

0.5毫米有多厚?也许很多人没什么特别概念,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四研究院7416厂工人徐立平清楚地知道。0.5毫米,这是航天固体发动机药面精度允许的最大误差,而他整形的精度,不超过0.2毫米。什么概念?他拿起桌上的一张A4纸对折起来说,“就这么厚”。

从1987年参加工作,徐立平一直从事极其危险的航天发动机固体动力燃料药面微整形工作,被称为“在炸药堆里工作的人”、“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时代楷模”。

和徐立平第一次见面是今年两会期间在他所在的陕西团驻地——中国职工之家大厅里,他身材挺拔、瘦削,神情有些严肃。记者注意到,他身体有些倾斜,肩膀一高一低,走路有些不稳。他解释说,因为工作时需要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久而久之就变成这样了。

固体燃料俗称火药。给发动机药面进行微整形,就是按工艺要求、用特制刀具对已经浇注固化好的推进剂药面进行精细修整,以满足火箭飞行的各种复杂要求。由于工序特殊,迄今为止再精密的机器都无法完全替代人工。

除了高精度,这个岗位的高危险性更令人生畏。徐立平说,整形时就像躺在炸药包上,一旦刀具碰到金属壳体,或者摩擦过大发生静电放电,就会瞬间引起燃烧、爆炸。“几千度的高温,操作的人没有一点安全逃生机会。”

经过多年实验,他终于研发出一套半自动整形专用刀具,使工作效率、操作可靠性大幅提升,这台刀具后来被命名为“立平刀”。他还和工友们根据不同类型的发动机、整形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部位,设计、制作和改进了几十种刀具,其中9种申请了国家专利。

几年前,工厂引进了国内最大的立式整形机,希望代替部分手工操作。然而,熟悉和使用过程远比想象的艰难得多。它能否全面运用到药面整形上,国内也没有可借鉴的经验。

“活到老,学到老。”徐立平从熟记代码开始,一点点熟悉、一步步掌握,逐步摸索出适用于各种燃速推进剂的整形参数,并针对特殊型面设计了专用整形刀具。最终,他不仅为数控整形机编写出完整程序,还首次在国内实现了数控机床在推进剂药面整形工序的应用。同时,他还根据多年来工作经验提出了改装吸屑装置、加装连锁装置等20余项改造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说,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说到了我心坎里。”徐立平说,30多年的工作经历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任何幸福都不是靠等来的,而是靠艰苦奋斗获得的。“中国航天事业上世纪50年代从零开始,靠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才创造了今天的成就和奇迹。”

走进新时代,徐立平有了一个新身份:全国人大代表,责任更为重大。为此,他设定了一个“小目标”:“我们的工作环境比较危险,工作量也在不断增加,我要继续带领班组,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同时培养更多青年技能人才。”他建议国家加大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加强对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有了培训基地和人才,我们就可以利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技术,进行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和精度,并保证人员安全。”

今年,长征十一号火箭将从海上发射,这是中国运载火箭的海上“首秀”。作为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中唯一一型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的发动机就是徐立平所在的中航集团四院生产的。“为了确保发射圆满成功,我们对工作的要求更为严格,将保质保量地、安全地完成祖国交给我们的任务。”(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彭训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3月22日   第 03 版)

责编:张申、总编室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