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韩永进:知识问答很好但要防变味

2018-03-17 08:09:59来源:北京青年报
字号:

  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谈全民阅读

  韩永进:知识问答很好但要防变味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全国人大代表、国家图书馆馆长韩永进近日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已经进入对文化需求的井喷阶段,全民阅读氛围很好,还在不断提升。他还认为碎片化阅读、网红图书馆、知识问答直播等都对全民阅读有帮助。

  北青报:你觉得目前的全民阅读氛围如何?

  韩永进:我觉得很好,以国图为例,去年接待到馆读者超过580万人次,网站访问量近10亿人次,今年大年除夕到初六,共有4万多人到图书馆读书充电,这么多人选择在图书馆过年,这是一个多好的氛围,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2017年我国的GDP达到82.7万亿元,人均达到8000多美元,恩格尔系数也在降低,城镇都降到了30%以下,这样的历史阶段,很多人对物质的需求已经基本达到满足,就会出现对文化需求的井喷阶段,就像古话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往大了说,以前我们经常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可以看出文化还只是手段,现在文化本身已经成为我们的目标,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现在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大好时期,也是读书最好的时期。

  北青报:经常有人说现在大家都不看书了,年轻人更多时间花在用手机玩儿游戏、社交软件上,而不是用在读书上,你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韩永进:现在读书的人并不少,总体阅读趋势是上升的,比如2017年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国民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比2015年的4.58本有提升。至于说把时间用在玩儿游戏上,我觉得是物质丰富了科技发展了的好事儿,我们小时候根本没有这样的游戏。只是要防止娱乐过度,毕竟娱乐代替不了读书学习。

  北青报:现在很多人工作忙碌,阅读更多是在闲暇时间的碎片化阅读,比如手机上看个帖子,你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韩永进: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我们生活里的一部分,地铁里、公交车上,经常可以看到,我觉得只要是阅读,不论用什么介质载体形式,都值得鼓励,就是微信看一个链接的文章,也是阅读。几千年来,记载文字的载体不断变化,从甲骨、金石、竹简再到纸张,到现在的移动化阅读终端,人们对阅读的诉求没有变化,只是在某个时期使用了更为适合的阅读方式,科技的发展也为阅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形式是重要的,但更关键是内容。

  谈阅读场所

  去网红图书馆自拍总比去商场自拍好

  北青报:和国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层面的需求相比,现在的图书馆还需要如何提高?

  韩永进:主要是数量不够,全国公共图书馆不到3200座,平均40万人一座,很多发达国家平均每1万至2万人一座。去年公布了《公共图书馆法》,规定了明确的任务和职责,硬件软件都需要提高,这也是接下来的努力方向。

  北青报:图书馆感觉是一个比较安静的场所,近年来出现了一些网红图书馆,比如北戴河和天津都有网红图书馆,很多人到那里拍照发朋友圈,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韩永进:一个人到图书馆里,拍个照发朋友圈,说明他把读书当成一种骄傲的值得炫耀的事,这是好事儿。在图书馆里自拍,不比在商场里自拍为荣更好吗?这些网红图书馆,也提高了图书馆的影响力,对于全民阅读也是有好处的。就像我所在的国图,有的带孩子来参加活动,孩子就算只在一堆书籍里打闹,也是一个氛围的熏陶,也许哪一本书就引起了他的兴趣,为他进入阅读的殿堂起到指引作用。

  北青报:北京近些年出现了不少24小时书店,成为一些爱好读书的人后半夜的精神归宿,你去这些书店看过吗?

  韩永进:看到过,我听说北京的24小时实体书店已经有好多家了,这都是现在文化繁荣的产物,作为一个读书人,感觉就是大地微微暖气吹,很受鼓舞。

  谈知识问答

  应避免走形进入产业化的模式

  北青报:作为北京团的全国人大代表,平时也生活在北京,北京四个中心定位也包括建设文化中心,这方面你有何建议?

  韩永进:北京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在建设文化中心的过程中一定要多挖掘。比如北京提出建设三个文化带,包括三山五园,很多建筑图档,包括施工图纸等在国图都有保存,我们也愿意为北京的文化中心建设贡献力量,北京还有很多中央单位、文化单位,怎么把这个资源发挥好、调动好,值得研究。

  北青报:你提到过经常碰到年轻朋友问,读书能有什么用,能帮我涨工资吗?看完找工作攻略马上能找到一份好工作?看完爱情鸡汤能马上找到白马王子和女神?你怎么回答?

  韩永进:这就是读书有没有用的问题。我的看法是,不读书的人,不完成基本义务教育,在现在的社会上几乎没法生存。而且功利性的读书,也是读书,找工作、晋升职称、考证,都需要读书,就算为了提高个人素质读书,这也是有功利性的目的,功利性的读书没什么不好。再者,就是把读书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当成人生的一部分,把终身学习作为追求。我们提出2020年要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要基本实现现代化,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层面,做一个精神层面富足的人就需要多读书,现在有句网络流行语,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我认为精神层面的贫穷会让人愚昧。我们的老馆长任继愈说过,我们不仅要消灭贫穷,而且要消灭愚昧。如果口袋富裕了,脑袋没有富裕起来,那低级趣味等就会滋生。

  北青报:前阵子网络平台直播的知识问答很火,知识成为流行元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韩永进:在文化繁荣的大趋势下,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方法,都是非常好的,不管哪方面知识问答,引起个人的兴趣,他答一道题能掌握一个知识点,不知道的还会去查去学习,这都是我们学习热潮的一个缩影。只是要注意防止走形,比如目的就完全为了奖品,进入一个产业化的模式,通过拷贝等投机取巧的方式来获得奖励,这就变味了。

  谈创作经典

  能描绘出来这个时代就会是经典作品

  北青报:经常见到有观点批评现在通俗文化比较肤浅,甚至粗鄙化,并经常拿以前比如民国时期对比,比如说那时很多大师传统文化功底深厚,不少人可以写出古体诗来,等等,你听到过这种观点吗,怎么看待?

  韩永进:听到过这样的观点,我觉得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比如说民国,有人把民国描述得非常美好,似乎有很多文化大师,整个文化氛围也很好,但实际上当时的环境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全民的识字率和阅读量是多少?另外,只拿一方面来类比也有失偏颇,就说大师可以用文绉绉的话来交流,他见过互联网吗?现在的年轻人思想之解放,接触信息之多,以前根本比不了,厚古薄今不客观。当然,如果指出当今我们需要弥补传统文化知识,这应该引起重视,在现在的基础上想办法提高。

  北青报:作为一名读书人,也经常号召读经典,文化界经常批评现在缺乏经典作品,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韩永进:我们讲高原和高峰,经典要经过时间检验。但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这几十年,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和林毅夫交流过,他说谁能用经济学把中国这些年的变化描述出来就能得诺贝尔奖,我说谁能用文学作品把这个时代描绘出来,一定是当代的经典作品。现在看起来感觉比较缺乏与这样伟大时代相应的扛鼎之作,有高原没有高峰。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没有形成文化产品和服务,不只是文学,比如熊猫是我们的,但人家把它做成了流行的动画片,变成了文化产品。我们有丰厚的资源,经过努力,我相信肯定会出现这样的经典。

  (文/本报记者 李泽伟 摄影/本报记者 崔峻)

责编:夏丽娟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