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工代表”胡明春:造三军之眼 铸国之重器

2018-03-16 15:25:21来源:中国青年网
字号:

为战斗机擦亮战鹰之眼;为中国首艘国产航母配备雷达;护送天舟一号进入轨道,撕掉隐身飞机外衣;从“星”高度俯瞰大地……翻阅大事件,大国重器制造者代代创奇迹。

今天,他们中走来了新时代的全国人大代表。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长胡明春是光荣的一位。

首次履职,他聚焦“军民融合”战略。

他说:“我要把军工科研所的广大干部、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带上来,期待国家能在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战略方面,从国家层面多出一些具体政策,集中力量干大事,让我们这些大院大所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更大作用,创造更厉害的重大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长胡明春做客中国青年网两会特别节目《对话新国企·奋进新时代》。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支慧媛摄

孤独的领跑者

1984年,胡明春从中国科技大学空间物理专业毕业,被分配到14所。“印象中的14所,是一个十分神秘的地方。”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这神秘的面纱渐渐拨开,令他惊喜的是,比他想象中的还要不一般!

虽然胡明春大学学习过无线电技术,对雷达已有充分了解,但刚入所时,这里的雷达超出了他的所有想象,“在整个国防军工领域中,14所的地位不言而喻,其所担负的国防军工之大任,不禁令他的荣誉感、责任感与日俱增。”

压力越大、动力越足。高难度、高挑战的项目任务接踵而来,可他一点也不紧张。“我天生不怕难事,越难的事情,就做得越有兴趣,攻克后还觉得特别过瘾。”他笑言。

一次,为某型重点雷达天线的研制,胡明春开发了首款相控阵天线自动测试系统。在微波暗室中,他在8086PC机上用FORTRAN语言编制和调试。一台简陋的电脑、一个冰冷的冬天,一个个不眠之夜,最终,胡明春将半年多的测试时间缩短到一个多月,而且产品的设计质量大幅度提高。

钻研技术,胡明春走到哪,这股“倔”劲依然没变。

于他而言,“电子强军、科技报国”是一份值得用一生去热爱和探索的事业。这些年,他带领团队创下了多个国内“第一”,还有多个世界“领先”。

谈及成果,胡明春的脑海里,就像放映电影,每个细节都清晰无比。我国第一部机载预警雷达、第一部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第一部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正是这无数个“第一”,才推动了我国新一代预警探测装备水平的跨越发展。

“时下特别流行一个概念-‘领跑者的孤独’。就是说,一个行业里,跑在前沿的探路者,常会有孤独感,因为如你领军,就没有了可参考的对象。”胡明春说,14所也处于“无人区”里,“没人能为你领路,眼前有多条路,究竟哪条路通畅,只能自己判断,自己去走。”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胡明春反而觉得坦然,“想要做到行业领军,自然要比别人辛苦,承受更多的压力。在漫漫前路中,你不仅要自己探索走,还要带着身后的伙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长胡明春做客中国青年网两会特别节目《对话新国企·奋进新时代》。中国青年网实习记者 支慧媛摄

自力更生争口气

14所号称“三军之眼,国之重器”。

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底游的,国家重要的军事电子装备,尤其是探测感知装备都有14所的贡献。

工作34年来,由胡明春牵头和参与的重大科研成果不胜枚举。在这些成果中,令他记忆最深刻的,非预警机莫属了。

2017年,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内蒙古朱日和训练基地举行。空军-2000预警机作为空中编队第一架飞机飞过阅兵广场。

傲气冲天、霸气亮相,胡明春说,14所参与了这款预警机的研发,虽然露脸的时间只有短暂一瞬,但是却是十年磨一剑的功绩。

“预警机是空中帅府,没有预警机是不能打仗的。国家对预警机是渴望已久。”据他介绍,我们国家在70年代就开始了预警机的研制,但由于没有掌握好在低杂波环境下怎么观测目标的技术,最后项目被迫“下马”。后来在90年代,又与国外先进国家共同来研制预警机,但因为其他问题最后也不了了之。

为了不受制于他国,不被“别人掐住脖子”,14所承担起了研制预警机的光荣任务。之后的十年,胡明春和战友们奋战在军工研究的一线,从技术储备开始,终打造出这部世界领先的预警机雷达。

“领头的便是14所参与研发的预警机,而紧随其后战斗机上的电子装备也出自该所。不仅是产品,阅兵时的安全保障、气象保障等,都有我们的参与。”胡明春坦言,每次重大活动上的亮相,都会既兴奋、又紧张,自豪与激动过后,再多的疲惫也烟消云散了。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长胡明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供图

集中力量办大事

胡明春说:“14所今天的辉煌成就是靠一代代、一批批优秀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不断努力取得的。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肩负着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技术引领的使命,因此,我们应站在未来谋现在。”

近年来,以所长胡明春为代表的新一代14所人,更是放眼世界电子信息工程的前沿,置身于群雄角逐的国际市场,着眼于服务国家战略、引领电子信息领域发展潮流,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战争奠定坚实基础,坚持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式发展,在预警探测、系统集成、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领域取得了诸多国内领先、世界先进的创新成果。

作为从军工企业走来的新时代人大代表,胡明春首次履职聚焦关注“老本行”,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构建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与建设探测感知国家实验室,加强军民两用技术的开发,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引领未来电子信息技术与产业的发展。

“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引领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已经来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军民都迫切需要,这些技术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改变军队未来作战样式。”胡明春认为,在军民融合发展的道路上,从顶层设计上就要做好规划。他表示要抓住这轮新技术革命的机遇,颠覆传统研发模式,加速弯道超车,实现技术和产品更快更好发展,要领先一代,拉出“代差”。

如今,这样的思路正在各民品产业领域践行着。“对于用户来说,我们不是卖一个设备给他,而是给他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帮他解决实际问题。”胡明春认为,要研究未来需求,研究技术的发展趋势,设计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站在未来谋现在,从关注技术到关注产品,再到关注应用关注需求,他说,科研人员的研发思路和方法,需要不断转变,要适应创新发展的规律。

胡明春在采访中,反复提到“集中力量办大事”,“其中的大事,指的就是要加快国家实验室和共性基础能力建设的步伐,要支持建设探测感知领域的国家实验室。”

他表示,探测感知领域是电子信息最前沿最尖端最先进技术的汇聚地,而且这些技术都为军民两用,完全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对新时代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两个进程兼顾、两个体系相配套的新要求。

为此,胡明春建议,以世界顶级实验室的标准为目标,从国家层面以央企骨干研究所为核心,统筹各方面的资源,建设探测感知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开放的系统创新平台,该实验室承担基础性、原创性、颠覆性的创新研究,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要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创新成果,为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孵化提供技术支撑,真正实现我们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的跨越。(中国青年网记者 刘尚君)

责编:王亚男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