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变迁”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杜俊华
伴随着新时代起航的鼓点,世界的目光聚焦2018年3月初的北京。2018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要“深化中外文化交流”,为新时代群众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了指导。
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是为人民过上美好生活提供丰富精神食粮的重要措施之一。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人文精粹,每一个国家的人文精粹都是这个国家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都属于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有意识地去吸收外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助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提高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如美国作家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么炼成的》等外国文学中的爱国主义、努力拼搏、诚实守信、正义的优秀作品,可以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文交流工作,中外人文交流事业蓬勃发展,有力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
加强中外人文交流,应以我为主,兼收并蓄。在中外人文交流中,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在坚定四个自信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些优秀内容。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的“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部分中,提出不仅要“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还要加强中国自身优秀文化建设。我们要弘扬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等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包括中国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等在内的革命文化;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中外文交流,要坚持以人为本、平等互鉴、开放包容、机制示范、多方参与、以我为主、改革创新等原则,推动中外人文交流渠道更加畅通,平台更加多元,形式内容更加丰富,方式方法更加创新,让中国故事更加有影响力。开展文物、美术和音乐展演,大型体育赛事举办和重点体育项目发展等,形成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人文交流品牌。加强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外广播影视、出版机构、新闻媒体开展联合制作、联合采访、合作出版,促进中外影视节目互播交流,丰富人文交流的文学艺术内容和载体。尤其是在加强中外优秀电影和电视文化节目交流方面,让更多诸如《战狼2》、《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中国优秀影视作品在国际大放异彩。
责编:王亚男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