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草:乡村振兴勿忘“乡土乡情”

2018-03-15 19:27:10来源:荆楚网
字号:

千百年来,乡村文化作为我国社会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乡土之美、乡愁之美、人文之美。时值两会,就乡村振兴,习近平强调,要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科学把握各地差异和特点,注重地域特色,体现乡土风情,特别要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持续关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村面貌一新。村里的高楼多了,基础建设也更好了,农民的钱包也鼓了。乡村面貌的巨大变迁固然可喜,但令许多人魂牵梦萦的,还是村头的那棵老树,以及树下三三两两悠闲拉着家常的乡亲。

在乡村振兴的伟大进程中,“乡土乡情”不能丢,乡村特色不能丢,建构具有饱满品位特征、具有生动诗性气息的新乡土、新农村,才能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

勿忘“乡土乡情”,要注重地域特色。面对党中央关于乡村振兴的重大决策部署,一些地区急于求成,层层加码,大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盖起一幢幢整齐划一的楼房、打造一条条“千村一面”的“老街”,将传统的村寨、建筑,破坏的可谓是“淋漓尽致”。看似“真作为”,实则“乱作为”。乡村振兴,不是“乡村整容”。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曾这样描绘过村里的情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面对着绿树、青山,面对着稻场、菜园,喝两口小酒,聊一聊收成,这才是极具恬淡气息的乡村。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搞“一刀切”,不搞层层加码,充分结合地域特色,才能让乡村建设有“乡”味。

勿忘“乡土乡情”,要培育文明乡风。“万民乡风,旦暮利之。”乡风是维系乡愁的重要纽带,是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当前,不少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与外界信息不畅通等原因,还存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聚众赌博等不良现象,这些现象显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文明的乡风,要求村民们尊老爱幼、邻里团结、遵纪守法,要求村民们自觉用文明言行来抵制各种歪风邪气,移风易俗,消除各种丑恶现象。培育文明乡风,有利于提升农民素质、提高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村组、和谐村镇,打造农民有情怀可安放、有乡愁可寄托的精神家园。

勿忘“乡土乡情”,要厚植文化力量。乡村振兴,既要“口袋鼓”,也要“脑袋富”。近年来,不少地区纷纷推出各式各样的“送文化下乡”的活动,文艺汇演、播放电影、赠送图书等等,层出不穷。其实,很多农村地区本身就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在振兴乡村的伟大事业中,不仅要重视“送文化下乡”,更要充分挖掘农村地区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比如结合农耕文化,开发文化创意产品;保护好传统村落中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构建乡村文化服务网络,充实乡村文化生活,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等等,让农民从内心产生归属感,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责编:王亚男

  •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