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农重本,国之大纲。”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决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
习近平总书记3月8日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一重要论述,为实施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
代表委员们表示,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三农”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亿万农民的殷切期盼。要以更大的决心、更科学的决策、更有力的举措,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共同书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
产业强起来 农民富起来
于安玲代表(山东省济宁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
作为从事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工作的代表,我每天都和瓜果蔬菜打交道,迫切盼望农业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农产品更加绿色安全、附加值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更加现代化标准化。
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着农产品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农业供给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根据中央精神,我所在的梁山县提出抓点带面,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产业布局和产业规划,打造六大现代农业示范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未来我们可以通过推进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实现食用农产品全链条质量监管和可追溯,倒逼农业产业提高供给质量,实现更高质量发展,达到提质增效的目标。
(本报记者 肖家鑫整理)
王金会代表(黑龙江省农委主任)
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两年来,黑龙江坚持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已发展到7600万亩,实物总量4100万吨。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首先要把优质“种”出来,实现产品好。要坚持质量兴农,加快发展本地有明显供给优势、市场有旺盛需求的农产品生产。其次是要把环境“护”出来,实现生态好。要重点落实好保护黑土地、推进农业“三减”、综合利用农业废弃物等举措,深入实施绿色兴农战略。再次是要把各种要素“用”起来,实现产能好。大力开展科技联合攻关、推广应用新技术、发展农机推广服务体系,把关注点放在科技兴农上,久久为功。最后是要把涉农产业“融”起来,实现效益好。
(本报记者 柯仲甲整理)
乡风家风好 民俗民风淳
丁磊委员(网易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培育良好乡风民风,离不开优质教育。目前,优质教育资源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少数学校中。随着中国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教育科技手段的进步和升级,可以使教师和课件资源触及三四五线城市乃至边远乡村。这对促进中国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和全民素质提升,尤其是乡村教育水平提升有着重要意义。
技术拓展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借助互联网平台和技术手段,可以打破传统教育局限,让优质教育资源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在最大范围惠及大众。下一阶段,需要继续加大对基础设施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实现教育资源平台共享,以技术升级引导学校和教师观念更新,完善课程评价机制,提升教学质量。
(本报记者 王 珏整理)
丁世忠代表(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
乡村振兴需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扶贫先扶智,扶智先扶体,实现体智同步发展。在乡村进行“体育扶贫”,帮助青少年强健体魄,树立远大理想,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我们调研发现,广大乡村地区的场地装备保障、师资力量投入等方面仍亟待加强。体育课程都存在单一、枯燥的现象,体育素养教育更是存在空白。
对此,建议政府牵头出台有利于“扶体扶智”工作开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设立“体育扶贫”专项基金,将贫困地区学校体育课程和体育项目的开展纳入到学校和教育系统的考评范围,可以在贫困地区发起推动青少年“每天运动一小时”活动,为“体智双扶”保驾护航,靠体育“聚人心、促扶贫”,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
(本报记者 郑海鸥 邵玉姿整理)
农村富不富 要靠党支部
图门代表(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县长)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培养更多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振兴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机遇,前郭尔罗斯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吉林省农业大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必须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夯实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组织基础。
应发挥导向作用,将农村创业致富能手、复员转业军人、大学毕业生等带富致富能力较强的人才吸收到农村基层组织中来,逐步提高其工资待遇和组织待遇,鼓励和引导有能力、有热情的青年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在基层干事创业,进而把村级党组织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
(本报记者 李家鼎 谷业凯整理)
赵锡伟代表(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庙岭镇桐岭村党支部书记)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鄂州考察,对新农村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几年来,鄂州人民牢记嘱托,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为建设生态鄂州而努力。为了保护梁子湖,鄂州从2013年开始,着力开展污水收集处理、垃圾处理、美丽乡村改造等行动,通过PPP模式,探索政府与企业合作共建,实现了污水、垃圾收集处理基本覆盖,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党支部要做好政策宣传、牵头编制规划、组织群众实施、大胆创新改革。要注重在返乡下乡的能人中发展党员,以知识、能力充实党支部,提高支部领导能力和服务能力。要进一步锤炼干部作风,让支部有实力、有号召力。
(本报记者 范昊天整理)
培养土专家 引进大学生
余留芬委员(贵州省盘州市淤泥彝族乡岩博村党委书记)
我们的“人民小酒”火了,其他产业也发展得越来越好。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才的支撑。乡村振兴离不开有专业知识和宽广视野的领导班子团队。做好人才振兴工作,首先要明确村里的发展方向,搭建好产业平台,有的放矢地招纳真正需要的人才,做到人尽其才。为了保证产品品质,我们邀请全省乃至全国知名专家定期到村里来开展培训;通过实施“双培双带”工程,引导上百名大学生来到岩博村就业;我们还为全村提供创业技能、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了上百名“土专家”“田秀才”。
对于地处边远山区的岩博村来说,人才不仅要“进得来”,还要“留得住”。岩博村实施“十万年薪引人才”“五年培育本土人才”等专项计划,采取“持股引才”方式,吸引人才沉下来、留下来。
(本报记者 谢 雨 程 焕整理)
王全代表(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党支部书记)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青壮年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未来不少农村空心化严重,发展急需人才。乡村振兴,最需要两类人才。一是管理人才,二是专业人才。农村富不富,要靠党支部;集体强不强,就看领头羊。现在,越来越多大学生毕业后回到乡村当“村官”,是值得肯定的事情,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也应制订系统的培养计划,把管理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乡村。
工人有“工匠精神”,农民也应该有质朴、实干、坚守、创新的“农人精神”。北沟村的糖炒栗子很有名,但是传统糖炒栗子制作时污染大,北沟村的一位农民研发了环保烤栗子机,创立了品牌,还开通了网店。销路打通了,农民的收入也大大提升了。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人才在农村也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
(本报记者 金正波整理)
头顶有蓝天 脚下有碧水
斯朗尼玛委员(西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
贯彻落实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的要求,就必须让乡村美起来。建设美丽乡村一定要做好农村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自治区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全区共建成104座生活垃圾填埋场、89座生活垃圾转运设施;共建成13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日处理量达29.5万吨,配套污水管网长度245.97公里。
成绩很好,但问题也很突出。全区685个乡镇中,还有560个乡镇未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仍有683个乡镇未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西藏经济基础较弱,自身财力有限。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加大对西藏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的投入,支持西藏县城、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
(本报记者 李 翔整理)
杨健代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州长)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洱海保护治理工作。云南省委、省政府连续5年每年安排6亿元财政资金支持洱海保护治理,三年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有效遏制了水质下降的趋势。去年有6个月的水质达到了Ⅱ类,全年没有发生规模化的蓝藻水华,全湖水生植被面积达到32平方公里,为近15年来最大面积。
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洱海生态系统脆弱,保护治理形势依然严峻。下一步,我们将加大工作力度,抓实截污治污工程,实现流域全面截污治污;加快“三线”划定,实施生态搬迁工作;抓实面源污染防控,削减入湖污染负荷;推进河湖长制措施落地见效,改善入湖河道水质;实施流域绿化造林,充分发挥流域生态功能;注重蓝藻水华应急处理,提升蓝藻防控能力。
(本报记者 杨文明整理)
防止“一刀切” 不干“面子活”
陈飘代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英州镇母爸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海南将黎族苗族文化装饰和民族图腾元素融入农村危房改造中,形成“一村一策、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特色村寨景观。一些整村搬迁的村寨把老村旧房开发成乡愁博物馆,不少村寨兴起少数民族民宿旅游热,这些都成为农村创业增收新方向。
乡村要发展,离不开乡土风情,不能脱离地域特色空谈发展。在乡村发展中,要特别保护好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和黎族歌手一起唱歌、亲身体验黎锦织造、酿山兰酒、学做竹筒饭……这不仅能让游客们体验到原汁原味的黎族风情,还能令海南黎苗文化以生产性方式得以保护。
(本报记者 闫 旭 齐志明整理)
杨宝玲代表(天津市东丽区华明街道胡张庄村党总支书记)
过去,胡张庄村是地地道道的穷村。如今,我们赶上了农村转型和农业转型的好政策,把“一村一品”的玫瑰香葡萄创出了品牌。现在我们正在规划2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做大胡张庄葡萄产业。
新时代要抓住乡村振兴的大好机遇,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或者搞面子工程,更不能想一出是一出。乡村建设必须找准自身特色,做好与当地文化和地理条件相符合、相适应的建设规划。在具体发展过程中,要通过土地整理,为农村城镇化建设尤其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条件,不仅要让农民住上楼房,更要让他们住得稳、住得好。
(本报记者 温素威 靳 博整理)
《 人民日报 》( 2018年03月10日 05 版)
责编:王亚男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