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9日电(何凡)《关于201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已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查。预算报告中每个数字都事关国计民生,回应着百姓期盼,常被形象地称作“国家账本”。今年,国家的钱怎么花,部署安排上有哪些变化与不变?要看看“国家账本”里的“加减法”。
“积极取向”不变:加大支出规模 调低赤字率
回顾最近五年,我国财政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财政部数据显示,从总量看,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已由2012年的12.6万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20.3万亿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白景明指出,十八大之后,我国跳出了传统思维模式和习惯做法,开始把积极的财政政策定位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政策工具。
“今年财政支出的规模仍然在继续扩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规模将达到约21万亿元。按同口径计算比去年增长7.6%,这个增幅高于今年预算收入6.1%的增幅。支出强度是不言而喻的。”3月7日,财政部部长肖捷在记者会回应称,“今年安排地方专项债券1.3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5500亿元;预算安排的中央基建投资也比去年增加300亿元。这两个数据都表明我们做的是加法,不是减法。”
五年来,我国财政赤字一直控制在3%以内。今年赤字率拟按2.6%安排,比去年预算低0.4个百分点。对此,肖捷说,这是中国财政赤字率近年来首次降低。“但是我明确告诉大家,积极财政政策的取向没有变。今年预算安排的财政赤字是按照23800亿元考虑的,这个规模和去年预算赤字规模是持平的。这与中国经济稳中向好、财政状况不断改善是相吻合的,同时将为中国经济长远发展和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留下更大的空间。”
白景明认为,财政政策的制定逻辑是以加大力度落实社会政策形成的消费扩张和公益性投资扩张来助推经济增长,充分放大社会政策的经济效应。
“减负诚意”不变:多项政策扩围 减税费逾万亿元
优化制度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条件。税费制度直接影响要素配置格局、市场竞争格局和区域发展格局。
五年来,我国着眼“放水养鱼”、增强后劲,率先大幅减税降费。分步骤全面推开营改增,累计减税超过2万亿元,加上采取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清理各种收费等措施,共减轻市场主体负担3万多亿元。
今年“国家账本”中提出“适时出台新的减税降费措施,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举施包括:
——按照三档并两档的方向,调整增值税税率水平,重点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税率;
——再次扩大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
——对企业新购入500万元以下的设备、器具当年一次性在税前扣除;
——将创业投资、天使投资有关税收优惠政策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实行这些措施,预计全年再减税8000多亿元。加上进一步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和行政事业性收费等各种收费,将减轻税费负担1万亿元以上。
“如此大规模减税降费在国际上实属罕见。”白景明指出,美国历次减税年度减税额占当年财政收入比重从未超过4%,而我国已达6%。不仅如此,我国的减税降费是通过大范围税费制度改革实现的。
他认为,这说明高强度的减税降费并非简单的短期政策手段,而是长期性制度变革,已转向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创造制度条件,充分实现税费制度的社会公平功能。进一步说,减税降费的直接效应是减轻市场主体负担,把资金留给市场主体,最终作用则是规范政府收入筹措行为,扫除公平竞争和高质量发展的制度障碍。
“惠民决心”不变:资金使用聚力增效 压减低效支出
国家财政的支出结构,最能反映对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肖捷说:“在预算安排上,要优先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重点支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和改善民生。同时,我们要压减一些无效的和低效的支出,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体现积极财政政策的聚力增效。”
惠及民生福祉的部署,在今年“国家账本”各个主要收支政策表述中占据了最长的篇幅。
这套政策组合拳包括:精准发力,中央财政补助地方专项扶贫资金安排将连续第三年增加200亿元,首次超过1000亿元;铁腕治污,以近年来最大的投入力度解决环境问题,中央财政安排大气、水、土壤三项污染防治资金合计405亿元;加强保障,支持新开工各类棚户区改造580万套;深化医改,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40元等。
从支出预算的具体安排看,与去年相比,2018年教育支出、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安排在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占比均有提升,比如超过3万亿元的教育支出占比升至15%,意味着在近21万亿元支出大盘子中,每花掉7块钱就有1块多投入于教育。
在今年中央一般公关预算支出中,对地方转移支付增长9%,增幅为2013年以来最高。其中,对老少边穷地区转移支付、基本养老金转移支付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转移支付的增速,均为双位数。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昌林向记者表示,在增效方面,今年强调压缩非重点支出,减少对绩效不高项目的预算安排;严控一般性支出,把宝贵的资金更多用于为发展增添后劲、保障服务民生。
白景明说,中国已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形成了完备的产出体系和完整的基础设施体系及巨大的消费需求体系。在此条件下,最大的难题已不再是把速度搞上去,而是怎样让增长的福利更加公平地惠及所有人,怎样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突出出来。
“财政的重要职能是提供公共产品,因此财政政策是政府落实社会发展政策的基本手段和最便捷工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社会发展托底作用,以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扩张和结构调整来带动经济发展。”他指出。
责编:王亚男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