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综述)“品质革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人大代表剖析“四大要素”
中新社北京3月8日电 (记者 付强 曾鼐 蒋涛)“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品质革命”一词,写入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推动“中国制造”加快走向“精品制造”,品质革命之路如何行稳致远?来自相关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在北京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质量提升是根本
品质革命,“根”在质量。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全国人大代表、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杜娟表示,质量提升应做到全方位、重细节、无死角。
中铁装备的盾构机产品享誉海外,除了性能优越,细节也很考究,是“内外兼修”的优质产品。“中国的一些装备产品,技术性能与德国、日本的先进型号别无二致,却因为油漆、焊缝等外观工艺的‘疏忽’,在海外市场被人诟病。”王杜娟强调,细节提升非一蹴而就,须久久为功、持续发力。
谈及质量提升,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给出一系列具体举措,如依靠综合区块链、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透明可信的质量保障提升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采用市场倒逼机制,让企业自发加强质量管理等。
科技创新是核心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代表们认为,如果说工匠精神可以在现有的生产水平上,让产品无限趋近品质的极致,那么科技创新则可让产品品质实现大跨度的进步,甚至是突破性飞跃。
“从2008年第一台盾构机研制成功,到如今盾构产能、科研实力和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二,专注科研是中铁装备的成功之匙。”王杜娟告诉记者,2017年,中铁装备主营产品的研发投入比达到了9.34%,而国内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要求是3%。“在大型施工装备领域,如此高的研发投入比相当难得。”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集团齐鲁石化公司总经理韩峰看来,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想在未来竞争中赢得新优势,必须布局“新滩点”,做强“新产业”,运用“新技术”,不断加大新技术研发,坚持加强新工艺应用。
人才供给是保障
“实现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产品质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产品设计也同样重要。”谈及品质革命,全国人大代表、小米科技董事长兼CEO雷军说。
他认为,目前中国设计业的整体水平,距世界设计业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这与相关设计从业者人数不足、尤其是顶尖人才的稀缺直接相关。
雷军建议,加强设计人才引进与培养,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包括成立专项基金,为国际设计领军者和顶尖人才在高校设立工作坊;促进相关专业师生去海外交换学习,直接带动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加强设计意识的普及教育,在中小学设立相关课程等。
深耕制造业多年,全国人大代表、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俞章法始终将人才视为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他认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工匠大军,是推动品质革命的关键因素,这需要全社会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
对标国际是方向
国际市场是检验品质革命成果的“试金石”。中国产品走向国际,不可避免要对标国际标准,而这恰恰是中国的一个“软肋”。
“目前的国际标准多由发达经济体制定,或多或少对发展中国家不利,”全国人大代表、中船重工第七二五研究所所长马玉璞对中新社记者表示。
在他看来,改变这种于我不利的局面,一方面要多派专家,到国际标准化、特别是技术标准化组织发声。另一方面,中国的研究机构、企业、高校等,也应结合实际,努力参与甚至影响国际标准的制定。
责编:王亚男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