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综述:原始创新“补短板” 科技专家话改革

2018-03-05 19:31:26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点击进入下一页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 中新社记者 刘震 摄

(两会综述)原始创新“补短板” 科技专家话改革

中新社北京3月5日电 (周乾宪)中国科技部部长万钢近日指出,中国已成为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大国,但原始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如何补齐基础研究的短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全国两会期间,来自科技领域的多位全国政协委员从不同角度开出了“药方”,为中国科研机制改革建言献策。

——立项评审以创新为标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忠和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科技评价指标过于分散、缺乏合理分类,激励机制流于表面等,一直是科技界呼吁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应建立科学、合理、重实质的科技评价体系。

“以创新作为立项评审的首要标准,加大对交叉学科的支持。”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长顾行发认为,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是新学科的生长点,也是孕育源头创新的“温床”。要大力支持可能获得新发现、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的交叉学科项目,规范保护“非共识项目”和“风险项目”。

“与其他研究相比,基础研究周期比较长。”顾行发说,绩效评估指标要体现纯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差异,要有利于长期性、集体性科学研究工作的持续性开展,避免急功近利,克服“小、散、杂、低水平重复”等问题。

——人才评价不唯论文

顾行发说,应改变“重量轻质”“重形式轻实质”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不再简单地以发表论文期刊级别、数量以及项目成果作为评价标准,更要注重科研成果影响力和实际价值,重视基础科学研究。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徐旭东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将基础研究、技术研发、试验推广等分类评价,不能用刊物影响因子、经济效益之类的简单量化标准;二是要注重不同科学技术问题的“个性特征”,只有充分了解特定领域的发展水平、难点所在,认真研究,才能较恰当地“掂量”出成果的价值和水平。

——全球视野谋合作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杰认为,中国在某些重点领域还处在国际主流圈外,国际合作水平还需要根本性的提高。在他所从事的高能物理与核物理研究领域,中国尚未加入世界一流的国际科学合作组织,例如欧洲核子中心CERN等。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把中国建设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对此,高杰表示,“这就更需要注意融入国际科学合作主流,通过合作收获研究果实。”

“同时要注重吸引海外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在成果评价和待遇水平上向国际水准看齐。”高杰建议加强涵养侨海高端智力资源,设立“中国海外学人中心”,组织召开“世界华人科学技术大会”,为尚未归国发展的海外学人回国学术交流搭建服务平台。

责编:王亚男

  • 路过